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上好學校?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位在美國的博士後爸爸,他在參加了三所不同私立學校的小學部、中學部、高中部的九場系列「巡迴」家長會後,有了深刻的感悟:精英學校的教育究竟贏在哪裡?
作者:程毅博士 來源:公眾號 美國雙博士爸媽
在孩子開學前,我就分別參加了三所不同私立學校的小學部、中學部、高中部的9場系列「巡迴」家長會(校園開放日、開學返校家長會、新生指南家長會),現在我儼然已成為了「開會專家」,並且對本地多所中小學的辦學理念、學校運營狀況、師資情況、課程架構、學生家長群體等信息有了深入的了解。
在總結了這些讓家長們團團轉的、既費時又燒腦的、海量信息的家長會後,我的深刻感悟是:精英學校的教育究竟贏在哪裡?
01. 越好的學校
越不僅限於知識的傳授
在參加高中部的家長會時候,正值下班尖峰時段,人多、難停車,我遲到了幾分鐘。我生怕錯過了重要的本學期課程的重要信息,匆匆進入大禮堂才發現校長才剛剛開始他的歡迎家長的演講。
作為高中部校長他足足花了20分鐘的時間在講一件事,這件事既不是校園紀律,也無關學期課程,而是謙遜和自製。他舉了很多例子,來教導家長如何配合學校幫助青少年在現代社會中,保持謙卑和自律的品質。
作為華人家長,我們喜歡用學校排名、學生的標化考試成績、和學生畢業走向來作為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標準。但是我越來越意識到很多教育上的早期和長期投入,斷然很難用這些短期的指標來量化和輸出。
打個比方,你的理財計劃可以通過回報率來量化,可是孩子是人,作為受教育的個體,其綜合素質很難僅用考試成績這一項來評判。
越是好的學校,越看重課堂以外的東西。當然這並不代表私立中小學不重視學術。實際上,有些私立學校擁有本地最嚴格的學術要求,但這不是教育的全部。
我們本地有一所擁有百年歷史、占地44英畝的精英私立走讀學校。和它擁有的該地區頂級學院美譽相匹配的,是它昂貴的學費和入學要求。
該校畢業的校友中有很多名人,每年的校慶或者重大校際體育賽事的觀眾席上都能見到很多本地政要和高級主管的面孔。
如果你覺得這是有錢人的學校,交錢就可以進的話,那你就又錯了。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個學年老師會進行學術水平的測評,不達標的學生要麼被留級,要麼被勸退。
該校真正有特色的地方,是它為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做好準備,讓他們充滿創造性地參與充滿活力的世界。學校強調培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作為全面發展的要求,該校注重學生的創造力和美學敏感性,團隊協作能力和領導力,兼顧身體上和品格上的健康成長。
靈活豐富的課程架構和小班教學的優勢,在私立學校中體現出充分的天然優勢。學校用豐富的體育活動來鍛鍊學生的意志和體魄,團隊協作精神、和競爭力。
通過提供藝術,音樂,文學課程和俱樂部活動來激發孩子的多元才能、文化修養、審美觀、和藝術鑑賞能力。
美國私校沒有專門的德育課,真正的德育途徑是實踐。主張在實踐中提高道德認識,增強道德責任感,培養道德情操。
私立中小學校都十分注重公益活動和社區服務活動。譬如,高中生每年要完成48小時的志願者服務的硬性要求。每年的校慶那一周都會舉行志願者服務周的活動。
冬天為貧困人群發送食物的慈善工作,為癌症防治組織募集資金,本地社區環境的清理的公益服務,為弱勢群體譬如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志願服務活動,學校通過這些活動來增強品格教育效果,達到品格教育的目標。
好的學校會從細微之處規範學生良好的行為,從身邊的小事來教導學生的相處之道,學會尊重他人的感受。
在和這所私立中小學校的孩子們的交談和相處中,我發現這些學校的孩子大都有禮貌、能獨立思考、充滿活力和自信。說話的時候一點也不怕生,眼睛直視你的眼睛,挺胸抬頭,談吐自如,給人精神面貌很好的感覺。
私立學校似乎更在乎孩子能否快樂的接受知識、會不會對事物產生好奇心、有沒有主動學習的慾望、和能否成為一位終身學習者。
而不僅僅是接受了多少知識,或者成績優秀,能滿足老師和家長的期望,因為缺乏主動性的學習是無法在學校教育完成後順利進行下去的。
02. 營造歡迎的校園氛圍
讓孩子愛上學校
美國的私立中小學致力於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到舒適愉悅和受歡迎的校園氛圍,目的是讓孩子愛上學校,覺得來學校是一件很酷很開心的事情。在這樣的學校長大的孩子,通常有比較清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在返校夜的家長會上,小學部校長蘇珊說出了她個人信奉的Welcome原則。小學部校長拿著一本她小時候讀過的一本圖畫書,書名叫做《Welcome Everyone》。她用一本幼兒讀物引申出做人的大道理。
她解釋了家長會上「歡迎」的三重含義:
