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上一篇文章,寫了人的自我進化的話題,不管是想成事,還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都必須做出思想上的改變。
後台有個朋友留言,說文章中提到了為什麼有些人的財富是另外一些的幾萬倍甚至是上億倍,問我能不能談談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區別到底在哪裡,好,我們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吧。
《大學》里有兩句話,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我想,很多人看到這一句的時候,可能已經開始罵人了,因為在我們很多人的認知中,無商不奸、無奸不商,他們的錢哪有好來的?可以說,這種現在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你只是憤怒,只是想罵人,可能對你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如果你想做出改變,先試著把這種情緒放下,看看到底問題出在哪兒,看看真相到底是什麼,再罵也不遲。
我們可以先說結論,富人和窮人的區別,就在於一個在創造新的財富,也就是做財富的增量,一個是消耗財富,也就是現有的財富存量。
就像我們從公司領工資,我們領的工資,就是別人已經創造出來的財富,是存量,而投資公司的老闆,則是用財富的存量,組織了一群人,幫他去創造增量。有人可能會說,我即使是打工也是在創造新的財富啊,創造財富的是你的職務行為,雖然都是一個人,但是角色不同。
當然,老闆里也有很多窮人,這裡只用常見的一個場景來說明。拋開這個場景,我們從貧富的角度來說,擁有更多財富的人,更有創造力,因為如果已有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都懂了,那自然它的價值就會降低,因為互相之間會產生激烈的競爭。而創造出新的方法,更高效的解決問題,才能夠賺到效率差距中間的一部分,說到底,也就是你是不是提升了資源的使用效率,這個資源既包括資本、自然資源,更包含人的作用和價值。當然,很多人都想嘗試,因為,如果一旦成功,自己就可以獲得巨大的財富,但是,這個成功率是很有限的,也就是真正能夠賺到這個差值部分的人,少之又少,這也就讓他們之間財富的差距被指數級的放大。
商人爬到頂端
我們具體來看一下,是如何造成貧富之間的思維差距的。
第一個思維陷阱:公平陷阱
這個我前邊的文章里專門談過,這裡只引用結論吧:
我們總是認為付出就會有回報,我們把這種關係理解為一種線性關係,就是說我付出了60分就要得到60分對應的回報,付出100分就要得到100分的回報,而實際生活中,我們想要得到的回報遠遠大於對應的付出,只有這樣,自己才會覺得公平。
實際上,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沒有什麼公平可言。如果你總是在追求那些馬上就能兌現的所謂的即時的公平的回報,而你覺得那些不公平的人,也就是你覺得付出少而回報多的人,在此之前可能都經歷了極長時間的「不公平」,因為他們懂得先付出後回報的道理。
說到底,並不是沒有公平可言,只是你看待公平的時間維度是多少,只有100分的努力,得到的可能只有60分的回報,長期的120分的努力,得到的回報可能是200或者更多。
除了這個因素一位,其實,一旦我們陷入」公平陷阱「,最容易做的選擇就是,給自己找一個靶子,然後拿自己的優點和別人的缺點去比,然後越想覺得越不公平,總是抱怨」我什麼都比他強,為什麼他能成,我就不行?「然後,就是開始把責任歸結到別人有個好爸爸,別人有繼承來的巨額資本,如果這些理由都找不到,基本就會歸結為,別人肯定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勾當,開始抱怨這個社會不公平。
第二個思維陷阱:憑本事吃飯
這種思維,應該是根深蒂固的,我們也覺得天經地義。但是,如果我們深究起來,所謂的憑本事吃飯,和我們上學的時候,很多人說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沒有什麼區別。上邊我引用《大學》里的以身發財,說到底就是憑本事吃飯。以身發財最大的問題是,你很難具備應對風險的能力,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我們隨時都在公布的人均工資水平和人均消費水平,基本上算下來是沒有多少剩餘的,而且,我估計到年輕人身上,基本都是負數。那稍微有一點變故,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應對這樣的突如其來的任何風險,我估計這次疫情,就會讓很多資金鍊繃的特別緊的朋友嚇出一身冷汗。很多人之所以,對公司一肚子意見,滿腹的牢騷,就是不敢辭職,因為他一旦沒有了工資收入,接下來很可能馬上就面臨極大的困境。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比吉特·巴納吉和埃絲特·迪弗洛是一對夫妻,夫妻同時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還是第一次,他們合著了一本書《貧窮的本質》,是2001年出版的。作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有幸在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就看過,他們在書里對貧窮的原因做過一個很多分析,其中有三條對我來說,印象深刻:
1、窮人缺乏有效的避險工具
2、窮人不做遠期規劃
3、窮人充滿執拗與偏見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最後這一條,執拗與偏見。很多人容易鑽入自己設計好的牛角尖,只會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在不斷的自我強化過程中,他堅信自己是對的,從來學不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不懂得從多個維度反覆的審視問題。
比生活的貧困更可怕的是精神的貧瘠,而精神的貧瘠,基本上也都與執拗與偏見有關。
憑本事吃飯,作為一種被絕大多數人接受的認知,是從哪裡來的呢?
