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女孩鋼釘穿膛不敢告訴父母: 那些受傷不敢說的孩子, 最心酸

2020-05-20   小學生學習

原標題:6歲女孩鋼釘穿膛不敢告訴父母: 那些受傷不敢說的孩子, 最心酸

被鋼釘擊穿胸膛是什麼感受?

真是想想都覺得痛。

近日,常州一名6歲女孩隨爸爸到工地玩耍,在收拾工具回家時,女孩不慎觸發氣釘槍。

一枚鋼釘直接穿「穿膛」射進去了。

由於沒有立即流血,女孩怕責備,便一直隱忍不敢說。

直到晚上胸口疼痛難耐,女孩才向父母坦言。

送往醫院檢查後,發現7厘米的鋼釘距離心臟僅26毫米,女孩與死神擦肩而過。

孩子現在已基本康復,有驚無險。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一件事:有一次,爸爸用一個小盆放在火上給我們姐妹幾個煮糖水喝,煮好後吩咐我去端到旁邊涼著。

剛被火炙烤過的鋼盆著實太燙了,儘管我拿出了自己全部的小心翼翼,鋼盆還是在我手上側翻過來,滾燙的水一股腦澆在我的右手上。

我忍不住大聲叫起來,聞聲而來的爸爸看到這個情景,怒罵道: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成,你以後能做什麼呢? 之後留下疼得呲牙咧嘴的我,默默用涼水衝著手來止痛。

從那件事之後,不管是身體上的不舒服還是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我從來不曾在爸爸跟前表露過。

大學後離家、工作後更是見面很少,我打電話往往也是報喜不報憂,有難過痛苦寧願自己默默煎熬。

知道後來開始學習一些心理學的知識,我才理解了爸爸當時的擔心,只是他習慣了用責罵來表達關心,表達愛。

兒童心理學家德雷克斯曾說:

「孩子的覺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差。」

所以他會把父母責備式關心理解為: 受傷=無能=犯錯=責備。

所以當他受傷時,便會對父母關上求助的大門。

寧願獨自承受一切,也不願在父母的審視下被二次傷害。

就像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里,焦俊艷和爸爸這樣說:「痛苦只要說給你聽,我會得到雙倍痛苦。」

簡單一點說,如果和父母訴說你在現階段的痛苦,而在他們對你的生活不太了解的情況下,以自己的人生經驗來揣度、猜測,依此得出結論, 不是讓你再多解釋一百個問題,就是開始指責你為什麼會讓自己處於這種境地之中。

這種情況,對解決你自己的問題,沒有任何裨益。

焦俊艷說的「雙倍痛苦」 ,第一份痛苦是你的痛苦本身,而第二份,是父母的不解甚至責難,衍生出來的痛苦。

知乎上有個提問: 「小時候你羨慕過別人什麼?」

一個高贊的回答:

羨慕別的孩子受欺負有爸媽保護,而不是自己每天帶傷回家還得挨罵。

南京一位9歲小男孩,因不小心打碎學校玻璃,怕被父母責罵,經過三天漫長的思想鬥爭,他留下一封遺書後,便從學校高樓跳了下去。

字還寫不出來,用拼音打出來的「我知道要懲罰,所以我跳樓了」,讓人痛心至極。

孩子當時是有多掙扎多痛苦,才會做出這樣極端的舉動啊。

有網友說:「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啊,自己孩子受傷後第一反應不是安慰和關心,是邊罵邊打邊心疼。他們不是為了責罵孩子,只是刀子嘴豆腐心。」

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這個人就是說話直,刀子嘴豆腐心,你不要往心裡去啊!」

我特別想對這樣的人說 :你不是說話直,你就是壞,如果真的是「豆腐心」,那怎麼會不考慮對方的感受。

面對刀子嘴的父母,性格比較外向、強硬的孩子會不斷抗爭,最終變成父母眼中叛逆的壞孩子。

而性格軟一些、情感細膩的孩子,則會變得越來越退縮自卑,最終變成一個自我價值觀特別低的人。

生命是循環反覆的,每個「刀子嘴」的父母, 絕大多數也曾成長在一個「刀子嘴」的原生家庭,「刀子嘴」一定會薪火相傳的。

比如在指責中長大的我,儘管學習了很多育兒知識,大道理都懂,但從知道到做到依然隔著很長一段距離。

早上,因為前一天晚上睡得晚,為了讓孩子多休息會,我一直等到最後時刻才叫醒他。

希望他按計劃快速穿好衣服,趕到學校,有充足的時間不急不躁地吃個早餐。

但是,起床氣加上磨蹭,眼看著時間匆匆而過,心裡越來越著急,忍不住的催促和埋怨起來:

快點快點,整天磨磨蹭蹭,每次都這樣,想把我急死嗎?

