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滯不前的人生,都逃不過「七年之癢」

2019-09-05     北冥有魚和鯤

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句頂一萬句》,講述了一個關於「十年之癢」的愛情故事。十年前牛愛國和龐麗娜興高采烈地去領結婚證,辦證人員問:「 你們為什麼結婚?」 龐麗娜一臉幸福的說:「我們說的著! 」 十年之後,兩個人的感情卻越來越淡,日子過得味如嚼蠟。牛愛國懷疑老婆出軌,去找好朋友傾訴,說來說去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兩個人沒話說。

十年之前聊得無比投機的兩個人,十年之後卻形同陌路。最終龐麗娜跟著「能說的來」的蔣九私奔了。

表面上看這段感情的失敗是因為各個人缺乏溝通,實際上兩個人不是缺少溝通,而是無法溝通。牛愛國為了挽回龐麗娜的心,精心準備了一頓燭光晚餐,做了她最愛吃的松鼠桂魚,還承諾將來帶她去歐洲旅遊。龐麗娜只是冷漠的點了下頭說:「好。」不是不想溝通,是兩個人的思想已經不在同一個頻道,說出話來,雞同鴨講,又有什麼好溝通的。

李笑來說過,七年就是一輩子。也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在七年之內能獲得全新的成長,思想觀念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如果婚姻中的一個停滯不前,因循守舊;一個追趕潮流,不斷進步;這樣的兩個人沒有實現同步成長,自然就會經歷「七年之癢」的感情危機。不僅在婚姻中,在工作中也是一樣。在一個公司的同一個崗位上工作七八年卻毫無建樹的人,也會遭遇職場天花板:原來的崗位沒有繼續上升的通道,跳槽又沒有過硬的技能傍身,只能呆在原地每天渾渾噩噩。

不想讓感情和工作亮起紅燈,成為食之無味的「雞肋」,就要做一個終身成長、終身學習者。

赤羽雄二就是終生成長的踐行者。他從東京大學的工學院畢業後,先去了小松公司做研發工程師,五年後他去史丹福大學深造,加入了美國的麥肯錫諮詢公司,負責企業戰略經營的策劃方案。四年之後他就在韓國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

他在職場中能實現這樣跨越式的成長,是因為他不僅懷有「 終身成長」的信念,也在不斷地將這一想法付諸於行動。雖然身居要職,工作繁忙,赤羽雄二卻堅持出書,出版了暢銷書《零秒工作》、《麥肯錫精英高效閱讀法》等。在新書《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中,他提出了「能夠讓所有人持續成長的方法論」:即如何付諸於行動,在終身成長中收益。

一、終身成長需要改變思維模式

古典從建築設計行業轉行成為為新東方老師,然後又創辦諮詢公司,成為一名職業規劃師。他的職業發展似乎在常規之外。他在《拆掉思維里的牆》中強調「拆掉思維里的牆,改變心智模式,才能發現另外一個自己。」 這裡的心智模式指的就是我們的思維模式。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 在《終身成長》中提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她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並因此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卡羅爾·德韋克發現那些善於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他們在思維模式上有很多共同點。

1、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

《禮記》中說:「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也就是說即使天資愚笨的人,如果別人學一次就能學會的東西,他肯付出百倍的努力去學習,也會變成聰明人。

我們經常提及原生家庭和出身,這些無法改變的客觀因素也許會對我們產生影響。但是這些並不是自甘平庸的理由和藉口,有的人即使看到了局限性,也沒有停止過奮鬥和努力。

著名的戲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年輕時拜師學藝,直接被師傅拒之門外。師傅說他天生一雙死魚眼,缺乏靈活性,根本不是學戲的料。如果梅蘭芳就此認命,世人也就無法看到後來令人驚嘆的戲劇表演了。梅蘭芳沒有因為師傅的評價而灰心喪氣,反而更加勤奮和努力,終成一代大師。

辛迪 謝爾曼作為20世紀最有影響的25位藝術家」之一,其攝影作品的單件拍賣價格高達40多萬美元,然而辛迪 謝爾曼卻沒有通過她人生的第一場攝影課考試。

很多大師級人物並不是天才,在他們初涉領域的時候,也許表現還不如普通人。但是他們沒有因為先天的不足和外界的否定就輕易的放棄。他們通過不懈的努力彌補不足,改變自己,收穫了優秀的人生。


2、相信什麼時候努力都不晚

有些人一邊想要轉行,一邊又覺得年齡太大,風險太大,猶豫不決,錯過時機。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相信什麼時候努力都不晚,只要付出了心血,就肯定能有些改變。

董卿曾經說過:「我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開拓而不是固守,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失去前行的勇氣。 」作為央視主持人,在事業正處在巔峰期時,她卻毅然選擇出國深造。如今站在《朗讀者》的舞台上,她活出了另一個自己。

很多人感慨為什麼不能一邊最自己喜歡的事,還能一邊掙錢。「我喜歡英語,但我不是英語專業。」 「我喜歡文學,可惜我學的是理科。」 「我喜歡歷史,但我上有老下有小,哪有那麼多時間研究歷史啊。」 就算機會擺在他們面前,他們也會搖頭擺手,要麼覺得自己外行比不過專業人士,要麼覺得自己年齡太大比不過小年輕。機遇就這樣在他們的固步自封中溜走了。

《復原力》的作者久世浩司原本負責市場營銷方面的工作,在SKII化妝品的營銷和策划上取得過驕人的成績。四十多歲的時候他卻決定轉行做積極心理學培訓,創辦了日本積極心理學學校,幫助了很多陷入心理困境的社會人士。