一個是我們的經驗,我們最初的謀生,一般都是從給別人打工,賺取工資開始的,而逐步地,隨著我們能力的增長、職位的提升,工資水平也會進一步提升,這就很容易造成我們的路徑依賴,就是更堅定的認為,我們收入的增長,財富的增長,都是來自於我們的具體的能力的提升。當我們不再懷疑,或者說即使是懷疑,但是又無法復原其中的邏輯的時候,我們很可能就會把我們和別人之間的差距歸結為某種神秘的力量,關係、背景等等,而如果我們因此就開始憤怒的時候,這種追問也就不會再持續下去了。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不是具體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具體教育的方式,而是工業時代的教育思維。
工業時代,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培養合格的工業企業需求的勞動者,那這些勞動者都需要具備哪些特徵呢?具備具體的工作技能,也就是大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各種工種的技能,那為了獲得這些技能,就要具備基礎的科學知識,這個階段,可以理解為科學的通識教育,到了大學階段或者是專業的技術工種的培養階段,是具體的操作環節的培養,更注重的是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經驗的傳遞和熟練。如果,從這個角度,我們再來反觀我們的教育體系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看清楚,這種教育的目的或者是缺陷,因為,它要培養的是合格的工人,是生產線上的一個個具體環節的具體工種,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一台精密儀器上的一個個具體的零件,在講《管子》的時候,我一直在強調,工業社會的管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現代管理,其背後的流水線,是把人作為工具的屬性發揮到極致。那為什麼我們說,進入到信息社會和萬物互聯的時代,這種邏輯不適用了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在信息社會,更重要的是發揮人作為人的作用,而不是更注重他發揮工具的作用。
我們所說的想像力就是剛才說到的人的作用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要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而具體的生產環節更多的則是靠人工智慧,靠機器去自動的運行,有了智能製造,人作為生產線上的工具屬性,基本已經沒有用了,而且,機器相對於人而言,沒有情緒,只要合理養護,也不會因為疲勞出現工藝水平的下降、次品率提升等問題。那人的作用應該如何發揮呢?人的作用會更多的發揮在創意、設計、優化智能製造等方面,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工業時代的特徵都會消失,而是比重會大幅度的下降。
孔老夫子說「君子不器」,就是讓我們不要被具體的技能給束縛住了,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先要成器,才有資格談君子不器。成器,本身包含了要成為這個器所具備的思維模式、具體操作技能,但是,到了一定階段,我們最需要打破的就是這個思維模式,簡單點說,我們掌握的思維模式、具體的技能只是實現某一個目標的無數種模式中的一種。
孟老夫子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管子》里說:是故知善,人君也;身善,人役也。
對於這樣的表述,我們通常直接都會從道德的角度去理解,我也一直強調,不要用道德是非觀念來代替了對事情真相的考察和判斷。
善,除了道德意義上的善惡之善的意思之外,還有完善、完滿之意。當然,這裡管子所說的偏重於善惡之善,只是對於一個老闆而言,知善,指的更多的是知人善任,能夠讓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而身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能夠解完成具體的流程和解決現實的問題,因為我們要從和我們差不多的人之中跳出來,能力、本事,自然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看到這兒,很多人會說,那你不就是說讓我去創業嗎?不是,創造新的財富和新的價值,不是只有創業這一條路可走,信息時代,個體崛起,創造財富增量,不是只有這一條路可選。具體的方式,我後邊會接著寫一些相關的文章,這一篇有點太長了。
其實,不管你之後用什麼去創造新的財富,從擁有創造力開始,創造力來源於想像力,當然還需要大膽想像、小心求證,不過,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能夠先跳出公平陷阱和憑本事吃飯這兩個思維陷阱,我們才真正有可能去尋找如何創造新的財富和新的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5W2CXEBiuFnsJQV0W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