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智慧的選擇策略,三個理論,兩個前提,一大原則

2020-01-07     大朴國學

這兩天有不少朋友在後台留言,問我為什麼近期更新的比較少。

這裡先跟大家道個歉,一個是正好的年底,在做2020年的公司的一些規劃,需要投入一些精力反覆的思考;另外,也有不少朋友找我討論他們的企業的一些年度規劃的問題,所以也就造成了最近更新比較少的情況。

這幾天,有一位朋友要去主政一方,臨行前特別找我聊天,因為我對他要去的地方也算有些了解,另外,我本身也是學區域經濟學出身。

結合這幾個情況,今天就圍繞著選擇的策略來寫一篇吧。

其實,之前也寫過一些關於如何做選擇的稿子。今天這次,更多的想從企業的角度來寫吧,原來也專門寫過,不過企業也好,個人也罷,甚至包括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策略的選擇,背後的原理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

先從我那位要主政一方的朋友說起吧。我這位朋友要去主政的這個地方,從經濟發展狀況上來講,相對落後,財政收入規模比較小,產業發展也沒有什麼特點,不過正因為這一點,他們的生態狀況確實非常好,文化資源也非常豐富,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和深度度假游,文旅方面有著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經濟學上有個後發優勢的概念,是由美國經濟史學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總結德國、義大利等國經濟追趕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於1962年創立了後發優勢理論。學術化的解讀可能需要長篇大論,對於我給這位朋友建議的時候,重點就強調了幾點,一是正因為後發,他們的生態環境沒有被破壞的太嚴重,治理環境和修復生態的成本相對要低的多;二是經濟轉型成本相對來說更低,可以選擇新的更適合的產業,高起點的規劃和投入,提升生態資源和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率;三是,文旅產業是未來發展方向,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文旅產業的發展,投入期長,回報期更長,其實,文旅產業有很多種發展模式的選擇,可以很好的做到短期、中期、長期很好發展的策略組合,同樣也可以是小投入項目做面,大投入項目做標杆,做點相結合。因為涉及到具體的情況,不方便講的太多、太具體,這裡也只是做個引子來討論策略選擇的問題。


不過後發優勢,從最初用來解釋落後國家的經濟追趕的成功經驗之外,後續更多的被用於解釋具體的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策略上,後來又產生了搭便車理論

搭便車理論是由曼柯·奧爾遜提出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選擇做「市場追隨者」,當某個大企業花了數額巨大的的投資探索出了某種商業模式後,很快就會有一些小的廠商或者初創企業模仿跟進,形象的說,就是搭便車,這麼做,既省去了前期巨額的研發投入和各種試錯成本、市場教育成本等等,又享受了大公司開拓出來成熟市場。商業史上,這種案例數不勝數,比如IBM開發出了個人計算機市場,卻被蘋果的圖形化作業系統掠奪,之後是windows作業系統通過與INTEL結成wintle聯盟成為個人PC市場的遊戲規則制定者;網景炒熱了瀏覽器,卻被微軟的捆綁策略給打敗,而chrome通過開源及服務市場又擊敗了微軟的瀏覽器。

在中國,因為各個地區發展的不均衡,以及市場的足夠龐大,所以,很多人有更好的跟隨、複製策略,很多人將在一二線城市已經驗證成熟的商業模式,複製到三四線甚至是四五線城市,這本身就是一種風險很低,收益相對較高的搭便車的策略。不過,有些人也利用了這種邏輯,通過所謂加盟連鎖的方式騙取一些落後市場的加盟者的加盟費。

