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那你家孩子身上有沒有發生過這樣的現象:
他明明看上去非常刻苦努力地在學習,可偏偏結果總是不如人意,孩子學得非常累,分數卻總是上不去,到最後事倍功半,身心俱疲。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干著急是沒有用的,必須得探究根本原因。這可能是因為孩子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假裝努力」。
低質量的努力,事倍功半
事實上,孩子的「假裝努力」只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看上去十分刻苦,其實下意識地迴避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堅持這樣低質量「假裝努力」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之前遇到過一個這樣的孩子,孩子媽媽說女兒平時特別努力特別刻苦,初一的孩子,每天都學習到夜裡十二點,成績就是上不來,又心疼又著急,還不敢把孩子逼得太緊。
在這位媽媽跟我聊天的時候,孩子一直在另一個房間抄寫英語單詞。後來聊了很久,那位媽媽說要叫女兒休息一下,我就跟著進去了孩子的房間。孩子還在寫單詞,密密麻麻地寫了快半個本子。仔細一看,正在寫著的單詞拼寫是錯誤的。拿起本子,隨口提問了幾個剛抄寫過的單詞,孩子居然有一半答不上來。然後孩子看著媽媽說:「這幾個我沒記住,我一會每個單詞抄寫50遍。」在跟孩子進一步聊天之後,她主動給我看了她的課堂筆記和她的錯題本,每一頁都工工整整的,但是問她是不是經常會看,孩子就明顯有些遲疑了。
這個孩子的勤奮,就是比較典型的低質量的努力,或者說,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很刻苦,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學習中最有價值的部分。
把錯題整理到本子上,只是第一步,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要去分析到底是什麼地方出了問題。是概念不清還是思路錯誤,是審題大意還是出現了知識點的漏洞。只有這樣經常去分析,去不斷地做出調整,勤奮才是高效的。否則只是叫磨洋工或者叫重複勞動。勤奮努力不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姿勢,而是需要看最終所取得的結果。這也是分辨一個孩子是不是真正勤奮的一個衡量標準。
而磨洋工導致的學習結果,往往就是記了這個忘那個,背了這個錯那個。到頭來,孩子雖然付出了百分之兩百的汗水,卻只能收穫百分之五十的成果,效率之低,實在可惜!那些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倘若孩子繼續「假裝努力」,不學會認真找出並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就永遠不會明白自己的力究竟該往哪裡使。沒有效率的努力,遠比懶惰更加可怕。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可事實上,找對方法的耕耘,才能真正收穫成功的果實。
你是不是也在「假裝努力」
朋友圈曾經流行過一句話:「只有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費力。」非常雞湯、非常勵志,讓人看了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刷上一百道題。
你也看到了,覺得這句話就是你逆襲的開始,於是你點了個贊並且轉發。嗯,馬上就要開始努力奮鬥了,看書……
只不過,剛剛過了15分鐘,你惦記著剛剛轉發的朋友圈有沒有人評論,打開手機,沒有人點贊也沒有評論,有些失落。突然,朋友圈又更新了一條:「現在努力,只為有朝一日與你平起平坐!」
你心想:哎唷,這句話說得賊棒啦!於是你熱情澎湃地點了一個贊,並且發起了一個集贊做作業的活動,你要讓所有人都見證你所付出的努力。
「集夠20個贊今晚做完物理作業」
「集夠30個贊今晚做完數學作業」
……
接下來,你便沉浸在朋友圈的評論回復以及不斷的互動當中,當你晃過神來時,時間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小時。
很多同學總會抱怨自己學習壓力太大,儘管自己很努力,但是時間根本不夠。那現在,你終於知道你的時間都去哪裡了嗎?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嗎?
如果你真想改變,為什麼不勇敢一點承認——「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在很多學霸身上,都能看到非常強的計劃性和執行力。他們為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並一以貫之地執行到底。
然而,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問題是:計劃制定之後要麼束之高閣,要麼三分鐘熱度,總之就是執行不下去。最後的結果是,計劃定了也沒用。所以,如何讓自己的計劃真正被執行下去才是所有問題的重點。
那麼,應該如何定一個高質量的計劃呢?
