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心情不好,那麼前兩天這個突然爆紅的大叔,或許會讓你會心一笑。
他走在路上開心地一蹦一跳,就像一個沒有任何煩惱、放學回家的小孩。
一夜之間,說不上什麼道理,這個身影成了無數人的治癒良藥。
說起來,這屆網友很脆弱,但也很容易被溫暖到。
不知道哪件不順心的小事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有時候只需要觀看一個陌生人微小卻生動的生活瞬間,就能讓千里之外的自己也好了起來。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最近很多人都被一部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國產紀錄片,戳到心窩子了。
「這不就是我自己嗎」
《紀實72小時》,關注日娛的朋友應該很熟悉這個名字。
它是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一系列紀錄片,攝製組每期都會去某一個地方駐紮拍攝72小時。
深夜的咖啡館,充滿故事的書店,東京的標誌性景點……在充滿人文關懷的鏡頭下,每一方小世界裡都濃縮著人間百態。
獲得了原版授權的《紀實72小時》中國版第二季,卻把鏡頭對準了對中國人來說更市井、更「土」的地方。
重慶的老茶館,瀋陽的大澡堂子,北京的公交車……
接地氣到,攝製組隨時能碰到早市歸來、熱情洋溢掏出剛買的桃子給你吃的大媽。
最近在網上討論很多的、在合肥拍攝的那一集,更是堪稱能讓當代年輕人有共鳴到後背冒汗。
它鏡頭對準的,不止是這兩年在社會上流行起來的「付費自習室」。
更是背後規模愈發龐大的那個人群——即便已經走出校園,也千方百計要考試的年輕人。
《紀實72小時》走進的自習室里,整體的燈光永遠是昏暗的,因為要營造出夜晚靜謐的學習氛圍。
但每一個年輕人都在這裡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明亮格子間,並且和周圍的人形成了一種奇妙的默契:
只要大家都在認真學,我就不敢摸魚。
他們早出晚歸,帶著準備好的飯,在這裡一坐就是一天。
甚至隨時能拍到疲憊不堪、抓緊時間小憩一會兒的身影。
已經脫離了校園的環境卻還要考試,圖啥?
片子裡,每一個在格子間裡學得昏天黑地的人,都在回答這個問題。
有的年輕人,純粹為了求知而在這裡夜以繼日地學。
比如一個「上了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挺愛學習」的考研黨姑娘,因為住的地方環境太擁擠嘈雜,每天都要出來學習。
她說自己考研就是因為想做科研,想要更好的支持科研的條件,人「總想往上面看一下」。
當被記者問到「到底為什麼愛學習的時候」,女孩的眼睛都在發光:
「發現未知。」
這時你會發現,原來考研的千軍萬馬獨木橋上,並不是所有人都必須苦大仇深。
但也有很多人,是拿考試當自己與生活之間的一道緩衝帶。
有個23歲的待業男孩,被拍到在自習室里埋頭備考安徽省公務員。
他去年其實考上過一次,但是因為有個逐夢大城市的志向,就放棄了公務員、奔向了深圳。
然後,遭到了生活的毒打。
在深圳做產品銷售的年輕男孩,發現「來了就是深圳人」其實沒有聽上去那麼簡單。
比996還恐怖的工作作息,性價比很低的房租開支,被壓榨得徹徹底底的生活……
一年的時間,就讓他下定決心回到家鄉,重新投入到了考公的大潮中。
不少年輕觀眾或許會在他身上看到自己:考試雖然也挺難的,但是選擇考試之前的生活更難。
不管是考研、考公還是考證,那些走出了校園卻回到了備考格子間裡的年輕人,把它視作一個可以暫時充電的避風港。
就像片中另一個姑娘所說,在當下年輕人的眼中,考試反而是件挺純粹的事。
付出多少,就會回報多少,在社會上很多事情卻不是這樣。
但對於那些年紀稍大、卻依然每天走進自習室的人來說,考試更像是人生這艘船賴以扭轉航線的舵。
一個已經在銀行業乾了五年的男士,被拍到在這裡勤奮學習、準備法考。
人生規劃這麼重大的轉變,多少人都在腦海里偷偷為自己設想過,但真正敢做的卻沒有多少。
這位嚴肅的男士所說的心聲,聽起來卻有一種難能可貴的中二感:「不留遺憾地去嘗試改變一下」。
這部片子從自習室這麼一個小小的空間,卻窺探到了這代人註定要愛學習的命運。
在網上引發感觸最多的,是那個37歲、帶著女兒一起來學習的母親。
孩子在做作業,已經身為IT公司人力資源主管、有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卻在備考「二建」。
更神奇的是,這個媽媽過去的兩年里已經考了三四個大考,未來甚至還有考研的打算。
可能無數人都不能理解,都這個年紀了,有必要這麼逼自己嗎?
