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

2020-05-15     經方學堂

原標題:桂枝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

桂枝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痛 林沛湘

林沛湘(已故),字震瑚,1906年3月26日生於西江中游的魚米之鄉,廣西貴港市,首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曾任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理事、廣西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廣西醫古文研究會主任委員、廣西中醫專科學校(廣西中醫學院前身)經史教研組組長、廣西中醫學院內經及中醫學基礎教研室主任、醫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第四、五屆委員。

原發性坐骨神經痛

作者/林沛湘

通經行痹湯

組成: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薑7g,威靈仙10g,獨活8g,徐長卿20g,牛膝10g,蘇木15g,大棗15g。

功效:散寒祛濕,調和氣血,通經行痹。

主治: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症屬寒濕痹阻,氣血凝滯者。症見沿坐骨神經分布區域,以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背外側為主的放射性疼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5天為1個療程,可連服2~3個療程。

方解:本方以《傷寒論》中太陽經方桂枝湯加味,桂枝性溫味辛,入足太陽經,可溫通經絡而達營郁,開痹澀而利關節,方中用之專通太陽經脈之阻滯;遣大量白芍配炙甘草,以緩經脈肌肉之拘急;再合大棗益養胃氣而為通陽之資,且能助桂、芍、姜、草等調和營衛氣血之運用;獨活長於祛腰以下風寒濕邪,合威靈仙、徐長卿更能祛寒散濕,活絡止痛;蘇木、牛膝共成行血散瘀、強筋健骨之功;其中牛膝、獨活引藥下行,使桂枝湯成為有的之矢。觀全方對證對症對位,溫通並作,峻而不燥。

加減:氣虛,加黃芪15g;寒凝痛甚,去徐長卿,加制烏頭6-10g(先煎);腰痛,酌加續斷、杜仲、桑寄生;服藥後偏熱者,加知母、黃柏各10g;如頸、項、肩胛痹痛,可去獨活、牛膝,加葛根、羌活、薑黃等;因於腰椎骨質增生繼發的坐骨神經痛,應酌加鹿銜草、桑寄生、骨碎補等壯腰健腎之品。

點評:坐骨神經痛,中醫多按痹症辨治。痹症的病因早在《內經》已有定論。此多因風寒濕邪留連筋骨,氣血凝滯,營衛行澀,經脈不通所致。痹症病機大致相同,然治療有異。林氏根據痹症的病位,與足太陽經脈走向相似,其證多屬寒濕,且與筋骨肌肉失養相關,故治療宜溫宜通宜養。本方的立意,乃通太陽經脈之經氣。故凡太陽經脈不通所致之痹痛,症候偏寒者,亦可用本方化裁治療。

驗案:曹某,女,34歲,1990年1月13日初診。右腿疼痛2年余,加重2個月。疼痛自右臀部起,沿右腿外側及後側向下放射。症狀常年不斷,時重時輕,冬季為甚。近2個月來疼痛很明顯。西醫診斷為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曾用中西藥多種方法治療,病情未見改善。診得舌質淡、苔白,脈虛。證屬寒凝血脈,足太陽經痹阻。予通經行痹湯加味治之:

桂枝10g,白芍30g,炙甘草8g,生薑7g,大棗15g,威靈仙10g,獨活8g,徐長卿20g,牛膝10g,蘇木15g,制烏頭10g(先煎),全蠍7g。

上方連服5劑,右腿疼痛明顯減輕。去烏頭再進10劑,症狀基本緩解。後用獨活桑寄生湯化裁,調理近1個月。隨訪1年,未見復發。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國家級名醫秘驗方》,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主編/隋殿軍,王迪。本文作者/林沛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7-VwG3IBnkjnB-0ze8g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