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暖心紀錄片 | 12個普通人的「人生第一次」,網友哭著打9分

2020-02-29     親子遊戲大全


2020年,所有中國人都經歷了從未有過的」人生第一次「

作為普通人,我們第一次,超長假期;第一次,不能出家門;第一次,離死亡如此近;也第一次,認認真真思考了與人生、與健康、與陪伴有關的事情……

而有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第一次,許下離別的承諾;第一次,為工作剪去長發;第一次,穿著防護服連軸工作24小時;第一次,在工地上吃年夜飯;第一次,給人免費送餐;第一次,捐款捐物……

人生很多的「第一次」,淺淺淡淡,隨時間消散。


而今年的這些「第一次「,註定會鐫刻進我們的生命里。


有一部紀錄片,也把鏡頭對準了12個「人生第一次」,豆瓣評分9.2,嗶哩嗶哩評分9.8,從出生、到上學,再到當兵、上班、進城,接著迎來買房、結婚,直到退休、相守、養老和告別。


這是一部平凡而驚險的「人生圖鑑」,每個人從起點出發,又回到終點。我看了已經播出的五集,每一集都淚流滿面。


不同的人在面臨」人生第一次「選擇時,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心路歷程,這部紀錄片不避煙火,不調虛情,記錄下人們步履不停的樣子,回望那些可能被遺忘的初心,提醒我們,應該珍惜什麼。


第一次啼哭 春和景明


第一集《出生》,鏡頭對準了產房,這是我們第一次和世界見面的地方。


畫面最先看到的是一群爸爸肚子上連接著儀器,體驗女性分娩開指時的陣痛。


(從1指開到10指宮口大小圖示)


沒幾分鐘,他們便敗下陣來,痛到模糊,面目猙獰,著急的喊「停停停」。




問及陣痛開十指是怎樣一種體驗時,他們這樣形容:


「就像有人要從你鼻孔里擠出一個西瓜」「或者是」有人用尖頭皮鞋,不停踢你的肚子」。


在中國,平均每天約有5萬人降臨到這個世界。


每一個選擇順產的媽媽,都要經歷這種疼痛。


一指二指下不了地,三至四指以頭搶地。開到十指,相當於去鬼門關走了一趟。


產婦吳麗輝正等待另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她是二胎。開到一指時,尚能忍受。後來,疼痛升級,一次比一次劇烈,她痛到忍不住捶牆,催促護士給她打無痛。


開年暖心紀錄片 | 12個普通人的「人生第一次」,網友哭著打9分


要知道即便是無痛分娩,也不是指整個產程無痛,出於安全考慮,女性宮口必須開到兩指以上才能上無痛。


而且打無痛的針有多粗多長,你們知道嗎?


麻醉藥用一根穿刺針刺入產婦體內,粗長的針身穿過產婦腰部的脊椎孔,通過它將一根細小的導管導入硬膜外腔。



麻醉師提醒吳麗輝:「這是最痛的一針,不要動。」


吳麗輝已經沒有力氣動,也沒有力氣哭了,她側躺,閉著眼。我們能看到的,是她搭在產床邊,止不住顫抖的手。



上了無痛之後,一場「硬仗」才正式開始。


准媽媽需要藉助每一次宮縮,拼盡全力,使勁再使勁。


不知道經過多少分鐘的努力,准媽媽的體力到達極限,寶寶終於降生,「出來了出來了!是妹妹!」


吳麗輝夫婦如願以償,湊成一個「好」字。


「這是人生第一次的見面,孩子使勁哭,爸媽使勁笑。」



「關於萬物之始,我們總是心存浪漫,然而對其中的艱難,有時我們無法預料。」


吳麗輝的生產還算順利,而27歲的向爽則兇險很多。


向爽懷孕28周,雙胞胎。但是她患有先天性心臟主動脈瓣二葉畸形,需要先接受心臟外科手術。


一台手術,三條性命,肚中雙胞胎面臨高達30%的死亡風險。


丈夫王翔帶著她從老家到上海求醫,他們沒有選擇,只能硬闖。


面對專家組的風險提醒,丈夫和家人一致意見:萬一手術途中有風險,保大人!