但是她的壓力來自於6年前生完二胎重回職場,發現這個全是年輕人的公司里,新來的同事總是比她知道的多。
這間自習室里,72個小時或許已經足夠觀察到每個相信「努力」二字的人的現在和未來。
想拼到更好環境里的,想奮力一搏改變人生軌跡的,怕被社會競爭壓力拋下的……
他們偶然被拍攝到的、在這個自習室里各自留下的痕跡,明明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也沒有慷慨激昂的雞湯。
可是坐在格子間裡專注的背影,卻像一面鏡子,映出了無數螢幕外的年輕人想看到的自己。
「但願你的眼睛,只看得到笑容」
自習室那集裡,攝製組還碰到了一個很年輕、笑容很甜的女孩。
她說自己在這裡學習是為了考護理專業的資格證,考不到就沒法上班,「沒有上班就拿不到錢啊」。
記者繼續和她聊下去,發現這個姑娘的故事其實透著不少心酸。
前幾年,她的家裡突遭變故,後來全靠媽媽一個人賺錢撐著養家。
大學報專業的時候,爸媽勸她報了一個好就業、能分擔家裡負擔的專業。她想了想,「為了我媽只能這樣了」,便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同意了。
當女孩對攝製組說,「其實我本來也想做你們這行的」,還是笑得很甜、很開朗。
螢幕外的觀眾或許會為她難過、為她不甘。
可站在她的立場上想一想,當下能做的,也只有在笑一笑之後,把「考不到就沒工作」的證努力考下吧。
在《紀實72小時》中國版里,其實經常能看到這種真誠的、不加粉飾的笑臉。
大部分被拍到的普通人,其實都各有各的難處,可是他們好像總有能力笑著把這些煩惱說出來。
這是血液里流著「勤勞勇敢」基因的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嗎?
在北京商場的迷你KTV那集,節目組拍到一個才16歲就已經從老家跑到北京酒店當實習服務員的男孩。
他還度過了糟心的一天:不小心把杯子摔倒了外國顧客身上,被嘰里咕嚕說了一大堆、也聽不懂。
「就感覺很自卑,幹啥事都做不好」,這是他給自己的煩惱下的定義。
可是說起這些令人懊惱的東西時,男孩還是羞澀地笑了起來。
駐紮北京夜班公交的那一集裡,這個特點體現得更是鮮明。
奇怪得很,深夜的北京明明大部分陷入了沉寂,你卻能在夜班公交上感受到人們格外旺盛的、對生活的熱情。
凌晨三四點,剛剛結束了代駕工作、坐公交回家的師傅們對著鏡頭笑得很憨厚:
「安全地送了五個人回家,挺好的。」
一個人來北京做代駕、把三個孩子留在老家的父親,會在深夜的疲憊中,笑著看看手機里捨不得刪的孩子小時候的照片。
不過他也自嘲,孩子可愛是可愛,養起來還不是自己累?