一則,歡迎孩子和家長經過漫長暑假後回到學校;二則,我們會把學校的氛圍營造得非常受學生和家長歡迎;三則,我們要培養孩子們樂於接納歡迎新的同學、新的知識、和新的學習形式。
這位校長也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體現Welcome的精神。開學第一天,這位校長早早的到達學校,站在學校門口迎接每一位學生,和他們握手。該校擁有幾百名學生,從學前班到高中,她幾乎可以準確的叫出每一位學生的名字。
校長說:「我在校門口的時候,很多孩子不敢直視我的眼睛,或者握手的時候沒有力量,我就會提醒他,一個有力的握手和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在人與人的交流中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校長說,握手的習慣最早來自古代的狩獵族人,他們以狩獵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識的人,為了表示友好,就趕緊扔掉手裡的打獵工具,並且攤開手掌讓對方看看,示意手裡沒有藏東西。到後來就演變成了握手,就是為了證明我很友好,我的手裡沒有武器。
校長以身作則的表現出歡迎的姿態,顯然感染了不少學生。有一位小學部的孩子見到校長後興高采烈,反客為主的對校長說:「您好,蘇珊校長, 歡迎您來到一年級!」
在保證學生的學術成功以外,學校試圖營造團結友愛,融洽平等,以校為榮的人文環境和道德規範標準。
私立小學通過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理解來營造友好的學習氛圍,豐富的課程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耐心的老師來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讓孩子愛上學校!
讓孩子愛上學校的另一個原因,是這些孩子將來畢業後都是學校的校友。而美國的私立學校對校友資源是非常重視的,特別是傑出校友。
很多時候,這種歡迎的氛圍體現在細微之處。開學的第一天所有小學部的孩子們被聚集在學校的體育館內,學校特意請了著名校友兼音樂家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音樂會,來歡迎回到學校的孩子們。
有意思的是,很多開會的內容則是以歌唱的形式呈現在孩子面前,唱出來的效果明顯比單調的說話強很多。
03. 越好的學校,
越注重個性化教育體驗
我家附近有另外一所私立學校,只有小學和初中部,學校旁邊就是形成競爭關係的公立學校。每天早上開車送孩子上學的時候,就會看到附近接送孩子的公立學校的黃色校巴。
雖然這所公立小學所在的學區是本地最好的,但是依然有很多家長放棄家門口免接送的便利的公立學校,而把孩子送到這所只有小學和初中的私立學校。它到底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在參加了初中部校長主持的家長會後,我開始明白了為什麼附近的家長,其中包括很多我認識的華人朋友,對這所學校趨之若鶩。
初中部的校長說:「每一位孩子都與眾不同,我們希望把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發揚光大!」
是的,每一位孩子都很特別,在公立學校的環境里,這種個性很難被認可和提升,很多時候是被打壓的。
因為我的兒子就是這樣一位比較特別的孩子,他聰明,在很多方面展現出超出一般同齡人的天賦和才華。但他同時也是一位敏感多動,情緒容易衝動,行為難以被規範的淘氣男孩。
在公立學校的學前班的一年時間內,在老師強調紀律性多於孩子的天性,個性服從於班級共性的原則下,他舉步維艱。我們也是如履薄冰,經常被老師和教務主任叫到學校去。
可是我很清楚我的兒子,他的智商沒有問題,也並無惡意,他只是有時候在課堂上感到無聊。恰恰在不合時宜的時機,會做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言論或者舉動,而這些往往被老師認為是擾亂課堂紀律或者破壞安定團結。
為了讓我兒子有一個新環境和新開始,我們隨即讓他轉學到了本地的私立小學。經過了一年的磨合期,在轉入私立小學的第二學年,我們主動和二年級的班主任老師「坦白」了孩子的情況,希望給老師一個心理準備。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老師在開學後的第二周給我和我太太寫了一封郵件,告訴我她多麼的享受我的孩子在她的班上。
「謝謝你們提前讓我知道麥克斯是一位特別的孩子,我特意把他安排在距離我最近的位置——第一排,這樣我可以隨時關注他的需求。我發現他表現的非常棒,特別是在他做我的小助手的時候(對了,我時不時給他安排一些小任務的時候,有時候僅僅只是幫助他的同學完成一個單詞的拼寫,或者是讓他有一些展示自己領導力的機會)。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他真的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我非常高興他來到我的班上!我相信我們會度過忙碌而有收穫的一年! 」
我的第一反應是老師是否認錯了人?或者把郵件寄錯了地址?
