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作為徐崢囧系列的第四部作品,一經宣發,頓時引來一片話題。從《人在囧途》到今年的《囧媽》,已經陪伴觀眾度過了十個年頭,這十年間,除「囧系列」徐崢還出演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雖然不乏有好作品,但一提到徐崢首先想到的還是囧字號電影,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徐崢他的「囧系列」到底講了什麼故事。
在我國從2008年開始吧,「囧」字在網絡社群間成為了流行的表情符號,也是網絡聊天、論壇、博客中使用最頻繁的字之一,它被賦予"鬱悶、悲傷、無奈、尷尬、困窘"之意。徐崢的作品內表達的也是包含著這層意義,光不說電影內容,就是名字取得好,用流行字表達更能吸引大眾的眼球。
「囧」字的突然流行,讓大家再次認識到了漢字的象形文化,以「囧」為主題的電影一定是詼諧幽默、活潑輕鬆的。心仔在之前的文章中也多次提到了《囧》系列電影,且不說是電影的質量多麼上乘,至少名字很容易讓人記住。那麼今天就為各位小夥伴聊一聊這些《囧》系列電影。
寫在本文之前,我們僅討論由徐崢參與拍攝製作的四部《囧》系列影片,分別是:2010《人在囧途》,主演:徐崢、王寶強。2013《人再囧途之泰囧》,主演:徐崢、王寶強、黃渤。2015《港囧》,主演:徐崢、包貝爾、趙薇。2020《囧媽》,主演:徐崢、黃梅瑩、袁泉。
從此他開始構建自己的「人設」,《泰囧》、《港囧》、《囧媽》;囧系列的電影中,他永遠是一個事業波折、婚姻坎坷、努力給自己營造一種高端感覺的油膩中年大叔;而電影情節也大致相同:因某件事而踏上旅途,這中間不斷地引入衝突事件,給觀眾製造笑料,而結局一定是溫馨的,就如同"囧"字本身的含義:光明!
看過這四部電影的朋友應該會發現,每一部電影都緊扣時下的熱點:《人在囧途》的故事主線為春運,而被稱為「全球罕見的人口流動」的春運,一直都是國際熱門話題。
《人再囧途之泰囧》的背景是在泰國,而泰國一直都是國人境外旅遊的首選地,所以電影中的很多場景很容易勾起觀眾對那一段段旅程的回憶,比起空洞的場景,讓人更有親切感。
《港囧》的故事發生在中國香港,大家看過太多太多的香港警匪片,自然也就很期待在香港能發生哪些囧事。
《囧媽》的上映真的是一個大話題,一方面恰逢中俄建交70周年,影片有滿滿祝賀之意,另一方面,由於疫情的肆虐,電影破天荒地選擇在網絡免費播放,必將成為影史上的一段佳話。
第一部積累的好口碑,是受夠春運之苦的我們看到了一部誠意滿滿的作品給出的真心答案。靠著這點積累,「囧系列」開始一部接一部的做,當然根本原因肯定是能賺錢啊,投資方最愛這樣能持續下金蛋的母雞了。當作一個成熟的IP來運作,進行有規律周期性的開發和營銷,自然是的。這樣做的優勢很明顯,品牌效應下,大家很多情況下都不用糾結就做出了選擇。和我們逛超市一般,看到品牌,肯定就直接拿了。
徐崢作為一個喜劇演員,本身的搞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從《春光燦爛豬九戒》到《李衛當官》等等的電視劇的成功中磨練自己,成功地把自己演成搞笑的人,使人有一種只要有徐崢就是喜劇的感覺。《瘋狂的石頭》《心花路放》《我的岳父大人》等電影的經驗積累,一步步的磨練自己,知道自己怎麼做最好。
徐崢夫人陶虹講起徐崢當導演的原因,是那時沒什麼戲可拍,沒接到什麼好戲,索性就自已當導演。咱試想,對一個極想改變事業囧境的他,會不會努力地去追求好的作品,而不光是為了一些純利益而去做。一個經驗豐富有個人魅力的人,自拍自導自編自演電影,會不會是作品就是他。
用「絕頂聰明」形容徐崢,應該不為過。早在《港囧》上映前,徐崢持股19%的21控股公司與徐崢自有公司簽訂協議,21控股以1.5億元的價格購買即將上映的《港囧》47.5%的票房凈收入,徐崢將當時上映後的風險很好的轉移並獲得1.5億純利,同時後期上映,他還可以通過21控股繼續獲得收益。這次春節的《囧媽》再次讓大家看到徐崢商業頭腦中的強。不是東西好才好賣,運營這塊應該是起到了點睛之筆的成功吧。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配角在劇中的左右不可小覷,而好的配角會讓給電影增光添彩。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部是王寶強,第二部是王寶強和黃渤,第三部是包貝爾,第四部是郭京飛和賈冰,這些配角都是當下著名喜劇明星。這些喜劇明星豐富的影視經驗會讓徐崢在拍攝時如魚得水。成功不是必然的,成功路上充滿了不可想像的意外。但是只要徐崢導演全心全意拍攝電影,「囧」系列電影就會越走越遠。
徐崢先是成了國內的一線喜劇演員,然後又跨界當導演,成了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導演之一,成功的背後,是自己腳踏實地的努力,這種努力,值得被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