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吃蟹當成一件風流雅致的飲食消遣,相傳是從晉朝開始。那時的風雅人士把吃蟹和飲酒、賞菊、賦詩聯繫起來,於金秋時節匯聚親朋好友,飲酒食蟹,成為抒發閒情逸緻的一種文化享受。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在《後山詩話》寫下「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
吃螃蟹最講究的要算是上海人,有傳說某上海人坐火車,在上海上車後開始吃螃蟹,到南京下車正好把一隻螃蟹吃完,肉吃完了,殼還是拼成一個完整的螃蟹模樣,上海人的精細與講究足可一見。
近幾年,大閘蟹居然「安居」在陝北的一個小縣城,優哉游哉地繁衍生息。這個縣便是有著「黃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美譽的黃龍縣。大閘蟹「遷戶」黃龍,無疑給以美景和旅遊出名的黃龍縣增加了一道不可多得的人間美味。
又是一年金秋,菊未黃蟹已肥。近期,黃龍縣瓦子街鎮小寺莊村大閘蟹養殖基地格外熱鬧,大閘蟹養殖戶劉岐軍正在池中忙碌地往外撈蟹,成熟的大閘蟹個大、背青、腹白,揮舞著碩大的蟹螯,像舉著兩隻大鉗子。
劉岐軍介紹說:「蟹塘是今年四月份才建成的,當時投放了3.5萬蟹苗,成活率很高,成熟的大閘蟹至少有一萬隻,現在已經賣出去五千隻,蟹塘中還有五千來只,要在上凍前全部賣掉。」
「銷售有困難嗎?」記者問。
劉岐軍說:「常言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我們這地方雖然偏僻,但是好東西不愁賣。一開始是黃龍、宜川的市民來買,因為我們的包裝盒上有電話號碼,後來就不斷地有延安、西安等大城市的人打來電話,要我給他們快遞過去,這不,前天就有一個西安的客戶一次要了8盒,一盒8隻,我按每盒400元賣的,他還說不貴,誇我的大閘蟹就是好吃。」
「那你現在大部分都銷往什麼地方?」
「西安的比較多,我的大閘蟹算是見過世面,爬上都市人家的餐桌啦!」劉岐軍自豪地笑著說。
據了解,瓦子街鎮小寺莊村因為土地比較薄,可種植的農作物比較單一,瓦子街鎮黨委、政府通過開展村集體經濟發展調研,今年實施了小寺莊村集體經濟壯大項目,發展170畝水產養殖基地,劉岐軍的蟹塘是其中的50畝,因為管理精心,今年大閘蟹成功上市,純利潤可達30萬。另外120畝為二期,預計明年將投放蟹苗。
崾嶮鄉蟹農李喜軍也同樣每天都在池塘里忙活著,他喜滋滋的撈出體大肉肥的「龍蟹」讓人拍照。2016年初,李喜軍開始養殖大閘蟹,經過三年的養殖,李喜軍成為黃龍縣大閘蟹養殖大戶,年均收入15萬元以上。今年李喜軍又擴大了養殖規模,經過細心喂養,他家的大閘蟹成活率高、品質好,迎來了豐收年,集中連片的120畝池塘也成為白城橋村的一道風景。
李喜軍說:「我今年有23個池塘,總共放苗子放了40000多隻,今年成活率很好,大概就是40%左右,商品蟹能產16000隻左右,一隻這幾年賣價50塊錢左右,那麼毛收入就是70-80萬吧。」
在養殖大閘蟹的同時,李喜軍計劃向冷水魚養殖、垂釣園、農家樂等方向發展,打造「一條龍」式營銷。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
據統計,2019年全縣大閘蟹養殖面積461畝,全縣7個鄉鎮都有養殖。其中崾嶮鄉和瓦子街鎮建立百畝養殖園區,投放蟹苗35萬隻,預計產值650萬元。黃龍縣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水質清澈無污染。採用優質山泉水實施微水流生態養殖的大閘蟹品質上乘、膏脂豐滿,深受市場青睞。
來一波美圖,看看「她」優美的樣子
臍間積冷饞忘忌,
指上沾腥洗尚香。
專家、養殖戶和大閘蟹
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