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間 | 肺癌防治,關口前移很重要

2019-12-09     醫脈通腫瘤科

近10年來,現代腫瘤學的進展帶來了一系列全新治療手段的出現,尤其是在肺癌領域,治療手段更是大大豐富。儘管療效相較於過去有了顯著提升,患者的生存時間有了顯著延長,生存質量有了明顯改善,但總體來講,離治癒尚有一段距離,也只有一小部分患者可以實現長期「帶瘤」生存。此外,在腫瘤治療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大的經濟費用,更重要的是頻繁的入院治療使患者無法承擔家庭及社會角色。相對於晚期肺癌而言,早期肺癌的預後則要好的多,尤其是I期肺癌,其手術治癒率更是超過90%,且通過手術治療及一段時間的康復以後,患者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和工作。那麼,怎樣才能對肺癌有效預防,早期發現呢?

作者:醫者仁心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以下幾點很重要

第一,戒煙,戒煙,一定要戒煙。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吸煙可以導致很多惡性腫瘤,尤其與肺癌的關係最為密切,可以說吸煙是導致肺癌的「罪魁禍首」,更可怕的是,肺癌中,惡性程度最高的小細胞肺癌與吸煙關係最為密切。儘管肺癌的治療取得巨大進步,但小細胞肺癌一直都是最難啃的骨頭,也是目前肺癌治療領域最為棘手的一類,而這一類型的肺癌偏偏與吸煙關係密切。除了直接吸煙外,吸二手煙同樣可以導致罹患肺癌的風險提高。所以,為了自己,也為了家人和朋友的身體健康,儘早戒煙很重要(當然,除了肺癌以外,吸煙還與很多呼吸系統慢性疾病,如肺氣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關)。看到這裡,可能有的讀者會反駁:張三抽煙喝酒,資深「煙酒生」,啥事沒有;李四不抽煙也不喝酒,結果還不是一樣得了肺癌?在這裡需要明確一點,吸煙導致的後果是使罹患肺癌的風險增加,而不是一定導致肺癌發生。舉個例子來說,調查10萬例吸煙者,可能有100人患肺癌,而如果調查10萬例不吸煙者,可能只有20人患肺癌,這個比例會大大降低。此外,是否患病還和下面一個因素——遺傳,有關係。

吸煙——肺癌的「罪魁禍首」

第二,遺傳因素。簡單來說就是爹媽和爺爺奶奶等近親屬有沒有惡性腫瘤病史。肺癌雖然不是遺傳病,但它是具有遺傳傾向的疾病,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有直系親屬罹患肺癌,那麼後代患肺癌的風險會增加。不過遺憾的是,目前沒有通過基因檢測以準確預測疾病發生的方法。

第三,環境污染。這裡既包括大的社會環境,也包括自己居住的小環境。比如PM2.5、汽車尾氣,可以增加肺癌的風險;室內烹飪的油煙同樣可以增加肺癌的發生風險。

大氣污染可導致肺癌

第四,其他因素。長期接觸鈾、鐳等放射性物質和石棉、氡、砷及其化合物等高致癌物質者更易罹患肺癌,另外,經常接觸柴油廢氣者的肺癌發病率也會升高;而年齡也與發病有關,超過45歲,肺癌發病呈現顯著的「抬頭」趨勢。

這些危險因素,有些是可以改變的,比如吸煙及室內環境污染,而有些因素暫時無法避免,如遺傳因素,還有一些因素目前醫學上尚未發現。因此,儘量避免這些危險因素,是預防肺肺癌簡單、有效的方法。除此以外,還沒有其他的醫學干預措施呢?當然有,那就是低劑量螺旋CT檢查,即通過CT檢查以儘早發現肺部可疑病灶並儘早干預。可能讀者看到這裡又會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的健康人都需要進行CT檢查呢?當然不是,一來肺癌的發病率雖然提高,但仍然僅占很小的一部分,發現肺部病灶後如何進行後續的臨床決策是需要一個專業團隊拿主意的;另外,如果全民普查,也是對我國有限醫療資源的浪費。因此,不管是已開發國家還是在中國,僅僅提倡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

低劑量螺旋CT檢查

按照《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18版)》的建議,年齡在55-74歲,吸煙30包年(如已戒煙,戒煙時間不超過15年)的個體推薦參加低劑量CT肺癌篩查。如果具有以下某些肺癌高危因素也可作為篩查的條件,包括:氡暴露、職業致癌物質暴露(如石棉、輻射、二氧化矽等)、個人腫瘤史、直系親屬肺癌家族史、肺部疾病史(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纖維化)、有長期二手煙接觸史、長期油煙吸入史等,CT檢查的頻率為每年一次。如果皆大歡喜,那可以繼續隨訪,如果發現有病變,一定要及時就醫,請醫生擬定下一步的合理治療策略。

註:本文僅用於科普宣傳,不能作為患者更改治療方案、進行醫療決策或進行醫療諮詢的依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mAB6m4BMH2_cNUgbh8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