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肖相如頻道 ,作者肖相如
肖相如頻道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出生於中醫世家。我國中醫腎病學科創始人時振聲教授的首位博士,全國重點腎病專科學術帶頭人,獲「白求恩式的好醫生」稱號。
被譽為群芳之冠的桂枝湯,你真的會用嗎?無汗,就不能用桂枝湯了嗎?看完 北京中醫藥大學的肖相如老師如何用桂枝湯,小藥童想點100個贊
下面這個病案,如果是你,你會開什麼方呢?歡迎小夥伴們文末留言,說出你的想法
1、病例概況
患者劉某某,男,45歲。
因受涼出現發燒,體溫37.8℃, 無汗,惡寒,頭痛後部明顯,脖子難受,鼻塞流清涕,大便不成形,咽不痛,口不渴,舌質淡,有齒痕,苔薄白,脈浮弱。 平時大便溏,容易拉肚子。
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生薑5片,大棗12枚(掰開),炙甘草6克
1劑,用水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溫服,藥液的溫度稍高,有微微燙口的感覺,服藥後10分鐘,喝200毫升熱稀粥, 蓋被子睡覺2小時,全身出微汗而愈。
2、太陽中風的實質是脾胃虛弱
太陽中風證又稱太陽中風表虛證。所謂表虛,是指素體肌腠疏鬆。
太陽中風的基本病機為「營衛不調」之「 衛強營弱」,即衛不固外,營陰外泄。其病因病機與感受的寒邪較輕,素體腠理疏鬆,衛外不固有關。
太陽中風的體質狀態,其本質是脾胃虛弱,因為脾胃虛弱導致營衛虛弱。脾胃虛弱之人感受寒邪後,寒邪束縛衛氣,衛氣不能溫分肉,故惡風。
衛陽起而抗邪,故見發熱;衛不固外,營陰外泄而見汗出;汗出肌疏,營陰不足,故脈象鬆弛而呈緩象。
太陽中風的病因,歷代醫家多以風邪立論,認為中風的汗出是因為風性開泄導致的。但我認為其病因並不是風邪,只能是寒邪。
「惡風」和「惡寒」在特徵和機理上是相同的,兩者僅僅是程度上的差異,「惡風」即「惡寒」之輕者,其表現為有風則惡,無風則安。
雖然是有風則惡,但是也不為加衣被或烤火所減輕,所以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並不是感受了寒邪就惡寒,感受了風邪就惡風。
又比如第12條的桂枝湯證既有「嗇嗇惡寒」,又有「淅淅惡風」,可見,從惡寒和惡風並不能區別傷寒和中風,也就是說,並不能認為「惡寒」是寒邪引起,「惡風」是風邪引起。我認為,六淫之中的風邪,其實質是寒邪之程度較輕者。
3、解肌的實質是補脾胃
關於桂枝湯的功效,張仲景在第16條中說「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顯然說明,桂枝湯的功效和麻黃湯的發汗不一樣。如果不理解「解肌」的實質,就不可能真正學會桂枝湯的運用。為了更好的理解「解肌」,先說麻黃湯的發汗。
發汗,也稱發表,是用辛溫發汗的方藥,通過開發腠理,促進出汗以去除表邪,其適應症是太陽病傷寒表實證,代表方藥是麻黃湯。
麻黃湯的病機是寒邪束表,腠理閉塞,典型的表現是發熱惡寒無汗。從病位來看,最為表淺;從性質來看,純實無虛。
解肌是通過補脾胃而達到調補營衛、協調營衛關係,恢復營衛功能而汗出邪去的方法。桂枝湯是其典型代表。肌,還有肌肉的意思。
桂枝湯證和麻黃湯證相比,病深一層,從所屬臟腑來看, 麻黃湯證在肺,治療目的以宣肺為主;桂枝湯證在脾胃,治療目的在於補脾胃。
所以,桂枝湯的根本是補脾胃而祛外邪。
從組方分析:桂枝湯屬於辛甘溫之劑,除了具有解肌祛風的作用外,還可調補中焦,強壯胃氣。
方中桂枝辛甘溫,除可解肌祛風,溫通血脈外,尚可溫補脾胃,《神農本草經》謂「主咳逆上氣,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生薑辛溫,除可助桂枝散邪外,還可溫中健胃;
甘草甘平,益氣健脾;大棗甘平,補脾益胃,滋營養血;
芍藥酸苦微寒,養血斂營,《神農本草經》謂「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從藥後調護分析:服桂枝湯後要求啜熱稀粥,資谷氣以補脾胃。可見,桂枝湯解肌祛風源於調和營衛,調和營衛源於補益中焦。
在脾胃強健,氣血充沛的基礎上,用桂枝通調衛氣,則腠理開而汗出邪去;用芍藥收斂營氣,則營內守而不致過汗傷正。
營衛和而腠理開合有度,腠理開而發汗祛邪,邪去則腠理合而汗自止。
尤在涇在論小建中湯時說: 「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求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這一精闢論述也適於桂枝湯,因為營衛源於陰陽,建中源於桂枝也。
章楠在《傷寒論本旨》中論桂枝湯時說:「 此方立法,從脾胃以達營衛,周行一身,融表里,調陰陽,和氣血,通經脈。」
明確了以上道理,我們就可以廣泛使用桂枝湯了。
4、無汗也可用桂枝湯
可以這麼理解,脾胃虛弱的人感受了寒邪以後,表現為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就是太陽中風。
這是太陽中風的典型表現,基本表現。所以,見到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就是桂枝湯主之。
反之,雖然沒有中風的典型表現,但是 病人在感受寒邪的同時,有脾胃虛弱的表現,或素體脾胃虛弱而感受寒邪者,也是桂枝湯的適應證。這也就是對《傷寒論》原文第42條的解釋。
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外證未解,治療原則應該是發汗。但是脈浮弱,顯然不適合麻黃湯之發汗,而用桂枝湯之解肌更為妥當。
如果是脈浮緊,當然要用麻黃湯。這也是根據脈象判斷病機,選擇治法的示例。
同時,還應該注意的是,如果脈浮弱與惡風、汗出並見,用桂枝湯是毫無疑問的。
即使是脈浮弱與惡寒、無汗並見,由於這裡的 脈浮弱提示了正氣不足,用麻黃湯發汗也應慎重,而用桂枝湯解肌更為穩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fwLrHIBnkjnB-0zrn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