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逼孩子合群,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像的更優秀!

2021-03-22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別再逼孩子合群,內向的孩子遠比你想像的更優秀!

前幾天跟朋友們在群里聊天,一位移民到瑞典的媽媽分享了自己孩子在幼兒園的一件小事,對大家的觸動很大。

寧寧從幾個月大的時候就不喜歡陌生人,經常有朋友熱情地去逗他玩,他總是一臉怒色。1歲多進了幼兒園,所有小孩子都參加的活勞動,寧寧也總是站在一邊不參加。

有一年幼兒園搞活動,大班的小孩子在台上表演,小班的孩子就坐在台下第一排看節目。一位老師過來跟寧寧打招呼,問他要不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去第一排,寧寧表示了拒絕,扭頭抱住了爸爸的脖子背對著老師。寧寧媽媽有點尷尬,對老師解釋說孩子有點害羞,老師一點都沒有不高興,還是對寧寧充滿喜愛的說「good good,it's ok」。

寧寧媽媽覺得寧寧不加入,就好像顯得很不合群,很內向。雖然老師並不在意。

群里的慧慧媽媽也說,孩子這樣不好,媽媽應該盡力去勸孩子加入其它小朋友,融入集體,跟老師搞好關係,不要總是拒絕老師,給老師臉色。

我跟很多媽媽想法一樣,都不認為內向的孩子需要去強迫外向。

有時候孩子就是想自己玩,那何必要強迫他去找小朋友玩呢?他自己玩就能得到快樂和滿足感,這就很好了。快樂做自己,有什麼不對的?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一樣,有的孩子就是比較慢熱,不必非得逼著孩子外向,讓孩子受歡迎。

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引導,而不是要改變孩子的性格。

在社交和外向性格備受推崇的今天,內向慢慢變成一個貶義詞。如果有人說:「你真內向」,言語裡就自帶著一股同情、憐憫甚至責備的意味,仿佛內向性格的人並不受歡迎。

很多人覺得內向就是性格差,其實只是需要從外界獲取的能量不一樣而已。在現代社會,外向性格的人能更好的適應社會,於是內向就被人當成是劣勢。

很多父母一次次把孩子往人堆里塞,眼巴巴希望孩子能變得外向點。

很可惜,常年的恨鐵不成鋼,並沒有一毛錢的效果,反而會讓內向的孩子痛苦自責,從小就產生自卑心理。

其實內向和膽怯是兩個概念,不能混為一談。

如果孩子並不是不喜歡跟其他人玩,他是期待集體活動的,卻害怕和別人交流,膽子特別小,不自信,這樣的孩子才需要父母的幫助去改變。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性格哪有好壞之分,只是與生俱來的不同罷了。

不管是外向性格還是內向性格,從本質上來看都是一種個性特徵。

內向與害羞,孤僻,自閉不同,更與疾病無關。甚至內向性格的人,往往都蘊藏著巨大能量。

愛因斯坦是繼牛頓以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可是愛因斯坦很晚才學會說話,一直到7歲時他依然是個沉默寡言,不太願意說話的孩子。

《愛因斯坦傳》里有這樣一段描述:

「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他內心沉靜,絕不墨守成規,思考不受外界影響,想像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是個怪人,一個可敬的叛逆者。」

多年以後,當人們問他為何能在1905年提出那麼多改變人類認識世界的理論,他謙虛地回答道:「並不是我很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比較久一點而已。」

孤獨和安靜具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內向者會關注內在、反躬自省、把內在的敏感磨礪成對世界的洞察力。

作為成人,你要學會的是教給孩子怎樣利用它,而不是對抗它。

你對孩子身體和情緒所發出的信號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夠幫助他們處理好自己的個性。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創造出更多價值。

怎樣判斷孩子是否內向?