一邊催促,一邊用手把孩子往外推。

那一刻,突然有點恍惚,明明是擔心孩子去得晚了吃不到早餐挨餓,擔心他遲到了不開心,擔心他太著急不能安穩地享受美食,為什麼說出來的卻是責備呢?

心理學分析: 當一個人因為另一個人產生類似悲傷,愧疚等種種負面情緒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憤怒。

而憤怒,往往最傷人。

孩子在受傷後沒有得到關愛,反而是雙倍的痛苦。

孩子就會越來越懼怕「犯錯」,內心深處會越來越沮喪,沉默。

就像早上,孩子一邊走一邊小心翼翼地問:媽媽,我不會遲到吧,我能吃上早飯吧。他眼神里的膽怯讓我瞬間柔和下來。

沒有人想把自己搞砸。對孩子來說,不管是不小心誤傷了自己,還是無意中做了錯事,都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那一刻,他們心裡一定也充滿了懊悔、擔心、恐懼。

父母此時表現出的不耐煩和責備,無異於火上澆油,讓小小的他更加煎熬。

當覺察到這些的時候,我便緩和下來,告訴他:我們都擔心會遲到,沒關係的,那麼一起想想現在怎麼做,可以不遲到吶。

看著他眼神里的膽怯慢慢消散,開始加快動作,我深切感受到了, 接納比責備更有力量。

人的一生最難避免的就是犯錯,犯錯之後,有的人告訴自己「我太笨了、我不值得」,他自責愧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而有的人則會告訴自己「你做錯了,現在想想怎麼樣可以彌補,下次怎麼做可以不再犯同樣的錯呢?」

你會發現,這些來自內心的聲音,基本都是小時候做錯事的時候,父母給我們說過的話。

是培養一個害怕犯錯、總是陷入自責和崩潰狀態里的成人,還是培養一個知錯能改、不怕挫折的成人?

決定權在父母手裡,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 為人父母真不簡單,不斷學習和調整,是一生的功課。

一位朋友是自己從小生長在嚴厲的父母管教下,不太懂得表達關愛一直被人說高冷。而優秀如她嫁給現在的老公,變得越來越柔和舒展放鬆,整個人綻放出光彩來,正是因為老公的包容和接納。

有一次,她在清理放在衣柜上一個老公很珍愛的花瓶,一個沒站穩把花瓶碰倒了,聞聲而來的老公第一時間跑向她,一疊聲問:你沒受傷吧。

確定她沒事之後,才動手去清理花瓶的殘片。

朋友說,從小做錯事都被責罵的她,那一刻真的感覺到被愛融化了。時至今日,他仍記得老公說的話: 東西都是人掙得,東西是小事,人是大事。

尹建莉老師說 :「人在犯錯的時候,最需要人關懷。」大人如此,孩子更是。

曾聽一位心理學老師演示過孩子犯錯受傷之後,媽媽如何回應的三部曲:

比如一個孩子玩鉛筆扎住了自己,嗷嗷喊疼。

爸媽要做的首先是 共情:你扎住手了,很疼對吧。

然後是 安慰:媽媽給你吹吹吧。這個步驟可以循環,到孩子說「不疼了」為止。

最後是 吸取教訓:鉛筆是怎麼扎到手的,我們想想,下次怎麼做不會扎到呢?

讓孩子既得到情感的撫慰,也引導理智的思考。

我們這樣做,就是為了孩子在成人之後會想起與父母最親密的這段時光,想到最多的是,爸媽的接納和理解,而不是揚起的巴掌、咒罵的語言。

聲明 本文是學習哥團隊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