「看清大勢」是致富前提,「勇於變化」是富豪必備,「持續學習」是富人品質。
作者:今綸
當大家都覺得巴菲特老了,他交出的成績單卻是大幅跑贏美股指數;當大家都覺得李嘉誠不行了,他大賺200億,蟬聯香港首富。
在巴老和李嘉誠的光環之外,2月24日,有「A股第一代莊家」之稱的呂梁去世,終年68歲。這距其2001年因「中科系」雪崩事件而銷聲匿跡,已過去近22年。
三個人,兩種命運。
巴老和李嘉誠持續巨富,呂梁在貧病中去世,差距其實只有12個字。
就是這12個字,決定了人一生的富貴與健康,回望歷史,前瞻未來,其實很值得我們思考。
01 「看清大勢」是致富前提
巴菲特何以有錢?很多人為何在過去二三十年的中國樓市裡賺到錢?李嘉誠為什麼成為巨富?
巴菲特投胎投得好啊,他1930年8月30日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
他30歲到90多歲,美國的GDP從1960年的5433億美元到2022年的25.46萬億美元,累計翻了46倍。
這麼說吧,他的投資是在滾雪球,但是他的人生是在一輛走上坡路的車上。
巴老所處的環境決定了,他只要不作,就有機會成為巨富,當然絕大多數美國人沒有成為巴菲特是因為巴老的思維繫統確實很卓越,一般人比不了。
但巴菲特如果出生在南非,他是成不了巴菲特的。
出生在南非的馬斯克也只有離開南非,在美國才能成為今天的馬斯克。
巴菲特在最近的一封信里寫了如下詞句:
這是一條坎坷的道路,涉及到公司所有者不斷的儲蓄(留存收益)、複利的力量、避免重大錯誤,以及最重要的「美國順風」(American Tailwind)。如果沒有伯克希爾,美國依然可以過得很好。反之,則並非如此。
巴菲特說,儘管美國人喜歡自我批評和懷疑一切,但他做了80年的投資,超過美國建國時長的三分之一,依然沒有找到長期看空美國的理由。
環顧中國,也有同樣的階段。
過去二三十年,很多人買房賺了錢,真的是因為他們具備這一頭腦?
少部分人確實如此,但多數人不過是跟風而已。
2000年,中國的GDP是10.03萬億,2019年,這一數據為98.65萬億。
大家坐在一輛快速行駛的汽車上,這個時候,要把風箏放上天是很容易的,隨手一拋出即可,但那不是個人理財真本領的體現。
因為,你正好在中國,恰好在對的地方對的時間買了一套或者幾套房,如此而已。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中美都一樣。
李嘉誠的故事同樣脫離不了大環境的助力。
李嘉誠的長江地產公司成立於1971年6月,當年香港的GDP是45億美元,2019年則達到3631億美元。
在漫長的幾十年里,李嘉誠吃夠了房地產的紅利,直到2013年、2014年,李嘉誠通過拋售內地物業累計獲得367億的資金總額,大家就知道他開始看淡房地產。
但彼時李嘉誠香港首富的基礎已經非常牢固。
在一個持續增長的環境里,哪怕只是吃到階段性的紅利,豬真的會飛起來。
反之,如果一個環境持續遲滯,活力不足,我們要記住這句話:形勢比人強,真的不要犟。
該做什麼選擇,自己看著辦吧。
02 「勇於變化」是富豪必備
極少有人能夠通過一輩子做一件事長期立於不敗之地,並成為富豪。
某些雞湯高手說:「擇一事終一生」,那多半是騙你做韭菜的,這雞湯有毒,多半的結果都是這雞湯喝下去會窮死。
巴菲特和李嘉誠都是敢於變通,勇於變化的人。
巴菲特當年買入的伯克希爾是個紡織廠,怎麼做都賺不到錢,他後來把這個公司轉型才大獲成功。
李嘉誠當年是塑料花廠的老總,賺了不少錢他就開始買地蓋樓,擴建自己的工廠。
部分使用不完的廠房,李嘉誠就用來出租,後來也持續買地蓋樓出租。到了1971年的時候,李嘉誠手裡已經有了7棟工業大廈,每年可以收租數百萬,他很早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1971年的時候,香港樓市回暖,李嘉誠決定大規模發展房地產業務。這一年,他已經是43歲了。
他一直在變,從塑料花到工廠廠房,再到住宅,近些年來,他對地產的興趣也在下降。區域方面,他曾經重倉英國,如今對東南亞很有興趣。
巴老更是如此,他說他看不懂科技股,也不買,結果你去看他的持倉,第一重倉股是蘋果。他說蘋果是消費股,可是人人都知道蘋果是科技公司。
前一段時間,伯克希爾買了一堆台積電的股票,很快就賣掉了,說好的價值投資就是長期持股呢?