你可以先確認孩子平時是不是有這些表現:

在一個活動開始之後,不會第一時間參與進去。

而是先要在旁邊仔細地看一看聽一聽。

能集中精力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喜歡在房間裡獨處。

有人提問不會急著回答,而是全面思考問題後才說話。

有強烈的個人空間感。

不喜歡別人坐得太近,也不喜歡別人不敲門就進他的房間。

輕易不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和別人相處愉快,或者對某個話題感興趣,就會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如果你的孩子有這些表現,別急,這不是社交技能方面的問題,只是你的孩子性格內向而已。

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正視和欣賞自己的性格,而不是總是企圖去打壓他們,改變他們。

那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1.接納孩子的內向,不要一味強迫他們改變

你怎麼這麼內向呢?

你怎麼就是不愛說話呢?

你怎麼就不能像別人一樣活潑點呢?

你為什麼要自己呆著,起來嗨。

……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尤其是拿內向孩子和外向孩子比。錯誤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甚至懷疑自己有病。

為了取悅大人,他們可能會盡力想要融入人群,盡力讓自己看起來開朗活潑。但是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心很累。

因此,不管孩子是內向還是外向,我們都應該接納,不要讓你的偏見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

2.為孩子安排個人時間

我們經常會帶著孩子參加婚禮聚會之類的活動。有的孩子滿場飛,從頭嗨到尾。有的孩子開始還好,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就煩躁不安,開始發脾氣,想離開,整得大人很沒臉。

這就是內向孩子和外向孩子的區別。

性格內向的孩子很需要爸媽的幫助來學習:在什麼時間以什麼樣的形式休息。

因此大人一定要善於察言觀色,懂得為孩子安排個人時間,讓他們恢復精力。

當你發現孩子情緒不對勁的時候,提醒他:

我們出去待會吧,這裡有點吵。

我們到那裡去待會,那裡沒人,你肯定喜歡。

你先單獨和小貓玩一會,待會我們再回去也來得及。

走,我們出去透透氣。

讓孩子暫時離開人群一會兒,恢復精力後他們又能變得開心起來。

3.為孩子提供私人空間

有一個小女孩,每次媽媽把她從幼兒園接回來的時候都不喜歡說話。按照一般人的思維一定會想:

這孩子是不是被老師罵了?

是不是被同學虐了?

其實什麼事都沒發生,小女孩的媽媽很了解女兒的性格。她不強迫,不追問。每次回家後就讓小姑娘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安靜地呆一會兒,給她一本書看,或者讓她自己選擇喜歡聽的音樂,不打擾她。過了一陣子後,小姑娘就開始滔滔不絕。

所以你看,給孩子提供個人空間就等於幫他們恢復精力。

不用總是擔心一個人呆著很孤單,非得打擾孩子,沒話尬聊,生怕冷場,這樣只會讓內向的孩子更鬧心。

4.允許孩子有思考的時間

在大人眼裡,內向的孩子做啥都慢,說話慢,做事慢。不管什麼活動從來不會積極參與。

比如老師問:小朋友,誰知道這個圖畫里都有什么小動物嗎?

刷!一堆小孩舉起了小手:

老師我知道,有熊貓。

有大象。

……

可是那個內向的孩子遲遲沒有把手舉起來。

大人一般會說,別人舉手你也舉手啊,怎麼那麼不積極。孩子響應了大人的號召,雖然舉手了,可當時讓他回答問題,他還是回答不上來。

是內向的孩子笨嗎?

當然不是。

性格內向的孩子之所以總被人誤解為慢吞吞,是因為他們需要思考的時間,給頭腦中的信息進行分類處理。

好比看畫的時候,他們不會看到一個小動物就說一個,而是要先進行全面觀察和思考。

所以如果你當時非逼問他們,他們就會覺得特別不安。

對待這種情況你可以提醒他們,現在想不出來,沒關係,過一會你有想法了再告訴我。這不是昨天的那個問題嗎?看起來你真的認真想過了,很棒哦。

其實很簡單,理解,鼓勵,再加一點點時間,就能讓內向的孩子發揮出自己的潛力。

對於內向的孩子,真心希望各位爸媽能多點理解,少點誤解,用最給力的方法,教會他們發揮潛能,創造價值,孩子最終會長成屬於自己最好的樣子。

END

為了不錯過我們的推送,

請將我們設置為 「星標」或者點擊 「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HPpWHgB9EJ7ZLmJPQ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