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三體》目前是一個謎!
究竟目前拍成怎樣? 究竟什麼時候上映?究竟會不會重拍?究竟.........................
這些問題都是謎,因為目前沒有確切答案。
個人猜測,因為《三體》太難駕馭了,游族影業拍得不理想,加上今年《流浪地球》的成功,上調了觀眾對國產科幻的要求,
既拍得不好,觀眾要求又高了,電影公司擔心票房不理想,於是不敢上映,想重新調整電影,因此給觀眾留下了許多謎團。
實際上,要拍好《三體》,其實難於「上青天」,
拍好它,難度約等於連拍6,7部《星際穿越》,就算是好萊塢頂級的導演,也未必能駕馭好,
因為要將《三體》拍好,有很多難題要解決的!
小說如何轉換成電影劇本? 這是首要難題!
沒有好的劇本,就算導演和劇組再厲害,也可能會把《三體》拍爛的,
所以拍好《三體》,必須要先有好的劇本。
但要把《三體》弄成還算可以的電影劇本,難度是非常高的。
/1/
如何拆分原著? 這需要下苦工去想。
《三體》小說的篇幅很長,三部小說總字數大約為90萬字。
按劇情的長度來說,
《三體》更適合拍成電視劇,因為電視劇有更多的時間去解釋清楚小說里宏大的科學知識體系,而且觀眾還可以隨時回放;
但按看點來說,
《三體》更適合拍成電影,因為只有電影,才能讓觀眾更專注,而且更好地體驗小說里宏大的科學場景。
而且只有拍成電影,才能有更多的資本去製作小說里的科幻場景。
《三體》的篇幅很長, 要弄成電影,一定要拆分的,不能弄成3部的,如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所說的,《三體》至少要拍成6部。
但拆分之後,劇情就要重新布局,這很考驗編劇的能力。
因為將一部小說拆分成劇本,不是簡單的事,
比如一部小說的劇情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鋪墊,第二部分是情節發展,第三方部分是高潮。
若將小說拍成電影,編劇的難題,可能就是將「鋪墊」再拆分成鋪墊,發展,高潮。
《三體》的篇幅那麼長,如何拆分它,讓每一部的劇情質量都穩定,對於編劇來說,是一種挑戰。
/2/
小說弄成電影劇本,不僅僅需要拆分,還要根據電影定製 !
小說的載體是文字,而電影的載體主要是聲音和畫面,
《三體》如果切換成電影劇本,很多內容都必須改變的。
因為文字描述能做到的事,聲音和畫面未必能做到。
比如,以文字為載體,《三體》原著能不讓三體人「露臉」,但又能設計很多三體人參與的劇情。
目前來說,外星人是不好描述的,因為只要詳細描述他們,他們就會像「人」,或者像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這樣就不真實了。
只有像《2001太空漫遊》那樣,儘量不讓他們「露臉」,才會讓讀者,觀眾覺得真實,因為觀眾看不到「假」的一面。
《2001太空漫遊》
《三體》小說原著也是這樣的,對三體人的外觀描述很模糊,觀眾只能了解他們的某些特點。
但小說里很多情節三體人是有「露臉」的,讀者卻無法「看」到,為什麼會這樣?
主要是因為小說是以文字為載體。
像三體人製作「智子」的過程,實際上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有露臉的,因為他們有對話。
但只要用文字寫他們的對話,不描述他們的外觀,讀者就「看不到」他們!
因為用文字講對話的劇情,文字只會給讀者展示對話內容,
而電影,則會把對話時對話者的臉同時展示出來。
因此,同樣的情節拍成電影,觀眾就必定會看到三體人的臉,因為導演不可能讓三體人對話時候,鏡頭只對著太空。
若真的不想讓三體人「露臉」,編劇也許只能讓電影里的角色,用複述的方式來描述這段有「露臉」的劇情,這樣效果就不好了。
同樣是用文字寫,劇本和小說最大的差別,就是要考慮電影實際要怎麼拍,為電影定製的。
編劇在打磨劇本的時候,就必須要充分考慮小說切換成劇本後的各種得與失,
把劇本轉換好,也是巨大的挑戰。
導演如何還原劇本? 這是第二難題!
