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精神代代相傳——毛主席對曾廣福的題詞激勵著董杜莊人接續奮鬥

2019-12-27     聊城新聞網

聊城日報全媒體記者苑莘

莘縣董杜莊鎮有傳承艱苦奮鬥勞模精神的兩個博物館,分別是全國勞模曾廣福紀念館和董杜莊鎮西瓜博物館。

曾廣福紀念館以翔實的資料、豐富的史實,生動地再現了全國勞模曾廣福光輝的一生。在董杜莊鎮,全國勞模曾廣福有著極高的聲望,其事跡至今為當地人所傳頌,大家都親切地稱呼他為「曾勞模」。「曾勞模一生十多次受到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可他從不驕傲自滿。」當地群眾回憶起曾廣福時說,毛主席曾為他題詞,「你是共產黨員,又是勞動模範,要起橋樑和帶頭作用」。

曾廣福也是這樣踐行的:1951年,他創辦董杜莊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起,他帶領群眾剷除沙丘、平整土地、打井開渠、植樹造林,先後將千畝鹼窪地改造成良田,將500畝沙荒地改造成果園。1964年,全大隊在耕、播、運輸、加工等方面基本實現了機械化。

勞模精神在董杜莊鎮代代相傳,該鎮的西瓜博物館就是一個例證。「咱們鎮上的群眾都較著勁過好日子,你家種西瓜大棚賺錢了,我也種。」該鎮幹部董新潮介紹,每年農戶競爭最激烈的就是「瓜王」和「瓜後」之爭,「大家都卯著勁,要讓自家的瓜得第一。」在西瓜博物館,昔日瓜王一比一的複製品,以其碩大的外形令大家嘖嘖稱奇。

董杜莊人從不甘於落後。上世紀九十年代,為了解決農民群眾致富無門的問題,該鎮引進拱棚西瓜種植技術。過去20多年裡,該鎮依靠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擴大優質西瓜種植面積,現全鎮拱棚西瓜面積已突破4萬畝,人均收入1.5萬元,逐步帶動河北、河南及周邊地區西瓜種植面積達20萬畝。董杜莊鎮成為西瓜種植的中心區,被評為國家級西瓜標準化示範區。董杜莊鎮的戶均大棚數在全縣乃至全市「拔尖」,當地農戶經過多年努力,摸索出立體間作套種的一年「三種三收」的種植模式,大大提高了複種指數,憑此一項,大棚每畝可增加收入萬餘元。

為了做大做強西瓜產業,莘縣每年定期舉辦西瓜節,吸引了冀魯豫三省的種植戶、農資銷售和農產品銷售從業人員參與。每屆西瓜節還引來中央電視台等多家媒體的採訪報道。中央電視台四套、七套節目曾連續幾年對西瓜節進行宣傳報道,2015年6月,中央電視台一套《生活早參考》欄目組來到董杜莊鎮,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專訪,拍攝紀錄片《西瓜兄弟的較量》,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毛主席接見曾勞模,並為曾勞模題詞,這些事情一直激勵著我們鎮上的群眾。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大家都富起來了,可村集體的收入卻沒有跟上來。為此,我們準備回去後先流轉一部分土地,建四五個實驗大棚。」邵莊村黨支部書記賈嚴軍計劃在實驗大棚取得成功後,號召大家加入合作社,按照一定比例給村民分紅,「合作社收益的一部分作為集體收入,用於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群眾、發展生產,賈嚴軍和全鎮廣大黨員幹部一樣,正努力將勞模精神發揚光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wVERW8BMH2_cNUgRvL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