如果不考慮自身的實力,比較理想的狀況下,我想很多人都會想做一個新領域的開創者,而不是做一個追隨者。但是,現實情況下的選擇是正好相反,因為做先驅會獲得先發優勢,而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先驅很容易變成先烈,而大企業因為資源比較豐富,抗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強,如果籌劃得當,在模仿者還沒來得及大規模複製之前,占據先發優勢,迅速占據市場的壟斷地位,而且有時候是不惜成本的方式,取得市場的支配權,讓後來者只能望洋興嘆,因為門檻已經被拉的太高了。這些年的所謂百團大戰、千團大戰,出行領域的瘋狂燒錢,其背後的邏輯都是這樣的,因為,如果一旦變成了幾家寡頭的捉對廝殺,其背後的資本可能都消耗不起,資本的力量也會促使這些企業合併重組,來保護自身的利益。

所以,如果你想做一個市場、一個領域的先驅,先看一下自身的資源狀況,能否支撐自己實現壟斷市場的策略,因為一旦進入瘋狂的肉搏戰階段,很容易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大企業和小企業,對於這種策略的選擇,很可能就會變成,先發者多勞多得,後發者,少勞也不少得。

美國著名數學家約翰·納什曾經在1950年提出過一個「智豬博弈」的概念,這個概念也成為了博弈論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理論。

他假設有一個豬圈,一頭是豬食槽,一頭是安裝著控制豬食供應的按鈕,踩一下按鈕會有十份的豬食進入槽中。圈裡有一大一小兩頭豬,大豬最多能吃九份豬食,小豬最多能吃四份豬食。同時,任何一頭豬跑去踩按鈕,都要吃兩份豬食才能彌補體能消耗。

那麼,問題來了:

對於大豬,有兩個選擇:一是選擇先去踩按鈕,然後吃六份,第二種選擇是等小豬去踩按鈕,自己吃九份;

對於小豬,也有兩個選擇:等大豬踩按鈕,自己吃四份,第二種選擇,自己踩按鈕,然後吃一份。

但是,因為踩按鈕這個動作本身要消耗掉兩份豬食的體能,所以,對小豬來說,第二種選擇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花兩份豬食的體能,卻只能吃到一份豬食,這樣它會餓死。因此,對於小豬來說,只有一個選擇,就是自己不去踩按鈕。同樣,對於大豬而言,也只剩下一個選擇,先去踩按鈕,讓小豬先吃四份,自己吃剩下的六份。

所以,雖然這個問題,貌似是一個雙選題,其實最終大豬和小豬都只有一個選擇

智豬博弈」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競爭中的弱者,就像這裡所說的小豬應該講究策略,也就是選擇等待,等待合適的時機,以逸待勞。

不過,現實的商業世界,絕對不像這些理論這樣規則清晰、做起選擇來相對容易。現實的商業世界遠比這更複雜,也更精彩,智慧的博弈也更殘酷。

這裡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大和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而不是兩家企業資產、規模的簡單對比,如果只是這樣的對比,那現實的商業世界就會變成一個完全被大企業壟斷,小企業永遠在生死邊緣徘徊的一潭死水了,也更不會有什麼商業奇蹟可言了。

即使是初創企業,你也可以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市場中,找到自己獨特的定位,把自己變成這個獨特市場的壟斷者,因為只有相對壟斷,你才有豐厚的利潤可言。

就像上邊說的智豬博弈,小豬可以少付出但是並不少得,但是,現實的情況是,這個追隨者的隊伍會快速壯大,迅速把市場變成一片紅海,會極大的壓低行業的利潤,如果「大豬」,利用先發優勢、資本優勢,對「小豬」進行集中清繳,市場上能夠最終存活下來的「小豬」也會少得可憐,同樣也只會在生死邊緣徘徊。

所以,對於很多初創企業而言,更為現實的策略,應該是,一邊「模式」,一邊創新,利用模仿獲取利潤,降低風險,一方面還要找到自己的獨特市場定位,在一個小領域做壟斷者。


不過,不管做任何選擇,有兩個因素都繞不過去,也就是「時」與「位」,這是做選擇的前提。

中國的先哲們,對於時空的感受無比的細膩,逐步從農業對天時、節氣的總結中,抽象升華,開始探究時間對於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用天文來規範人文,也就是文明以止。