羅曼羅蘭說:「有的人二三十歲就死了,他們在自己的影子中不斷複製自己。 」 毀掉我們人生的通常不是環境,不是出身,而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是我們的自我設限毀掉了人生的無數個可能。

3、保持開放的心態,勇於接受失敗

卡羅爾·德韋克說「我一直認為,人類分為可以應對困難和不能應對困難兩類。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人會熱愛失敗。」

努力肯定會有收穫,但是這個收穫未必是成功。有些人會因為對失敗的懼怕而放棄嘗試,從而放棄了另外一種可能。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不斷從失敗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調整自己,為下一次的努力做好準備。他們能在失敗的打擊中快速恢復快來,失敗反而能激發他們的鬥志。

愛迪生髮明燈泡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失敗了兩千多次也沒有放棄,才換來了最後的成功。美國總統林肯連續經歷了10次失敗才成功當選美國總統,他從二十多次開始從政,直到五十多歲才競選成功。無論面對多麼慘烈的失敗,他都沒有放棄繼續嘗試的決心。

電影《貓鼠遊戲》中主角弗蘭克的爸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兩隻小老鼠掉進了一桶奶油里。第一隻老鼠很快放棄並淹死了。第二隻老鼠,並沒有放棄。他拚命掙扎,最終把奶油攪拌成了黃油,爬了出來。 」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就像第二隻老鼠,他們在任何困境中都不會放棄努力,最終就會創造奇蹟。

二、要有持續的行動力

任何思想都要付諸於實踐才能體現價值。想要獲得成功,不僅要有意識的培養成長型的思維模式,還要真正行動起來。在《終身成長行動指南》中赤羽雄二根據自身的工作經歷,列舉了七條實用行動指南。這七條行動指南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如何提高努力的持續性,二是如何提升努力的質量。

1、提高努力的持續性

終身成長的一個關鍵要素就是持續性的努力。

很多人輸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狀態上。他們不是不願意付出持續性的努力,而是輸給了兩大原因:一是看到現實和理想目標的差距後產生了畏難情緒;二是努力的過程太痛苦,耗費了大量心血和精力,難以持續。

想要擺脫這種狀態,實現持續性的努力,就要降低目標的難度,並讓努力的過程充滿快樂。

赤羽雄二認為,人總是在制定目標時被激發乾勁,從而制定一些難以完成的目標。無論目標多麼宏偉壯麗,如果實現不了無異於空中樓閣,沒有任何意義。

因此我們在制定目標時,要確保目標簡單可行,即使是難度高的目標也要進行拆解。越簡單的目標越容易實現,持續激發大腦的獎勵機制,讓我們精神振奮,不斷保持鬥志。


努力也不一定就是「頭懸鏈,錐刺股」,努力的過程也可以充滿樂趣。只有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感受到快樂,才更容易堅持下去。即使努力的過程很辛苦,我們也要引導自己換一種方式思考。

赤羽雄二建議我們在努力的時候,儘量往樂觀的方向思考。比如熬夜看了一本書,就要對自己說:「 今天讀過書之後學到了不少東西,很開心,明天要繼續堅持。」比如工作了一天之後還要辛苦鍛鍊,就要對自己說:「今天練過瑜伽之後身體特別放鬆,明天也要繼續。」

2、提高努力的質量

努力也需要技巧,單純依靠「 愚公移山」的精神並不可取。為了儘快實現努力的目標,我們就要不斷地思考和調整努力的方向,提高努力的質量,不讓耗費的心血付之東流。

赤羽雄二說:「我們努力的時候要順勢而為。」這個「順勢而為」並不是指隨波逐流,盲目更風。而是自己要有意識的創造順風條件,積攢助推力。例如收集相關信息,建立人脈資源,或者開展小型的試點活動,為自己的目標創造有利形勢。

《復原力》的作者久世浩司計劃從市場營銷總監轉行為心理學講師的時候,首先在公司舉辦了幾場小型的心理宣講活動,這些活動廣受同事的好評,漸漸地願意參加活動的人越來越多。為了進一步確定方向,久世浩司又跳出公司的圈子,開始在社會上組織活動。積攢了一些人氣之後,他才毅然辭職,轉行創業。


加入志同道合的團隊也很重要。赤羽雄二認為「只要有同伴,做任何事情都不會容易掉隊。」加入團隊的人容易受到集體行為的影響,只要有同伴帶動,就容易堅持下去。同一個圈子裡的人,不僅能快速獲取新的信息資源,還能互相鼓勵,擺脫懶惰心理。

有意識的保持身體的最佳狀態也是需要重視的因素之一。只有保證充足的睡眠,規律的作息和適當的鍛鍊,才能讓頭腦時刻保持敏銳狀態,提高工作效率。持續性的成長是一個長期奮戰的過程,無論是精神狀態還是身體狀態都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新東方總裁俞敏洪在一次演講中說:「 雖然大學5年,我一直在班上處於倒數的行列中,但我有一個信念:我堅持自己的進步,保持身體健康、心情愉快,總有一天會追上。」

在《終身成長行動指南》的推薦序言中,蕭秋水寫道:「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都不是自身選擇。但人在成年之後,應當具備自由選擇成長道路的的能力,明白自己生命的意義所在。 」

只有學會成長型的思維模式並採取行動,工作和生活才不會陷入一潭死水。幸運的是,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能力,而且成長永遠不嫌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x96c20BJleJMoPMFi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