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爸給女兒造玩具王國:對於孩子這個「壞習慣」,再煩也要慣著

2019-09-23     畫啦啦小燈塔學堂

近日,一則硬核爸爸純手工設計「玩具總動員」的視頻火了。

網友紛紛感慨:果然是別人家的爸爸。

毫無手工製作經驗,卻用廢舊紙殼為女兒搭建了一系列玩具,比如火車軌道、俄羅斯方塊、彈珠等等,十足羨煞旁人的孩子。

這位奶爸表示,只想通過自己做的手工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因為好奇會觀察爸爸做手工的過程,會不停地問「爸爸你在做什麼呀」、「這個東西是什麼」、「它有什麼用呢」……

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對紙殼的認知,知道這東西可以剪裁、摺疊、上色,也知道爸爸在製作過程中所用到的剪刀、繩子等是一種工具

由於孩子能夠接觸的世界很小,而玩玩具就能很大程度滿足他們對外界的好奇,他們也由此進入了認知階段。

這些,其實就是科學啟蒙的過程。

1、每位家長都應善待孩子的好奇心

愛因斯坦說過:「千萬不要停止問問題,好奇心有它存在的價值,千萬不要失去好奇心!」

因為好奇心,是孩子變優秀的第一驅動力。好奇心促使我們去學習,而學習又會反過來激發我們的探索欲。

想必很多媽媽都深有體會,孩子一到三、四歲,總愛纏著大人問很多個「為什麼」:

「為什麼月亮會跟著我走?」

「電梯是怎麼上升和下降的?」

「螞蟻怎麼能搬動比它大很多的蟲子?」

「我們為什麼每天都要睡覺?」

「熊貓是因為太晚睡覺才有黑眼圈嗎?」

面對好奇寶寶一連串的問題,你是怎麼回答的呢?

從身邊的經歷來看,有不少媽媽會採取不理睬轉移話題,甚至是不耐煩地訓斥孩子的措施。

若是孩子在課堂上問一些和課堂無關的問題,很多老師也只會叫學生專心上課,不會回應學生的問題。

實在是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抹殺地一乾二淨。

然而有些媽媽,卻特別羨慕孩子的這種狀態。

因為她們覺得,擁有永無窮盡的好奇心,永遠對世界充滿思考與探索,是每個孩子乃至每個大人都應持有的心態。

諾貝爾獲得者李政道博士有句名言: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

其實孩子們腦袋裝著的「為什麼」,是他們思維萌芽的土壤,也是他們走進科學大門的第一步,更是孩子所有興趣的起源,是孩子探索知識於世界的無限動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就明確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所以面對孩子的各種奇葩問題,家長首先應該對這一行為進行鼓勵,可以跟他們說「這真是個有趣的問題」,讓他們的探究興趣得到回應。

然後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想法,或者幫他們一起尋找答案,讓孩子衍生出更強烈的求知慾,擴大思索空間。

2、重知識,更重思維模式的培養

曾有寶媽留言說,她覺得《十萬個為什麼》、《科普大百科》等科普知識都非常有趣,但為什麼孩子就是不喜歡讀呢?

硬核爸給女兒造玩具王國:對於孩子這個「壞習慣」,再煩也要慣著

其實,知識是有趣的,只不過對孩子來說,這些知識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甚至有些深奧,所以他們無法像大人一樣感受到其中樂趣。

必須用孩子聽得懂喜歡聽的方式,才能幫助孩子理解和吸收。

況且科普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幫助孩子更好地看待這個世界。

所以在給孩子選擇科普讀物時,一定要格外注重科普內容的專業性和趣味性,孩子才能在愉悅的氛圍中學有所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ZGBz20BMH2_cNUggsm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