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發現22名學生+7名老師確診!關於開學,這點非常重要

2020-04-24     小學生學習

開學在即,昨日一場新聞發布會上,深圳市衛健委通報的一則消息則讓大家的心再次緊張起來。



深圳市衛健委副主任吳兵介紹,截至4月21日,深圳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病例461例,另有33例無症狀感染者尚在接受醫學觀察。在深師生中,共有27人報告感染新冠病毒。



教師6人


深圳市共報告在本市工作的教師感染者6人,其中5例確診病例(出院4例,在院1例),1例無症狀感染者,已解除隔離。


學生21人


在深圳各學校讀書的學生中,共報告感染者21人,其中確診病例16例,均已出院;無症狀感染者5例,解除隔離4例,在院1例。其中——


  • 小學生10例,7例確診,3例無症狀感染者;
  • 中學生7例,5例確診,2例無症狀感染者;
  • 大學生4例,均為確診病例。


兩地發現22名學生+7名老師確診!關於開學,這點非常重要


黑龍江也出現一位無症狀感染的中學生,這位13歲的中學生成為最小的無症狀感染者再次使得開學複課成為熱門話題。


龔某,男,13歲,學生。常住地: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某小區。4月16日,經專家會診,龔某被診斷為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龔某系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曾與確診病例有過多次生活接觸。


另外一位教師也成為確診病例:病例2:王某,女,30歲,教師。常住址:呼蘭區老煙草樓。曾在哈爾濱市第二醫院陪護丈夫住院。4月17日,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這會不會影響開學呢?


從文中看,深圳目前只有1位老師和1位學生還在住院治療,其他人都出院了,解除隔離了。這個存量對於一個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來說,微乎其微。


鍾南山院士說:這個傳染病不可能減少到零,它的傳播係數在那些國家沒做好的國家,是一個人傳五個,甚至於五個、六個、七個,但是中國按現在的做法,傳播係數已經到了0.2、0.3了,很低了,這樣的話我們就不可能引起大的傳播。我們絕對不要說一個學校出現個別的就停掉。


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太焦慮。對於學生來說,安全肯定是放在首要位置的。但對於學生的學習,特別是處於一、二、三年級的孩子,學習也是萬萬不能停滯不前的!


可能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這樣一條規律:


一年級的成績,決定三年級的分數;三年級的分數,決定高考的水平。


一年級是道坎,二年級是個坡,三年級是座峰!抓好小學前三年,比之後苦抓10年更有用!


一年級是道坎


很少家長意識到一年級的重要性。因為一年級所學的知識最少,分量最輕,似乎不用怎麼學,孩子就可以輕鬆考100分。


有教育專家說過:一年級高分是假象,其中有很大「水分」。


考的多數都是記憶內容。

題目都不難,孩子聽課了就會做。

語文沒有閱讀和作文,數學只是加減乘除,容易得分。


一年級怎麼學才能真正打好基礎,這才是我們要注意的。


01

一年級對於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柏拉圖說過:「人類在幼年時期,人格和個性最容易受到教育的影響,想要塑造成什麼模樣,就可以塑造成什麼模樣。」


剛進入校園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不知道學習要怎麼做,沒有形成各種習慣,也不會自主學習。


正因為一切為零,從零開始的教育才更加重要。萬丈高樓平地起,從一年級開始給孩子打好了基礎,後面的教育才能出效果。


02

一年級孩子的典型特徵


有老師總結過一年級孩子的特徵:


對小學充滿好奇,但因為不習慣而難以適應;注意力不集中,很難做到專心聽講,自覺學習;喜歡被表揚,很信任老師;十分依賴父母,較難獨立完成作業;


正因為對大人的依賴性強,父母的教育與指導能直接幫助孩子形成行為習慣。


一年級狠抓孩子一個月,比六年級盯一整年更有效!


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我們都要明白,一年級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轉型期。


為了讓孩子儘快適應校園生活,必須幫助他們樹立學習意識,培養學習習慣,找到學習方法,獲得學習動力。


培養學習習慣:


一年級學生要養成以下習慣:專心聽課,積極發言,不懂就問,愛護課本,認真作業,尊重老師,謙虛求學。


孩子的一年級也是家長的一年級,給孩子養成好態度、好習慣,孩子一定受益匪淺。


二年級是個坡


升到二年級,不少家長發現,孩子的「滿分優勢」沒了,分數總在95分上下徘徊。分析試卷時才發現,語文容易在看圖說話上被扣分,數學則直接暴露出孩子的「粗心」。


二年級是「糾錯」的關鍵時期,也是狠抓習慣的關鍵時期。


在這一年裡,大人付出得多,孩子也能收穫得多。


如果說一年級是習慣的「開始」,那麼二年級就是習慣的「鞏固」階段,家長需趁熱打鐵。


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蹴而就的,僅靠一年級的幾個月是不可能讓習慣完全成型的,因此二年級還得繼續。