在確認無誤後,我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值得,這兩年的學費付出的很值得。我在為老師的耐心、包容、睿智、和面對家長的豐富經驗感到讚嘆的同時,也堅定了我讓孩子留在私立基礎教育系統的決心。
曾經有中國的家長問我,您孩子所在的美國私立學校如果真的這麼好?為什麼不擴招呢?也沒有看到它在中國開分校啊?
小班教學是私立學校的特色,私立學校教師資源的有限和精細化教育的特點,導致了增加學生數量必然減少每個學生獲得的老師注意力的機會,這樣做的直接結果就是教育質量的下降。
教育不是批量生產,教育是園丁提供精心的呵護和照料,越是優良的教育資源越是中上階層爭奪的對象,這也是這種私立精英教育能達到個性化教育體驗的原因。
所以雖然私立學校在班級學生人數上沒有限制,但是為了保證質量和每個孩子得到充分的關注,私立小學依然保持小班教學的規模。
至於開分校這件事,還真的有不少中國的國際學校提出冠名費和聯合辦學的提議,但是都被否決了。原因很簡單,學校對自己的聲譽看的比什麼都重要。
在不能保證辦學質量的前提下,獨立運營的私立學校董事會是不會貿然為了經濟利益而讓自己的聲譽冒任何風險的。有了聲譽,財富是隨之而來的。
04. 越是好的學校,
家長的參與度越高
最近給孩子讀中文的神話故事,發現這些故事都是在嘲笑我們這些後現代當爹媽的。譬如,傳說中織女的生活,生完二胎以後還可以在天上做仙女,老公不僅不在眼前煩人,最重要的是,兩個娃不用自己沾手由老公一手帶大。
當然最羨慕的還是白娘子,清清靜靜過了18年,從來不用輔導孩子做作業,而且等到出塔的時候,發現自己家的學霸自推娃已經是高考狀元了。
看來神仙的故事果然都是「神編劇」編出來的,現實世界裡恐怕是絕無雷同。
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在參與度和資金投入上可能勝過以往任何時代的父母。「大撒把」和「甩手掌柜式」的父母估計只能是幻想了。
越是好的私立學校,家長的參與度越高。這個裡面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則,是私立學校的特殊運營模式要求家長的充分參與和支持。在參加家長會的過程中,通常校董代表、家長聯合會代表、學校年度資金籌備會代表都會上台發言,要求家長以不同形式參加到學校的資金運作、志願者、學校活動、校外旅行等活動中去。
這其中原因,私立學校基本上拿不到政府的一分錢,學生的學費只占學校87%的資金來源,所以私立學校每年都會組織捐款和義賣等活動,來鼓勵家長和基金會為學校捐錢。而這些錢被用來提高孩子的受教育體驗和教職員工的培訓。
二則,私立學校的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和參與程度都很高。我在回歸校園的家長會上,遇到了我的公司同事Andy,一位年輕的工程師小伙子。今天他是以爸爸的身份來參加自己孩子的一年級的家長會。
他離開以後,學校的一位老師悄悄告訴我,Andy就是從小就讀於這所私立學校,一直到中學畢業。他的媽媽曾經是學校的校董委員會的成員之一,對Andy的教育非常的投入。
我這才把很多畫面聯繫到一起:學校走廊上和Andy神似的女性肖像、Andy今天穿在身上的印著該校校徽的紀念版Polo衫、Andy開放日上參觀校園時對學校的熟悉程度、Andy身上自信的神態和獨特的氣質......仿佛一切都被解釋的合情合理。
該所學校的初中部校長說:「我希望父母更加頻繁的檢查孩子的在線評分系統和學習狀況,並且在問題出現的早期和我們聯繫,而不要等到學期測評結束前來和我爭論孩子的分數。」
私立學校的家長通常每個學期都會去學校當1-2次的志願者,順便和學校加強聯繫和與任課老師增進感情。在學校的募捐和拍賣會上也會「大手大腳」的花錢,來投入學校的運營和建設。
而學校的專門面對和處理家長事務的專職員工也會經常提供場地和組織活動來加強和鼓勵家長對於學校活動的支持度和參與度。
這所私校的老師也說:「我希望父母知道他們也是孩子的老師!我們依賴父母的夥伴關係。」
老師只是孩子在學校時的老師,而家長是孩子24小時的老師,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相互配合和共存,只有在家校結合的教育氛圍下,孩子才能都得到充分關注和發展。
-end-
【來源簡介:公眾號RaiseOurFuture由美國雙博士爸媽創建,美國東海岸的國際教育專家,專注教育,精耕細作,以人為本,堅持發布原創教育類文章。同時提供美國留學相關的申請和諮詢服務,詳情請查看公眾號「服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