在老家將近一百萬的房子,一買就得買仨。
但說起還有一個月就能回家團聚、送孩子去上學,他臉上的笑容,還是幸福有盼頭多過了扛起生活重壓的無奈。
夜班公交車上,還會有從外地跑到北京餐廳來兼職打工、剛下班的18歲小姑娘。
能想像這麼年輕的女孩,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大都市裡做體力活,累,苦,都占了。
可是說起每天跟男朋友一起坐夜班公交、互相問問今天過得怎麼樣,她也只是笑,笑得眼睛都沒了。
就是一張張樸實但充滿希望的笑臉,其實才是《紀實72小時》中國版最直擊人心的東西:
生活就是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沒有人過得容易,但總有人懷抱期望和熱情。
它的力量其實超乎想像,能讓人看到一眼就覺得,世界好像還沒那麼糟。
當然,其實不難猜到,攝製組也遇到了一些不想搭話的、喪喪的路人,基本留下來的都是願意在鏡頭前跟陌生人聊聊的。
不過,當你看到凌晨5點從聚會上被叫回公司改bug的程式設計師心態居然還能笑對人生……
倒也確實還是挺令人震撼的。
這個夜班公交上的北郵研究生,一直樂呵呵地聊著那些北漂都會遇到的煩惱。
從自己「一天不寫代碼就難受」的苦逼程式設計師命,說到每個年輕人在大城市都要面臨的難題:
掙錢多的單位拿不到戶口,能拿戶口的單位掙錢又少。
可是到底為何還要留下?他還是笑眯眯地給出了自己和身邊朋友的答案:
畢竟大家都有北京夢,也有一群朋友在這大城市裡互相陪伴、互相溫暖。
說到底,「所有的都是正確答案,但是你要選一個」,確實挺難的。
這看起來不起眼的兩句話,或許能競選本年度最佳「北漂心靈安慰劑」了吧。
孤獨的人不是可恥的
《紀實72小時》的鏡頭裡還有一個蠻有趣的差異:生活節奏慢的地方、年長的人好像更「群居動物」一點。
比如重慶老茶館,永遠有三五成群的老茶客,在這超過半個世紀的老房子裡熱熱鬧鬧地擺龍門陣,甚至有了自己的專屬作息。
甚至對於經歷了生活變故、為孫子「扛」了十幾年生活重擔的老人來說,這麼一個茶館,和那些各有各故事的老朋友,是生活中唯一能喘息的縫隙。
當觀察地變成北京這樣的快節奏大城市,確實能感覺到,被捕捉到的年輕人更多地獨來獨往。
有人在夜班公交上,一個人下班回家。
有人只是想坐它慢慢地到達目的地,吹吹夜裡的風。
有很多人一個人走進商場的迷你KTV里,關上門就立刻進入專屬世界放飛自我。
在偌大的城市裡,孤身一人是值得同情的嗎?
在偌大的城市裡,孤身一人是值得同情的嗎?
恰恰相反,片子裡體現出了當代人探索出了新的方式,去對抗壓力和孤獨。
那些一個人走進迷你KTV的人,恰恰在享受難得的「寂寞」——
就像這個每天奔波於職場與家庭、不停在角色中切換的70後女士,我們其實都好像她。
生活里沒有時間顧及自我,只有需要履行的任務和角色。
所以,她每個月都會挑一天下班後自己來唱歌,盡情享受只有自己的時光。
把自己唱開心了,才能回家跟熊孩子再大戰三百回合。
所以,《紀實72小時》中國版其實本質上也是在觀察,當代人是怎麼找到自己的精神角落的?
光是認真觀看這個過程,就足夠讓這屆觀眾感受到細膩的感動。
因為這一次,由紀錄片介質留下的人間真實,不再是大喜大悲的人生,讓旁觀者體驗過山車一般的靈魂衝擊。
只是每個平凡的人,在生存空間中找到了一個值得依靠一會兒的角落,真實而鮮活、想好好活著的樣子而已。
就像日版主題曲里所唱的那樣——
大人になってゆくほど 涙がよく出てしまうのは
人越長大 越容易落淚
1人で生きて行けるからだと信じて止まない
因為越發堅信 一個人也能活下去
それでも淋しいのも知ってるから
可即便如此 仍會感到寂寞
あたたかい場所へ行こうよ
不如去那溫暖的地方吧
或許,找到自己的安心之所就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要解答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