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的電影《殺生》如果發生在現在的網絡時代,會是怎樣的結果?

2019-11-17     二蛋小秦愛影視

首先說沒有如果,但現實世界中一直都會有牛結實,羊結實被某一個集體殺死。這個集體可能是學校,可能是公司,也可能是社會,簡而言之就是某一個人觸犯到了某一集體的利益或者違逆了集體的規則,然後被這個集體所拋棄,被集體無情絞殺!

當個人與集體對峙時,往往就會發生「多數人暴政」,而《殺生》顯然更高明,沒有拳腳相向,更沒有動刀動槍,就將人推向死亡,這樣的集體暴力與當下的網絡暴力簡直如出一轍。

電影《殺生》發生了什麼,發生的是所有人聯合起來在謀殺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牛結實。

為什麼謀殺牛結實,因為牛結實率性而為,不守禮數,成了「另類」。他給即將死去的祖爺爺偷偷喂酒,想讓老人家在走之前再痛快一次;他刨開村民的祖墳,把隨葬的金銀還給村民,只因他更在乎活著的人;他救起了按風俗要隨夫殉葬的寡婦,只因她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他後來愛上了這個寡婦,而在這個小鎮上,偷偷惦記寡婦的人不少,但除了他,再沒有人敢滿足一個寡婦愛的需要。

他做了大家想做但不敢做的事情,這才是牛結實被集體厭惡真正原因。這挑戰著村民們的內心防線。大家都一樣的時候,規矩哪怕再殘酷也是容易守住的,可一旦出現一個壞了規矩反而快活的人,這個人就成了所有人的煎熬。於是,只有殺死他,才能釋放眼前的痛苦。

在《殺生》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導演對於「命運」的概念有意強化。黃渤害死了蘇有朋的父母,因此自己的孩子要被殺戮。村民們設計害死了黃渤,最後難逃滅頂之災。尤其是最後在鎮民們吼喪下,天崩地裂毀滅世界的設計,極具宗教和神話味道。

應該說這種命運感的設計,同時帶來了正反兩方面的效果,從正的角度,「命運」完善了故事中的人物軌跡,也造成了寓意上的協調,並且讓整個《殺生》的片子呈現出一種對稱與穩重感。增添了影片本身的藝術氣息和思想內涵,算是國產電影中較為難得的嘗試。

電影裡面還有對社會輿論的控訴,原本健康的牛結實在全村的輿論之下最終被逼死,這種輿論的恐怖性放在現在的網絡社會可能會更可怕。電影中村民的盲從和狂熱和當今網絡暴力的本質也是相同的。電影還批判了封建宗法陋習,這些封建的陋習就是人性惡的釋放的源頭。

《殺生》是一部批判意識極強的作品,雖然那個年代離我們已經很久遠了,但是想要批判的東西到如今卻依舊存在著,而且《殺生》到處都透露著神秘的氣息又有了懸疑的色彩,讓電影十分具有商業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cHDem4BMH2_cNUgnx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