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30日出版的《新疆日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珍藏著毛澤東第二次為《新疆日報》題寫報名的手跡。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之際,再次看到這份珍貴的檔案,人們依然可以體會到毛澤東對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新疆新聞工作者、新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殷切希望。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中共中央西北局派《西安日報》原班人馬於1949年11月27日飛抵迪化(今烏魯木齊),同先期到達接管國民黨《新疆日報》的郁文一起籌辦中共中央新疆分局機關報《新疆日報》。經過不到10天的緊張籌備,12月6日,《新疆日報》創刊。毛澤東為《新疆日報》題寫的報名也正式啟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和中共中央宣傳部的統一安排下,每解放一個省份,毛主席都要親筆給省報題寫報名,《新疆日報》亦不例外。毛主席這一次為《新疆日報》題寫的報名一直沿用了16年。
毛澤東第一次為《新疆日報》題寫報名的手跡
196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走過了10年的光輝歲月。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新疆各條戰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籌備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大慶之際,新疆日報社編輯部門在討論如何開展紀念和慶祝自治區成立10周年系列宣傳報道時,編輯部主任夏景凡等同志提議,《新疆日報》應該以全新的面貌呈現給讀者,為把自治區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新高潮增添新的精神動力。為此,他們建議請毛主席為《新疆日報》重新題寫報名,並在10月1日新中國成立16周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那天的報紙上正式啟用。這個提議被提交到報社編委會討論。編委會決定將此事書面報告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持。報告很快得到自治區黨委宣傳部部長富文等領導的首肯和支持。
報社編委會考慮到夏景凡曾在人民日報社工作過,對中央有關部門的情況比較了解,決定派他專程赴京,通過中共中央辦公廳,向毛主席表達題寫報名的請求。1965年七八月間,夏景凡帶著自治區黨委給中共中央辦公廳的報告和全社職工的期望,乘火車專程去了北京。
夏景凡到北京後,找了幾位文化界和新聞界的老領導,很快就將報告送到了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手中。楊尚昆看了報告並詢問了有關情況後表示十分支持。不到一周的時間,楊尚昆向毛主席報告了這件事,並請他老人家題字。當時毛主席問道:「不是已經題過一個了嗎?」楊尚昆說:「以前是題過一個。今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了,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他們希望主席再題一個,給予鼓勵。」毛主席微笑著說:「那好吧,就再題一個吧。」說罷,他走到桌前,取過筆墨,大筆一揮,寫就了4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新畺日報」。
毛澤東第二次為《新疆日報》題寫報名的手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提供檔案)
1965年10月1日,在慶祝新中國成立16周年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10周年的大喜日子裡,毛主席重新為《新疆日報》題寫的報名用套紅刊登在面貌一新的4種文版的《新疆日報》上,同日的報紙還專門為新報名的啟用發表了《致讀者》的文章。據了解,毛主席從未給省報題寫過第二次報名,只有《新疆日報》是個例外。
毛主席第二次為《新疆日報》題寫的報名,將「疆」簡寫成的「畺」,顯得更加簡潔、流暢。這個簡寫的「畺」字沒有「弓」字和「土」字,寫法是三橫夾兩田。新疆地理地形的基本特點是「三山夾兩盆」,最北面是阿爾泰山,中間是天山山脈,最南面是崑崙山,三條山脈中間夾著塔里木盆地與準噶爾盆地。如果把三條山脈看成三橫,兩個盆地看成兩個「田」字,把它們組合起來,正是「畺」字。「畺」,在古漢語中與「疆」為通假字。
如今,距離毛澤東為《新疆日報》第二次題寫報名已經過去50多年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撫今追昔,我們更能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新疆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新疆各族人民也一定會用新疆發展的巨大成就來向黨和國家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原載於《中國檔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