心臟手術的前一天晚上,王翔握著向爽的手,講笑話給妻子放鬆:「明天你會被綁起來,頭也固定不讓動,免得你甩頭,口水甩出來……」



他給妻子打氣:「醫生嘛,總是把最壞的結果說出來,明天你肯定沒事的!」


第二天手術過程中,向爽一度心臟停跳。


好在經過60分鐘的搶救,成功脫險。


一個月後,向爽迎來了第二次手術:這一次,是生育手術。


讓人高興的是:生了兩個男孩,母子平安。


一直緊繃神經的丈夫心頭大石終於落下,這個粗獷的漢子在產房外喜極而泣。



兩個孩子取名:春和、景明。這是向爽之前在夢裡夢到的,來自《岳陽樓記》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推開產房的門,人生初見,春和景明!


萌娃離家,人生第一次上學


如果說第一集看得人不敢生孩子,那這第二集,孩子們的各種萌態、窘境和童言無忌,則是大型的催生現場。


每年9月,適齡入園的孩子們第一次離開家,離開親愛的爸爸媽媽。近一個月的時間,幼兒園門口,每天都會上演年度哭戲:回家的誘惑,我要找媽媽



不管在入園前父母給孩子做了多少心理建設,他們很快就會發現,童話里都是騙人的。那些處心積慮地夸幼兒園如何好的繪本,沒有一個是真的。



幼兒園裡的老師怎麼樣?



有沒有最不喜歡的小朋友?



入園有入園的苦,9月入學的孩子也不輕鬆。


他們小小的肩頭,擔負著比書包還重的東西-父母的期待。為了增加一點儀式感,不少父母在孩子的書包里藏了小秘密: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聰明,考試100分。


這些小娃們怎麼也不會想到,那個讓他們哭到不能自已的幼兒園,會成為上小學之後,他們最懷戀的地方。



他們會開始在意老師發的每一顆小星星。



她們每天被媽媽逼著寫作業,練鋼琴,中間只能休息5分鐘。



用郭雨晴的話來說:「我都快被我媽媽搞瘋掉了!」



你的理想是什麼?


有孩子說想當消防員,有的想當解放軍,有的想當考古學家,而有的孩子只想當一個普普通通的爸爸!



看來,天下的孩子都一樣率真可愛。可是,作為父母,我們可以平靜的接受孩子普普通通的夢想嗎?


推開幼兒園的門,人生第一次離開家。


推開學校的門,我們才深刻懂得什麼是童年。


童年是沒有經過我窗前的隔壁班的女孩;童年是總要等到睡覺前,才知道功課只做了一點點;童年是總要等到考試以後,才知道該念的書都沒有念……


我在爸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這一集的名字來自一首孩子的詩:


種子被埋在大雪下

安靜發芽

老枯樹在夜裡

長出一根新枝丫

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長大



要不是看這集,我都沒意識到,在所有語文作文試卷中被規避的題材-詩歌,竟然可以改變一個人。


這一集的取景地在雲南省保山市漭水中學,學校的811個孩子,有一半是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有些外出務工,有些在家務農,但相同的是,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如何關心孩子的心靈成長,也沒有時間陪伴他們。


而在這811個孩子中,只有一半能考上高中,那些考上高中的孩子最終會走出大山,不再回來。留下來的那些孩子,他們可能會種茶、干農活、重複父母的路徑,去外地打工,他們的未來可能因此被設定。



但是,這所中學的校長卻堅定的要教孩子們寫詩。他說:「寫詩並不能幫助孩子高考加分,不能提高升學率,學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施應鎖,12歲,因為家離學校太遠,只能住校,在漭水中學811名學生里,他個頭最小,總是跟在人群最後面。



老師帶孩子們去戶外詩歌採風,這是小鎖第一次接觸詩歌課。


老師讓大家把手中的葉子捲起來,做成鏡頭的樣子,聚焦它,透過雲層,透過大山去觀察。



老師說:詩歌很簡單,就是閉上眼睛,傾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可是,直到第一次詩歌採風結束,小鎖也沒有寫出自己的感悟。