首先,這個計劃的目標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能眼高手低,要讓學會腳踏實地。其次,這個計劃的目標也不能太過簡單,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不能對自己期望過低,那樣就失去了努力的意義。最後,還要這個遠大的目標,分解成一步步的小計劃、小目標,逐一地去切實完成,才能累沙成塔,最終收穫成功。
比如在英語學習上,你不可能一口氣吃成個胖子,短時間內掌握大量英語詞彙、語法知識點,這都是不切實際的目標。你可以先給自己定個兼具挑戰性和可行性的小目標,比如能夠初步和別人用英語流暢交流。
這一目標其實並不難實現,只要平時注意單詞積累,多聽英語歌,多看英語書籍,多和外國朋友用英語進行交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終將能真正地走向成功。
知道了什麼樣的目標是可執行的之後,我們再來看看當你制定了這樣一個目標之後,你要怎麼把它落地,也就是堅持完成它。
執行計劃的不同階段應該怎麼做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的作者古川武士把培養習慣的過程分為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要想成功完成一項長期的計劃,養成自律,關鍵就在於如何度過這三大階段。
培養行為習慣的三個關鍵性階段(以30天為例):
反抗期:困難重重,很想放棄(第1天~第7天)
不穩定期:容易被環境所影響(第8天~第21天)
倦怠期:提不起勁,感到厭煩(第22天~第30天)
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後,就可以輕鬆度過這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期
從開始行動的第1天到第7天。前面兩天最容易讓人興奮,一切都充滿新鮮感,做起事來往往很高效。但是到了第三、第四天,就開始覺得沒勁了。
書中提供了一個數據,在挑戰新習慣的商業人士中,有42%的人在七天之內失敗了。
反抗期困難重重,怎樣才能平穩度過呢?這裡有兩個對策:
1.從嬰兒學步開始。小寶寶學走路的時候,邁的步子是很小的,我們開始一項新習慣的時候,也要走小步。從小地方開始,這樣才能學得快,走得穩。比如你想養成每天寫文章的習慣,一開始的時候不急著要求自己寫800字,可以先從一句話開始寫起。
如果你因為害怕而不敢行動,或者因為嫌麻煩而堅持不下去,那就從最細小的地方入手,把行動壓力降到最小,比如閱讀20頁書、背15個單詞等等。
設定最容易執行的門檻,你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最初的7天了。
2.留下小腳印。當你按照第一步設定符合自己的「嬰兒學步」之後,接下來就是簡單記錄完成的情況,完成的那天「打鉤」,未完成的那天「打叉」。
像這樣,把要記錄的內容減到最少,就不會覺得麻煩。通過持續記錄,可以讓你從已執行任務中獲得成就感,反省偷懶的原因。
第二階段:不穩定期
第8天到第21天是第二階段,這期間我們容易受到影響,因為這個階段不再是「嬰兒學步」,行動難度逐漸增強到我們原本要求的程度。
比如你過去7天每天寫一句話,那接下來十幾天,要慢慢提高到800字了。
難度增大了,怎麼辦呢?這個階段也有三個對策:
1.行為模式化。把你想培養的習慣變成固定的模式,即固定時間、地點和做法。行為模式化之後,如果你不在某個時間去做事就會覺得少了點什麼。
2.設定例外規則。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可能當你有一天學習量特別大,身體又不舒服的時候,就沒法寫800字了。
因為突發情況中斷行動,也會讓人產生無力感和自責。因此,設定「例外規則」,當你生病或者加班很晚才回來的時候,允許自己只寫一行字或者簡單記錄一下想法。這個例外不是放縱自己,而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讓計劃保持彈性。
3.設定持續開關。「持續開關」是能激勵你繼續往下做的小方法,有兩類,一類是糖果型開關,能讓你產生快感。比如獎勵自己某個東西。一類是處罰型開關,讓你產生危機感。比如罰自己不能吃最喜歡的食物,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選擇獎勵還是處罰。
第三階段:倦怠期
第22天到第30天是最後一個階段,容易讓人感到倦怠,因為可能會感受不到培養習慣的意義,或者因為一成不變而產生空虛感,覺得「好煩躁」「好無聊」。 在倦怠期,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你度過最後的難關:
1.添加變化。一成不變的生活會消磨掉人的激情,然後尋找各種藉口放棄行動。
所以,我們需要花點心思尋求變化。比如換一些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嘗試做一些思維導圖之類;如果你想培養跑步的習慣,在這個時期就可以更換跑步路線。
變化,可以讓你以嶄新的心情重新出發,告別單調的生活。
2.計劃下一項習慣。當你把一個習慣完成到80%,也就是進入倦怠期的時候,如果開始制定下一個習慣,不僅會提高現階段的行動力,也能夠以嶄新的心情投入新的學習項目中,一舉兩得。
小都寫在最後的話:
當然了,這裡還有個「捷徑」能夠讓孩子更輕鬆、更高效地達成他的小目標,那就是為他選擇天津文都中小學課程,多年一線教育經驗的優秀師資團隊、針對性一對一輔導、高效專業的課程規劃,讓孩子的努力更有質量,讓孩子的學習事半功倍!天津的家長不要再猶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