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辦的千叟宴,為何後來成了「奪命宴」,老人:看看我們吃的啥

2024-01-17     八月未完

原標題:乾隆辦的千叟宴,為何後來成了「奪命宴」,老人:看看我們吃的啥

因此,他在乾清宮舉辦了第二次千叟宴。雖然不幸的是,這年終究是康熙皇帝在世上的最後一年,但當時舉辦的「千叟宴」,卻可謂是「世間罕有」。

在乾隆六十年時,他已經是一名85歲的老人,為了不逾越康熙皇帝61年的在位年限,乾隆皇帝宣布自己將把皇位禪讓給他的第十五子,顒琰。

嘉慶元年的正月初一,乾隆皇帝退位,為了「與天同慶」,他在寧壽宮的皇極殿舉辦了在位以來的第二次千叟宴,但這次邀請的老人們卻經歷了一次「鬼門關」。

「千叟宴」是清朝時期宮廷內部的大宴,其旨在踐行「孝」與「德」,千叟宴的舉辦打造了親情聯繫的平台,在烘托節日的氣氛之餘,還可以增強家庭與鄰里等友善關係,使其愈加和睦。

但對於康熙和乾隆等人來說,千叟宴更可以作為自己籠絡朝臣,招攬賢才的一次大型「酒局」。

康熙五十二年的農曆三月,為慶祝康熙皇帝60歲的生日,他在暢春園舉辦了第一次千叟宴,主要宴請從天下趕到京師為自己祝壽的老人們。

這康熙皇帝第一次舉辦千叟宴,只對年齡有所要求,即只要年齡在65歲以上,無論你是否為朝廷大臣,哪怕你是市井中的老百姓,都可以按時到京師參加暢春園的酒宴。

因為本次千叟宴舉辦得十分順利成功,給清朝各地方也無形之中帶來了敬老愛老之風的影響,「孝」字可謂是盛行。

康熙的第二次「千叟宴」

在康熙六十一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日,宮中依照慣例舉行新年朝賀禮,看到從自己祖輩到現在為止「打下來」的江山,康熙皇帝不由得感嘆這六十年經歷的風風雨雨,便作了《六十一春齋戒書》詩,詩云:

性理參天地,經書輔國朝。

勿勞民力盡,莫使俗氛囂。

不誤農桑事,須輕內外徭。

風高林鳥靜,雨足路塵清。

視察焉能隱,行藏豈可搖。

桑榆雖景暮,松柏後霜凋。

長養春容盛,寬嚴君德調。

倦勤應不免,對越愧明昭。

以「天下太平,民生富庶」當作預示,在乾清宮前擺放了酒席,兩次千叟宴一共宴請的1020位老壽星皆通過「尊卑秩序」排好了座位。康熙皇帝親自為各位老人祝酒,贈詩,場面一時十分熱鬧。

在這場宴會中,康熙皇帝敬了三杯酒。

第一杯,康熙皇帝敬給了孝莊太皇太后,以表示孝莊太皇太后對自己這數年來的養育表達感激,康熙皇帝八歲時喪父,九歲喪母,如此年幼的他如果不憑藉孝莊太后的力量如何能登得上帝位?

而在康熙登上帝位以來,不論是平察哈爾,還是平三藩,收台灣,其中也不免有孝莊太后的思想加持,這也讓康熙皇帝在敬酒時不免感懷孝莊太后。

第二杯,康熙皇帝敬給了天下的朝臣和黎民百姓。

江山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江山,這六十年的風雨兼程,康熙心裡無比清楚人心的重要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唐朝便深以為然的一句話,康熙從來不敢不放在心上。

他旁邊的這些人只是一部分,但卻足以影響數以千計的民眾,只有當君主,臣子和百姓都站在一條線上,江山社稷才能繼續發展,而清朝也才能走向更高的地方。

第三杯,康熙皇帝敬給了自己的「敵人」。雖然這第三杯酒讓眾人一瞬間愕然,但這也從側面看出康熙皇帝內心的宏大。

評價他們,康熙皇帝用「英雄豪傑」四個字代替,承認他們是自己的敵人,但也卻敬佩他們的為人,這等做法確實為帝王之行,令在場的無數人為之傾佩。

當康熙皇帝感嘆到這些昔日的「敵人」一個又一個先後死去,如今已經沒有人再是自己的對手時,康熙皇帝只得大喊:「來世再讓他們做我的敵人吧」,說罷也只能將酒潑到地上。

那一場千叟宴中,時年12歲的弘曆作為皇孫也參加了這次宴會,而這場宴會也給小小的弘曆帶來了十分深刻的影響。

乾隆五十年的正月初六日之時,政通人和,百姓們也都安居樂業,來自新年的喜氣瀰漫在大街小巷。恰逢乾隆皇帝喜添五世元孫,為表示對這個孩子的喜愛,他正式下旨在乾清宮舉行千叟宴。