巴老笑而不語,變化對於巴老來說才是永遠不變的。
華為還說過自己不做手機,結果如何?一度做得還不錯,只是因為晶片供應問題才走下坡路,這是後話。
看看呂梁,他最後之所以貧病而終,恰恰是他不願意迎接變化。
上世紀90年代初,他投身當時火爆的股市開始炒新股,先是搞諮詢,後來開始直接指揮一些資金的投資運作。他本可以賺些錢,全身而退,但他不肯,一直走老路,走邪路:在其一路操控下,康達爾股價從最初的9元/股最高炒到了84元/股。2000年12月開始,走牛了近兩年的中科創業連續9個跌停,徹底崩盤。
呂梁
中科創業的股價操縱案堪稱「中國股市第一案」:呂梁募集資金的渠道驚人龐大,幾乎動用了能想到的各種手段,如上市公司互保、銀行質押貸款、券商融資、個人鎖倉等,橫跨20多個省市,100餘家單位及個人、120多家證券營業部捲入其中。
呂梁一條道走到黑,不肯向善,不肯金盆洗手,不肯在日益嚴密的監管面前低頭,付出的代價就是永遠不能翻身。
他當然是聰明人,可是那又如何?
03 「持續學習」是富人品質
富人為什麼會有錢?為什麼會持續有錢?
李佳琦賣口紅賣得好,是因為他做過銷售,有千錘百鍊的硬功夫。
巴菲特的業績是:
從1965年至2022年的58年,伯克希爾的總增長規模達到了驚人的3.79萬倍,年復合收益率高達19.8%,遠遠跑贏同期的標普500指數247倍的總回報。
巴菲特最喜歡乾的事情是什麼?不是去媒體做短期預測,也不是上電視節目裝神弄鬼,那都是在割韭菜。
巴菲特說他最大的樂趣是讀公司的財務報表。
解讀財報有什麼作用?排除財務造假;發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為投資提供參考;了解企業的經營策略、銷售策略、現金流優劣等至關重要的信息;強化持股的信息和決心。
他還有一個好哥們芒格,這也是一位好學之人。
芒格說:「如果你想有所成就,就用生命的大半時間去閱讀」。
在南加州大學的一次演講上,芒格有更直白的表達:
「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沒有終身學習,你們大家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離開這裡之後,你們還得繼續學習,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走的更遠。就拿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說,它的長期大額投資業績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讓伯克希爾在這個十年賺到許多錢的方法,在下個十年未必還能那麼管用。」
沒有學習型的巴菲特和芒格,就沒有賺錢的伯克希爾。
很多的企業家賺了一些錢之後就開始花天酒地,就開始更專注研究潛規則,更關注以下問題:
「比如住酒店時純凈水要最新生產批次,房間配加濕器濕度不能大於百分50,房間不能有異味。
需開凈化器,但不能有噪音,晚上睡眠時,所有機器上光亮的地方需用黑色膠布貼住。晚睡覺時要絕對安靜。
一般自己帶雪茄(Cohiba系列)、(Davidoff系列)需配備雪茄煙缸,雪茄剪和雪茄槍」。
某總的習慣和嗜好
至於學習是什麼,他們並不關心。這其實就失去商業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失敗是必然的。
任正非一個人出差,不帶助理曾引熱議。但任正非更應得到尊重的原因是他對學習的高度重視。
當有人問華為公司如何實現持續的成功時?任正非說要素之一就是:「要擁有一個龐大的、勤勞的、勇敢的奮鬥群體。這個群體的特徵是善於學習。」
我對此深以為然。
李嘉誠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保持著兩個優良的習慣,一個就是睡前看書,另一個就是晚飯後看15-20分鐘的英文電視,看的時候還要大聲跟著說。
當別人問他為何要這樣的時候,李嘉誠雲淡風輕說了句「怕自己落伍」。
能持續保持巨富的人,都是主動學習的人,他們每一天都在把自己變得更強大。
那些賺了些錢就胡吃海塞,從此遠離有效信息的富豪的樓全都塌了,沒有一個例外。
比如,呂梁作為昔日的資本市場大鱷,臨終前連治病錢都成問題,後來選擇投案自首,何以至此?
因為他隱身之後再無技術疊代,他永遠就是40多歲會學的那一套投機的本領,22年過去,他還是22年前那個呂梁。
同樣是40多歲,任正非選擇創業,李嘉誠轉換賽道,比呂梁小几歲的董明珠從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的行政管理工作崗辭職,到珠海並且加入格力,成為一名基層銷售人員,最後走上人生巔峰。
所以說,呂梁的故事和結局其實有某種必然性。
04 競爭慘烈,機會依然存在
總結一下,如何成為富人,且能夠持續保持財富,就是12個字:
「看清大勢」——要搭順風車,只有順勢才能有所成就,這個勢包括時間、區域,爭取做風口上的豬。
「勇於變化」——要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強大的執行力,該變就變,否則一定會被時代碾壓。
「持續學習」——少看知識含量低的短視頻,少打麻將,少交損友,不在群里和無知無趣無畏之人爭論,能退的群都退掉。每天留出一個小時的深度閱讀時間,半個小時瀏覽新聞,如果有可能的話,定期和海外朋友交流信息、觀點。
人和人的不同,本質上是觀念、格局、執行力的不同,巴菲特們敏捷聰穎執行力強,普通人稍顯遲鈍猶豫且「雷聲大雨點小」,時間一長,兩者之間的差距就要以「億元」來計算。
這個世界或許競爭已經極其慘烈,但機會依然存在。
2016年的一次電視節目中,馬斯克說:「我們還沒有生產太多車,有三萬多」,楊元慶說:「聯想這個財政年度銷售了1.15億台的設備……」
現在來看,馬斯克的成功光環似乎更耀眼一些。
這世界總是獎勵那些持續努力,找對了方向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