在中國文化和經典中,時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時間有得時、順時、逆時、失時的區別。人需要順時、得時,也可以逆勢而動,但是不能失時。我們經常在經典中看到」豫之時大矣哉「、」隨之時大矣哉「、」革之時大矣哉「……….我們現代人無時無刻不生活在焦慮中,焦慮的本質是什麼?焦慮的本質就是對時間的不可控。其根源就是對時間的理解出了問題。我們能做的和應該做的是得時、順時、豫時,在時間節點來臨之前,提前做好該做的準備,當時機來臨時順時而動。

很多人讀《周易》讀的走火入魔,其實如果讀懂兩個字,《周易》對你才有大用。兩個字就是「時」與「位」。這裡的「時」是一個綜合概念,說的複雜一些是對當下社會和發展趨勢的深刻認知,是外在於人的客觀情勢,既包含自然環境,又包含社會環境,所以審時度勢是人生第一要務,對於時與勢不明了,我們就會如無頭蒼蠅,到處碰壁,用雷軍的風口論可能更容易理解,如果能審時度勢,站在風口,豬都能飛起來,其實雷軍後邊還有一句:「長出一個小翅膀,就能飛得更高」,很多人只看到了風口就激動,而沒有去考慮自己有沒有翅膀。能找到風口是能審時度勢,但是,被吹起來後,更重要的還是要靠自己,打鐵還要自身硬,誰都可以借風口起勢,但是這時候飛的最快的,可能就是棉絮,沒有重量只會隨風飄搖,不能自主。

而這裡的「」,則是自身的能力、資源的總和,是你處在什麼樣的發展狀態上。

所以《管子》里說:此言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儒,取與之必因於時也。這裡的詘信浧儒是屈伸盈縮

其實,如果我們在具體的一些行業內部,有沒有對應的策略選擇的原則呢?


我在講《管子》的時候,專門講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這一段原文:

《管子·霸言》:

霸王之形,德義勝之,智謀勝之,兵戰勝之,地形勝之,動作勝之,故王之。夫善用國者,因其大國之重,以其勢小之;因強國之權,以其勢弱之;因重國之形,以其勢輕之。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強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夫神聖,視天下之形,知動靜之時;視先後之稱,知禍福之門。強國眾,先舉者危,後舉者利。強國少,先舉者王,後舉者亡。戰國眾,後舉可以霸;戰國少,先舉可以王。


這一段文字比較長,不過字面意思並不是太難懂,就不逐字逐句的翻譯了。重點講其中的策略選擇的問題。

這一段是講,如何審時度勢,知己知彼,制定合理的競爭策略。如果大家仔細去閱讀這段文字,再去看看我們當下的世界,各國的戰略選擇以及國際形勢的格局,可能會感覺豁然開朗。什麼狀態、什麼時間,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應對,管子說的已經夠明白了。

強國眾,合強以攻弱,以圖霸。強國少,合小以攻大,以圖王。強國眾,而言王勢者,愚人之智也;強國少,而施霸道者,敗事之謀也。

現在的國際形勢到底是強國眾還是強國少?是該合強以攻弱?還是該合小以攻大

這裡雖然講的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但是,很多行業內的競爭,其根本邏輯並沒有多大的差異。

很多人只看這一段的話,會覺得管子就是沒有是非觀念,所有的目的都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如果你仔細看《管子》的話,管子有他的前提,是合於道,不合於道雖大必亡,而合於道,雖小必大。

在我們的印象里,我們受到的是非觀念是,要行王道而不要霸道,其實到底是該行王道還是行霸道,是根據所處的時代、自己的地位、態勢,綜合考慮、權衡的結果。

囉囉嗦嗦寫了那麼多,希望對大家2020年的選擇能夠有所啟發和幫助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_hG8BMH2_cNUgEqT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