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聽到一位媽媽說:都不知道該怎麼跟我家孩子說話了。昨兒,我說該出門找小朋友玩兒了,不過天冷,得多穿件衣服。結果孩子死活不穿。我最後告訴她,如果你不穿衣服,咱們就不出門了。這孩子脾氣倔的,最後鬧到在地上打滾起來。我一生氣就沒理她。等她哭夠了,天也不早了,結果門愣是沒出去。
這種孩子鬧脾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家庭都存在。可是,孩子的很多哭鬧,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接著上面這個媽媽的問題看,我們設想兩種對比情形:
第一種情形,媽媽手捧衣服對孩子說:「我們多穿一件衣服,外面冷!」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我不要穿衣服!」
第二種情形,媽媽說:「寶貝,穿上衣服,我們就可以出發了!」孩子往往會爽快地回答道:「好!」
為什麼兩種情形會有這麼大的區分呢?原因在使用了不同的溝通技巧。
要知道,孩子的思維是不可逆的。
最初的時候,孩子的思維非常單純,等到大一些,會有複雜化的發展趨勢,但是他的思維,仍然是不可逆的。所謂不可逆,比如你問孩子「你的姐姐是誰」,他能回答出來。如果你問「你姐姐的弟弟是誰」,他就無法倒推回來。這就是為什麼前面那個例子,為什麼會有那麼神奇的反差效果。
第一種情景中,媽媽是在用自己的思維在表達:因為天冷了,所以要多穿衣服才能出門。可是,孩子的思維不會倒推:哦,要多穿衣服,是因為外面天冷。相反,第二種情景中,媽媽說,穿衣服,我們就出門。如此,孩子自動地從前往後這麼梳理,覺得是這麼回事。
所以,父母多用「一……就」的句式,可以引導孩子明白事件的邏輯順序,孩子也會更易理解和聽話。
少用複雜的因果推理句式,避免用「如果,就」,因為這些句子要麼孩子聽不懂,要麼孩子有被威脅的感覺,都無法起到好的溝通效果。
尤其不要用「你如果不,我就不」。譬如不少媽媽愛說的:「你如果不聽話,我就不帶你出去玩兒之類」、「你如果不把飯吃飯,我就不給你吃零食了」。這種句式,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很容易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反而會造成孩子更想去挑戰媽媽設定的規矩。
孩子本身就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自出生起他們就有著很強的探索慾望,這是天性。頻繁讓小朋友「不要」做某事,小朋友會有一定逆反心理,並且變得不敢嘗試新事物。有的小朋友,如果別人對他說,你不許這樣做,不可以,他就情緒激動炸毛髮脾氣,搞得親子關係特別緊張。到底應該怎樣解決呢,怎樣才能用正面的要求去引導孩子呢?現在喵姐就來給你支幾招。
01
孩子接受不了被否定的語言,
媽媽就換一種表達方式
比如,晚上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孩子卻還想再玩一會的時候,你一說,不行,你必須去睡覺。孩子就急了。那你不如給他一種選擇,9點了哦,今天你是穿藍色睡衣還是穿黃色睡衣?今天你打算讀一個睡前故事,還是讀兩個睡前故事?這就等於在告訴孩子,睡覺的時間到了,你要開始準備了。
02
要讓孩子學會接受
「不,不行,不能這樣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你不能這樣做」,不止是媽媽,老師,同學或者身邊的親戚朋友都可能會說這句話,所以孩子必須去學會接受它。平時媽媽爸爸應該為孩子做好榜樣,比如,當孩子說,媽媽你不能這樣做的時候,媽媽坦然的面對並回答,你說的對,謝謝提醒。讓孩子了解,就算被說「不可以」也根本沒什麼。
03
對於親子之間經常出現衝突的事情,
一定要制定出規則
比如:吃飯前要洗手,到點了要睡覺,玩具玩過要收拾好,出去玩的時候時間到了就要回家等等,當爸爸媽媽為孩子建立了規則並讓孩子學會遵守,親子之間的衝突就會慢慢減少。
04
父母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雙重標準
你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和規則,自己有沒有做到呢?孩子的世界很簡單,他們認為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如果他們發現規則建立者都不會按照規則行事,這樣的規則他們自然就不會遵守。
當你脾氣很暴躁,孩子自然也會學到脾氣暴躁的反饋。用「輕輕地走」代替「不要跑」,用建議代替命令(除了危險的事情),用溫柔的聲調代替兇巴巴的吼叫。這些都會讓你和孩子變得更好。
05
父母說話則要注意,
必須要簡潔明了
面對1-3歲的孩子,父母說話則要注意,必須要簡潔明了。
儘量少說:「我們現在出門好不好?」「你把鞋子穿上好不好」之類的話,因為這樣的句子多只會得到孩子挑釁的、否定的回答。此時父母說話的原則:少說不,多說可以選擇的東西,不要和孩子廢話。比如,不要反覆囉嗦說:「你不能把鞋子放在這裡那裡」,「你別把鞋子放在床上!」合適的說法是:「你可以把鞋子放在床邊,也可以放在鞋架上。」
其次,要少進行道德說教。成人世界的道德標準對於這個時期的孩子並不適用,此時孩子犯錯誤也並不能上升到道德層面。如果父母拿成人標準去要求孩子,必然會引來親子之間的又一場戰爭。
其實運用以上的方法並不難,但是要改變媽媽以前的說話習慣,避免使用「不行」「不要」「不可以」。
請媽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理解孩子,接納孩子的情緒,運用良好有效的溝通方式,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END
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