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成功給中國父母的啟示:要想娃成才,得懂如何「逼」孩子

2019-07-25     畫啦啦小燈塔學堂

前兩天,朋友告訴我,她的孩子又哭又鬧不願意去上舞蹈班。

女兒哀求道:「媽媽,我不想去學舞蹈了,太累了。」

面對孩子的祈求,她的心一下軟了下來。

看到女兒滿臉的委屈和淚水,但在安撫後,朋友還是把孩子送了去上課。

事後,朋友也重新斟酌女兒學舞蹈這件事,到底要「逼」孩子,還是放任自由呢?

但仔細想想,孩子這麼小,她並不知道現在的一點懶惰心態會讓她未來吃多少苦。

她所知道的,只有眼前她想要的快樂。

如果一味縱容孩子孩子的快樂,他又怎能學會堅持。

你不逼孩子學「72變」,誰幫他擋「81難」?

有人說,有遠見的父母,都有點狠心,會逼孩子。

深以為然。

歌手林俊傑其實小時候並不愛彈鋼琴,只愛玩電動。於是,他常常找各種藉口逃避練琴。

有一次,他不願意練習他媽媽還發火,氣得直接抓了燈籠的握柄就打,整隻小手被打得淤青淤青的,十分難熬。

但儘管媽媽很嚴厲,林俊傑長大後還是很感激母親:

「她讓我知道要用功,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能偷懶。」

對抗小孩子貪玩偷懶的天性,有時需要父母不講情面的苛刻。

因為孩子年紀小,人生閱歷也少,目光短淺可能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這時,父母就起到阻止和推進的作用了。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哪些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做,現在感謝他們逼著你做的事情?

有人說是學舞蹈,讓自己能有上台展示的機會,而不是坐在台下,只有羨慕的份兒。

有人說是小學十分不情願被媽媽送去練跳遠,但拗不過爸媽,就只能一直堅持,結果被評為國家級運動員,這份堅持也成為了他以後的一個加分項。

很多時候,父母總是比孩子看得遠,知道什麼是對孩子好的。

現在或許很苦,很累!但是在將來,孩子一定會感謝那個曾經「逼」自己的父母。

所以,父母有時候要適當的「逼」自己孩子一把。

不要等孩子在長大後懊悔「我本可以」「當初父母為什麼不逼我」……

「逼」的前提是引導對學習熱愛

或許你會疑問,一味「逼」孩子學習,這種方法好像過於偏激。

的確,「逼」的方法不正確,只會傷害到孩子。

因為比起逼孩子,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的熱情,把「逼我學」逼成「我要學」。

前段時間,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大婚,朗爸的嚴厲式教育再次引起一股「效仿風」。

但奈何,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郎朗,更不是懂得如何正確去「逼」孩子,導致很多孩子學完後都有心理陰影,或者像完成任務般,學完就討厭上鋼琴。

郎朗兩三歲時,朗爸就認定他天賦異稟,對他進行「魔鬼」訓練。

每天給他制定的練習時間表極為嚴苛,天還沒亮就必須起床練琴,一天不允許缺。

但事實上,朗爸做的可不僅是粗暴強迫,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他可下了不少功夫。

還為了郎朗學琴方便,特意搬到外地去;一位老師沒法滿足郎朗的求知慾望,便扮成清潔工潛入別的班級偷師。

郎朗也曾有幾個月不肯碰琴,但朗爸出奇的並沒有強迫他,而是靜心觀察他是否真的對鋼琴感興趣。

當然,郎朗最後還是自己選擇繼續練琴。

模仿朗朗爸爸逼孩子學習很容易,但對孩子的學習熱情保護以及精細引導,卻鮮有人能做到。

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除了狠心,更要有耐心,懂得激發和保護孩子的學習熱情。

而「逼」的目的是激發學習的動力,尹建莉老師說:

「如果沒有喚醒孩子本身的內驅動力,如果沒有讓孩子自發地努力,家長做再多也是越俎代庖,做再好也是拔苗助長。」

「逼」孩子並不是步步為營,而是懂得用巧妙的方法,知道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1、讓孩子覺得學習知識有趣。

曾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媽媽分享。

她的女兒是特別厭倦讀書做題。於是,她便出謀劃策,設計尋寶遊戲,每天出10道題目連同小禮物藏在家裡各種地方。

每次女兒都玩得不亦樂乎,迅速找題目刷題。

孩子可能不是天生愛學習,但每個孩子都天生愛玩,只要愛玩,何愁沒辦法讓他們學習呢?

2、讓孩子覺得學習知識很有成就感。

最近,有個寒門女孩考上了清華大學。

一舉成名後,無數網友被她的實力折服了!於是便紛紛向她的父母討教育兒秘訣。

答案出乎人意料,他的父母說:「我們都沒什麼文化,只不過是讓女兒教回我罷了。」

原來,父親沒辦法輔導孩子作業,便想了一個方法,讓女兒把課堂上的知識點都記牢固,回家時把知識重新整理,一點點講給父母聽。

孩子當老師後,特別有成就感,對學習充滿熱情。

為人父母,比逼孩子學習看得見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發孩子看不見的熱情和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FfFR32wBJleJMoPMpL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