《三體》若拍成電影,與它最相似的電影,也許就是《星際穿越》。
因為《三體》和《星際穿越》一樣,都是硬科幻,涉及的物理知識都非常龐大,比較難理解,但有很有吸引力。
《星際穿越》涉及蟲洞,地外行星,黑洞,多維空間等,
而《三體》小說里涉及的科學知識,約等於6,7部《星際穿越》,
涉及外星人,多維空間,地外行星,黑洞,未來的科技............
拋開劇情,就如何還原這些科幻場景,對於導演來說,已經是難於「上青天」。
因為就小說里涉及多維空間的科幻場景,已經足夠導演和劇組難受了。
「「智子」的製作過程中,涉及從0維到十一維空間的切換」,
「人類逃亡艦隊,利用多維空間打敗三體人的「水滴」",
太陽系最後是被「降維打擊」,變成「一張紙」;
如何拍這些場景?也許就算《星際穿越》的導演諾蘭都會感到頭痛,
因為這些場景都很抽象,很難理解,拍這些場景又很燒錢,但燒錢都不能保證能拍好!
導演和劇組不僅要很苦地理解場景背後的科學原理,還要把這些場景拍得不像玄幻,拍得有科幻感,能夠讓觀眾震撼,難度非常大。
實際上, 就算有好劇本,拍好《三體》還是「難於上青天的」,因為太難還原劇本里的場景。
這種難度不亞於拍《星際穿越》,非常多的顧忌,6,7部《三體》,就等於拍6,7部《星際穿越》。
就算是詹姆斯卡梅隆,諾蘭等電影質量很穩的導演,可能都未必能保證每一部的質量。
因為拍好每一部,都要考慮諸多因素,花費巨大精力。
《星際穿越》
電影能否賺錢? 這是終極難題!
為什麼游族影業那麼久都不敢上映他們拍的《三體》?
根本原因可能就是他們擔心《三體》會像《上海堡壘》那樣,虧得一塌糊塗。
實際上,要拍好《三體》,就必須要像好萊塢大片那樣,投大量的錢!
投錢沒問題,
但電影公司更顧忌的:是電影是否能夠賺錢,電影可能賺錢,公司才敢投資。
一部電影能否賺錢,不是那麼簡單的,
電影拍得太爛,一般沒人看; 但拍得有水平,也未必高票房。
要拍出一部賺錢的電影,除了考慮電影本身,還要考慮市場,考慮觀眾,考慮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像猜股票那麼複雜。
《盜夢空間》如此創新,如此高質量,但票房卻比不過漫威的《驚奇隊長》,這就是電影市場的複雜性。
《盜夢空間》
《三體》的製片人和導演,能否讓電影公司有信心,讓他們投更多的錢,更多的資源,這才是拍《三體》最難的地方!
今年的《流浪地球》,「省吃儉用」,也花了3億人民幣才艱辛地拍出好萊塢「標配」科幻片的效果,
《三體》題材那麼宏大,如果要拍好,就算像《流浪地球》那麼「省吃儉用」,每部也至少要8,9億人民幣成本才能拍好,
若有「降維打擊」等場景,至少要10億成本以上,才能拍好。
華語片的電影市場很窄,主要市場在大陸,
花8,9億拍《三體》,要在大陸回本,票房至少要接近30億人民幣,難度非常大!
如果拍得好,票房就可能像《流浪地球》那樣,40多億;
《流浪地球》
如果拍得爛,就會像《上海堡壘》那樣,1.2億 (1點2億)。
高投資,高受益,但可能高風險,
《三體》的製作人和導演,能否讓電影公司有信心投錢,這真的是終極難題。
因為如果錢都不夠,就會有諸多限制,那拍好《三體》就非常難了。
總的來說,拍好《三體》就等於拍6,7部《星際穿越》,「難於上青天」,比蜀道還「難」。
希望中國的電影工業體系儘快成熟,優質的《三體》早點上映。
洞察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