作為曾經參加過千叟宴的乾隆,祖父康熙的置辦一直給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故此乾隆皇帝舉辦的宴會場面實為空前之大,令世人無比驚嘆。

但畢竟慶祝的內容並不一致,因此乾隆皇帝所舉辦的千叟宴更多邀請了曾任官的老人,自宗室王貝勒以下,凡是朝廷的文武官員,受封過的文武官階只要過60歲,皆可以參加。

本次千叟宴前來赴宴者共計約有3000多人,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和前朝老臣,還有從民間奉詔前來進京的老人,當眾人歡聚一堂時,整個乾清宮內高朋滿座,眾人杯酒言歡,場面無比熱鬧,只讓人感受到愉快的氣息。

此外又讓皇子,皇孫,皇曾孫按照長幼順序在殿內依次向老人們敬酒。玩的盡興時,乾隆皇帝還賜予眾人如詩刻,如意,銀牌等物件。

因為這場宴會前所未有的盛大,來參加的老人回去時也忍不住向周圍的人頻頻提及,同時稱讚乾隆皇帝的體貼民心,這也讓乾隆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乾隆皇帝第二次舉辦「千叟宴」是在嘉慶元年,但起因卻是因乾隆六十年時,乾隆皇帝已經是一個85歲的老人,不能逾越祖父康熙皇帝在位紀錄,再三考慮之下,他決定禪讓給顒琰。

這時的乾隆已經86歲,如果按照原本千叟宴的年齡要求,60歲的老人與他已有26歲的年齡差距。

因此,乾隆皇帝下旨規定參宴老人的年齡必須為70歲以上,而改後來參加的人數不減反增,列名參席者達到了3056人,列名邀賞者更是有5000人。

「千叟宴」在寧壽宮的皇極殿正式設宴,而每類的席位也十分有講究,內外的王公貴族和貝勒貝子以及二品大臣席都坐在殿內;而朝鮮,西藏,廓爾喀等地方的客人在殿廊之下;三品官員皆在丹陛甬路;四品以下在職官員則坐于丹墀左右,其餘護軍,馬甲等均在寧壽門外列坐。

當宴會正式開始,藝人奏響音樂時,太上皇乾隆緩緩登上了皇極殿的寶座。從小便崇拜自己祖父康熙的他從小便在宮內暗中學習揣摩祖父的治國方略,待到他繼位後,堅定推行祖父與父親的治國形策,終於在文武兩方面頗有建樹。

在侍奉乾隆後,嘉慶帝率領3056名老人朝著寶座上方的乾隆振臂高呼「萬歲」,以此為乾隆祝壽。面對著天下的「長壽者」共同為自己祝壽的場景,太上皇乾隆十分高興,連連叫好。

千叟宴結束之後,乾隆雖然禪位,但仍然以太上皇的身份把控了朝廷3年,直到自己駕崩。雖然乾隆的持政沒有在千叟宴後真正結束,但在表面看來,這場千叟宴卻標誌著「乾隆時代」的結束,而為後人所感慨的「康乾盛世」也伴隨著千叟宴陣陣笙歌中漸漸走遠。

雖然這最後一場「千叟宴」讓眾人十分難以忘懷,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當宴會結束,老人們返回的途中,大部分卻一個個在客棧便相繼死去。

老者們都參加過宴會的共同點讓百姓普遍懷疑是乾隆為了替嘉慶籠絡朝政而做的手腳,竟狠下心讓喧鬧的「千叟宴」變成「奪命宴」。雖說乾隆的確沒有那個意思,但這眾位老者的離世也確實跟這次千叟宴脫不了關係。

原因其一,「千叟宴」邀請的老者們都在70歲之上,而大部分都是從偏遠地區趕來面見皇帝,長途跋涉的日程就連身強力壯的成年人也吃不消,何況老人。

而當他們終於費勁「千辛萬苦」來到皇宮見到了一輩子也沒見到的皇帝時,心裡的情緒必定波動十分之大,自然十分影響身體健康。

要說是統治者為了讓老人們吃的盡興,吃的開心也無可厚非。但這些老人平日卻吃慣了粗茶淡飯,突如其來的山珍海味難免會對自己的胃造成傷害。

而這也是清朝的最後一次千叟宴,自乾隆去世後,清朝的財政狀況呈下降趨勢,人民無法安居樂業,失了民心,這個國家自然無法回到從前那邊的盛世模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a40b9f3daf908dc51f13a50d34b49f3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