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蝙蝠俠電影即將出現,但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仍是難以超越的

2020-02-15     洞察影視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新版《蝙蝠俠》的蝙蝠俠造型上了熱搜,看來新版《蝙蝠俠》已經在拍攝中了,不是空有計劃。

按照計劃,新版《蝙蝠俠》將會在明年6月份上映。

不過,對於新版《蝙蝠俠》,大家最好不要過早期望。

因為自從《正義聯盟》票房失利後,華納公司對超級英雄電影一直是處於「測試」階段,對這些電影的管理可能有點混亂,因此質量未必如意。

《蝙蝠俠:黑暗騎士》

更重要是,上一個蝙蝠俠單人系列電影——諾蘭的《蝙蝠俠》系列是難以超越的,新版《蝙蝠俠》未必能達到諾蘭版《蝙蝠俠》系列的水平,如果新版質量不算太好,觀眾心裡可能會有落差。

為什麼說新版《蝙蝠俠》難以超越諾蘭版?

馬特·里夫斯 VS 諾蘭

最能影響新版《蝙蝠俠》質量的核心人物,是馬特·里夫斯,因為他不僅是這部電影的導演,而且還同時兼任部分製片和編劇的工作,控制著電影的核心「變量」。

馬特里夫斯導演

而最能影響諾蘭版《蝙蝠俠》系列質量的核心人物,是導演諾蘭。

新版《蝙蝠俠》能否超越諾蘭版,關鍵要看馬特里夫斯能否超越諾蘭

諾蘭導演

論過去的「表現」,馬特里夫斯似乎與諾蘭有很大差距

馬特里夫斯沒有獲得過奧斯卡等電影大獎,拍過的經典作品也不多,表現比較好的作品只有《猩球崛起2》,以及《科洛弗檔案 》。《猩球崛起3》勉強算中規中矩。

而在商業片領域,諾蘭是好萊塢最頂尖的導演之一,

他拍過不少比較有開創性的電影,比如《盜夢空間》,《蝙蝠俠》三部曲,《星際穿越》,《致命魔術》,他的每部電影質量都非常高。

他的處女作——《追隨》,他僅僅是用了幾千美元的成本,而且是用一批業餘演員,連對電影很重要的燈光設備都沒有,就拍出了很高的質量。這部電影在豆瓣上還高達8.9分。

在過去表現來看,馬特里夫斯相比諾蘭,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另外,在對電影的控制權方面,也許馬特里夫斯也遠遠比不上諾蘭

儘管馬特里夫斯擔任著新版《蝙蝠俠》的許多關鍵職位,但不代表他對電影有絕對的控制權。

華納的高層有時候會擔心電影不能賺錢,會經常「剪電影」,旗下很多導演是沒有最終剪輯權的。

《蝙蝠俠大戰超人》的導演扎克施耐德就無最終剪輯權,影院上映的版本不是導演剪輯版。

扎克施耐德在拍《正義聯盟》的時候,因為高層不滿意,還被中途炒魷魚。

《正義聯盟》

諾蘭導演因為後期成績好,所以後期他的權力很大,華納高層根本不敢剪他的電影

《黑暗騎士崛起》,《星際穿越》等大片,投資非常高,上映的時候正是3D電影崛起的時候。

這些電影如果弄成3D格式,完全可以賺更多的票房,但諾蘭一再堅持2D質感更好,華納高層還是向他妥協了。

《黑暗騎士崛起》

論對電影的控制權,相信馬特里夫斯也是遠遠比不上諾蘭,因為他過去的票房成績,沒有諾蘭好

所以從電影的核心人物來看,新版《蝙蝠俠》是處於劣勢的就看馬特里夫斯能否超常發揮了

另外,新版《蝙蝠俠》目前已經有一個不好的地方,就是強行「政治正確」了。DC的漫畫中,戈登局長是白人,但這部電影為了取悅黑人觀眾,戈登局長的角色將由黑人來飾演!這我是無法接受的。


諾蘭《蝙蝠俠》系列非常完美,難以超越

在超級英雄漫改電影中,最難超越的電影,也許就是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了。

因為諾蘭的《蝙蝠俠》系列能夠同時兼顧商業和藝術,既能保證電影看起來很「爽」,又能保證電影的劇情相對嚴謹,有深度

不是爆米花電影,但《蝙蝠俠》的觀影體驗非常好

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不是爆米花電影,沒有將大量的時間花在段子和情懷上,也不是3D特效電影,但觀影體驗同樣一流;

因為電影的撞車橋段用真的蘭博基尼去撞的; 小丑炸醫院的橋段是真的建了間「醫院」,然後把它炸了,後期用特效修飾;

《蝙蝠俠3》里的千人混戰不是"P"出來的,而是請了大批群演.....................

諾蘭《蝙蝠俠》系列中比較「爽」的場景,一般用IMAX攝影機拍攝,並且主要是用實景拍攝,後期再加上特效,所以即使電影沒有3D特效,同樣很有大片感,很震撼,而且比3D電影清晰多了,更有質感!

除了場景震撼,《蝙蝠俠》系列比較「爽」的地方,更因為諾蘭把它們當懸疑片拍的

《蝙蝠俠》系列每部電影的設計,都在諾蘭的操控中,前部分布局了許多謎團,隨著電影劇情的深入,謎團會慢慢解開;

比如《蝙蝠俠2》和《蝙蝠俠3》的開場,都是埋下了關於反派的謎團,《蝙蝠俠2》片頭是講小丑搶銀行,《蝙蝠俠3》是講貝恩搶科學家。

看兩部電影的開場的時候,觀眾會對小丑和貝恩充滿疑惑,究竟他們是誰?就究竟他們要幹嘛?