孩子上了二年級,面對比一年級多了一倍的作業量,會開始出現寫作業磨蹭的現象,因此家長還需要教會孩子如何有計劃地學習。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一句話:


必須隨時改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才會成功。


只有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才能有半小時玩的時間;


幫助孩子把作業拆分,循序漸進地讓他們完成,無形之中減輕他們的壓力;


每天飯後,花幾十分鐘幫助孩子梳理當天所學的知識,讓他快速進入作業時間;


給孩子定好細緻的目標,讓他把繁重的課業壓力轉化為動力……
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家長們可以按照孩子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嘗試。


另外,二年級的孩子在培養習慣上要比一年級容易很多,因為他們已經逐漸懂得何為學習,因此在這一年裡可以加大對他們好習慣的培養,為接下去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年級可以培養的習慣包括有:


在學習上專心的習慣;

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

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每天閱讀書籍的習慣;

制定學習計劃的習慣;

善於記筆記的好習慣 。


有沒有發現,這些學習習慣都是在學校老師指導下必須完成的日常行為?所以家長只需要監督孩子做到就可以。


在這一年內儘可能多地去配合老師的教育,孩子會展現出他最好的學習狀態。


三年級是座峰


如果說六年級是座大山峰,那麼三年級就是座小山峰,很多孩子會在這裡摔跤。


經常聽到家長抱怨:「我家孩子現在就是三年級,頭痛啊,閱讀理解不會理解,作文也是重災區!」


很多孩子一二年級經常考高分,上了三年級成績卻一落千丈,讓家長摸不著頭腦。


那是因為遭遇了「三年級滑坡」。


01

為什麼會出現「三年級滑坡」?


也叫做「三年級現象」,是指孩子上了三年級後,不僅成績滑坡,各方面的表現都明顯變差,開始偷懶,不愛學習。


要知道,三年級的知識量幾乎是一二年級的總和,難度也翻了倍。


從簡單的識字寫字到複雜的閱讀寫作,從簡單的加減乘除到複雜的四則運算,學習難度的翻倍,意味著孩子的學習要進入新的層次。


那些基礎沒打好的孩子,自然會學得很吃力。處於過渡時期的孩子,因為學習態度不同,慢慢地會拉開差距。


成績好的孩子會更加努力,越學越好;成績一般的孩子會屢受打擊,從而懈怠。


02

哪些孩子會出現「三年級滑坡」?


有老師這樣強調:滑坡的背後,滑的是成績,缺的是習慣。


這四種孩子最容易出現「三年級滑坡」。


第一種:基礎差的孩子。


一二年級學的是淺顯的知識,三年級就開始學習抽象的知識。


基礎差的孩子,不僅對著閱讀和作文一籌莫展,可能連最基本的題目都做不好。


第二種:明顯偏科的孩子。


孩子出現明顯退步,一般從偏科開始。


只要有一門短腿,就很難讓總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差的學科也會影響到好的學科的學習。


第三種:積極性差的孩子。


上了三年級,老師不會再面面俱到,需要學生更自覺、更主動地學習。


如果孩子等著老師教,等著老師布置學習任務,就會落後於學習積極的同學。


第四種:學習能力差的孩子。


上了三年級後,家長能幫忙的已經很少了,更多的要靠孩子自己學習。


如果沒有好的學習能力,孩子會學得很吃力。


03

如何跨越三年級這座峰?


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具備以下三種品質的孩子,對「三年級滑坡」有強大的免疫力:


第一,效率;

第二,習慣;

第三,專注。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除了督促孩子不拖延,不磨蹭外,家長可以運用一些小技巧幫助孩子提高效率。


如要求孩子按計劃學習,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平時也要勞逸結合。


優化孩子的學習習慣。


一二年級養成的好習慣,要繼續落實,並且一直保持下去。


還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糾正他們錯誤的壞習慣。


關注孩子的專注程度。


確保孩子有充足的睡眠與休息,能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學習。


打造安靜舒適的學習環境,不干擾孩子,不過度干預,讓孩子學得更專注。


家長最好做到「四要四不要」:


要多多鼓勵,不要嘮叨批評;

要輕鬆愉快,不要過分緊張;

要重視態度,不要強調分數;

要合理定位,不要期望過高。


教育孩子不能急於求成,務必從小抓起。


家長的全力配合,是孩子最大的福氣。一至三年級是一段不斷往上攀登的征程,每一步都要走好,走踏實。


聲明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等,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pTjs3EBfGB4SiUwjo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