周末離校,小鎖一到家就拉著最喜歡的小牛去山裡吃新鮮的青草。



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坐在山坡上,小鎖看著眼前的景象,心頭的鎖被一點點打開了,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


閉上眼睛的時候

我看到了綠色的風

它拂綠了山林樹木

燙金了我的小牛

親吻了家裡的白牆

染黃了阿爹的苞谷

但我不會把風變色的秘密

告訴你


文字配上畫面,你就會發現這首詩有多美,用心寫出的詩質感都不一樣。

穆慶雲,12歲,施應鎖的同班同學,她自己一個人生活。


8年前,爸爸車禍去世,姐姐在外讀師範。兩年前家裡被泥石流衝垮,媽媽借錢新蓋了房子,為了供她和姐姐讀書以及還債,常年在廣東打工,過年也不回來。



在一次篝火詩會上,老師問孩子們:「10年後,你會成為怎樣的爸爸或者媽媽」?


「我希望做一個理解孩子的媽媽。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開心快樂的人。像火苗一樣快燃盡了,也要最後燦爛一次。」


這是其他同學的答案。


而穆慶雲寫的是:

10年後,我希望做一個自私的媽媽,

我會教我的孩子,

把自己的愛留給自己的孩子。



在老師的追問下,穆慶雲不好意思的說:「因為我媽媽,把太多的愛給了(讀大學的)姐姐。」 她希望媽媽可以把愛留給她一些。



看到這裡,我心裡泛起一陣酸楚,對於多子女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真的是考驗父母的難題。面對那個不夠優秀,不夠乖巧的孩子,我們的愛可以平等的分給他們嗎?


晚上穆慶雲和媽媽視頻電話。視頻接通,穆慶雲靦腆的對媽媽說:「媽,我給你讀我寫的第一首詩《孩子》吧」。


小鳥是大鳥的孩子

白雲是藍天的孩子

路燈是黑夜的孩子

母親去廣東的時候

我把我的鞋

放在母親鞋的旁邊

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


在她們的方言里,「孩子」和「鞋子」發音相同。整首詩歌沒有「思念」二字,卻把孩子對母親的想念和依戀表達得淋漓盡致。


視頻那邊的媽媽聽完之後,哭了,「女兒,真的對不起,你原諒媽媽好嗎」?



這一刻,穆慶雲積壓在心頭的情緒,得到了釋放,媽媽的道歉換來了母女倆的和解。要不是生活不易,誰願意和自己的孩子分離呢?


穆慶雲很高興,她接著問:「媽媽,我可不可以每個星期給你讀一首詩?」


媽媽說:「好!」


在漭水中學,還有許許多多像施應鎖、穆慶雲這樣的孩子,他們在詩歌里找到了情感表達的密碼,把所有的情緒,所有的喜怒哀樂都寫進詩里。在他們眼中,詩歌是垃圾桶,是橋樑,是一棵樹,是一封信,是萬物,載著他們去看不到的地方。




不管這些詩,是否讀與他人聽。寫詩就是寫自己,詩歌幫他們找到了自己、表達了自己。他們用詩歌療愈自己,也包容他人。


我從來沒有想過,教育資源欠缺,深處大山的孩子們,可以寫出這麼驚艷的詩歌。也瞬間明白了校長的堅決:詩歌可能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但可以改變一個人


推開詩歌的門,打開心扉,做一個最好的自己。



《人生第一次》一共有12集,目前只更新了第5集。可是光這5集已經讓人哭了又笑,笑了又哭了。


人生沒有重來,生活也不會重啟。每一個「人生第一次」,都會在我們的人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面臨苦難,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去對待,就能收穫什麼樣的人生。


2020年的開局確實很喪,但已經有無數逆行者替我們負重前行。相信國家、相信武漢、相信我們每個人,都能熬過這至暗時刻。用第四集中的一句話作為結語吧:


人類最強大的武器,不是核武器,而是豁出一切的勇氣!


再等等,再加把勁兒,一切都會「春和」、「景明」。


在公眾號後台回復關鍵字


人生第一次


獲取紀錄片觀看連結


-End-


如果你覺得我們的分享不錯的,不妨轉發給朋友,或者點個"在看「,讓更多家長看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PPjknAB3uTiws8KLR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