觀眾的注意力會被這些謎團所吸引,然後諾蘭會控制好電影的節奏,將設計更多謎團和解密的過程弄得像變魔術一樣,

到電影公布「答案」的時候,觀眾的疑慮解除,會有一種知道答案的爽感。

另外,諾蘭《蝙蝠俠》系列也爽在他很會剪輯能用少量的鏡頭表達更多的信息

比如《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的結尾,就因為導演很會剪輯,讓觀眾印象很深刻,

那個結尾,交代了以下內容:

福克斯發現蝙蝠俠戰機有自動駕駛系統,而設計系統居然是蝙蝠俠,而且是他幾個月前設計的,這證明了蝙蝠俠可能沒死;

管家在休假的時候,意外發現了蝙蝠俠沒死,並且和貓女一起。該場景是管家一直所期盼的,蝙蝠俠最終不再管哥譚市,過上了自己的人生。管家看到這場景,非常欣慰;

哥譚市的蝙蝠燈很早就被打爛了,而且生鏽了,戈登局長在蝙蝠俠燈附近的時候,意外發現蝙蝠燈已經修好了。這也證明了蝙蝠俠可能沒死,也暗示了未來如果哥譚市出現大問題,蝙蝠俠還有可能出現的;

警察布萊克身份證上的名字其實叫羅賓(漫畫中羅賓是蝙蝠俠的徒弟);

後來他也得到不明人士給的坐標,發現了蝙蝠洞,能使用蝙蝠俠的裝備。這預示著他可能會繼承蝙蝠俠的身份,或者在未來替蝙蝠俠行俠仗義。

另外,清算公司在清算蝙蝠俠的遺物的時候,發現他媽媽的項鍊不見了,而這個項鍊最後是貓女戴上了,再次證明蝙蝠俠沒死。

這就是《蝙蝠俠》系列的結局,沒有多餘的廢話,僅用短短几分鐘的剪輯,就交代了許多事情,給了觀眾一個圓滿的結局,而且結局是開放性,可以隨時出續集

諾蘭的《蝙蝠俠》同時也是很完美的三部曲很有內涵,深度

《蝙蝠俠1:俠影之謎》交代了蝙蝠俠的起源,以及為後來的電影作鋪墊;

《蝙蝠俠2:黑暗騎士》主要講蝙蝠俠在行俠仗義道路上面臨的矛盾和困境;

《蝙蝠俠3:黑暗騎士崛起》是終章,交代了蝙蝠俠的結局。

三部電影在結構上互成整體的,一環扣一環,而且它們質量都很高,第三部終雖然檔不住第二部的光芒,但也拍得很很好

三部電影也共同刻畫了一個形象豐富的蝙蝠俠

其他電影的超級英雄,主要的工作是發現反派後,然後就用超能力把他幹掉;

但諾蘭版的蝙蝠俠,卻與眾不同。

這版的蝙蝠俠更多是想從精神層面上,從根本上拯救哥譚市

在另一部有深度的超級英雄電影——《守望者》中,無所不能的曼哈頓博士為什麼要反英雄主義,妥協於法老王「犧牲過千萬人,以換取人類和平」的計劃?

原因是他有能力創造人類,但無法改變人心

諾蘭版的蝙蝠俠的俠義之路,就是要改變哥譚市民的人心

如果蝙蝠俠單純升級自己的裝備,去對付黑惡勢力,是對付不完的,因為罪犯就像野草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是鼓勵更多正義的哥譚市民自覺去對抗黑惡勢力,對抗腐敗。

他成為蝙蝠俠,就是想成一個榜樣,一個精神象徵

一方面,他的形象會震攝黑惡勢力,讓他們不敢囂張;另一方面,他的形象會讓更多哥譚市民敢於走出來,從不同領域對抗黑惡勢力。

在《蝙蝠俠2》里,他的形象就取得成效,哈維丹特敢出台法案,從法治上對付黑惡勢力,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蝙蝠俠的影響力。

但蝙蝠俠這條俠義之路並不好走,因為他要做榜樣,就必須要有原則,不能殺人,不能濫用能力

否則,他會失掉民心,不能成為榜樣。因為如果他違反原則,本質上就會變成哥譚市的獨裁者,黑惡勢力的生死是基於他的主觀判定。這樣不能讓市民信服他。

小丑這個恐怖分子,就是利用了蝙蝠俠的這個軟肋,差點擊潰了蝙蝠俠,讓蝙蝠俠多年的成果毀於一旦。

蝙蝠俠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始終能堅守他的原則,而且為了哥譚市,他可以放棄一切。

在《蝙蝠俠2:黑暗騎士》里,為了維護基於哈維丹特公信力的法治體系,他可以將哈維丹特的殺人罪名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由英雄變為罪人,來維護哥譚市的長治久安。

如此豐富複雜的超級英雄形象,在其他超級英雄電影中,是很難再有的

諾蘭的《蝙蝠俠》系列,不僅觀影體驗一流,而且很有深度,蝙蝠俠的形象又非常豐富,

馬特里夫斯版的《蝙蝠俠》想要超過諾蘭版的,難度真的很高。

洞察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_smjTXAB3uTiws8KAaS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