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2020-08-27     也可自話

原標題:「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里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這句話到底該怎麼解釋,「懷土」的「土」,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先看原文。

德與土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君子懷德···

懷,懷著、想著。什麼又叫「德」呢?

道之得於心謂之德,道從內心感發,就叫做德,道在內心,德在行為。比如,你看到一個老奶奶過馬路,心裡覺得應該去扶她,你戰勝了被碰瓷的恐懼之後,果然這樣做了,內心的道,指導了你行動上的德。不光是內心有道,這個道還能支配你行動上的德,身體力行地把內心的道付諸於行動,這才叫君子懷德。

···小人懷土···

土,西漢孔安國著《論語訓解》註:「懷土,重遷」,重(zhòng)遷,意思是不輕易遷居。宋朱熹《論語講義》又解釋道:「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意思是沉溺於已有的安逸的狀態

結合起來理解,為什么小人不輕易遷居?因為他們沉溺於已有的安逸的狀態。

楊老把土解釋成故土,自然是有道理的,一個人既然「重遷」,從不輕易遷居,那他生活所在的地方當然就是故土了,但是引申一下,這裡的土可以理解成「安於現狀的生活」。

所以這句怎麼理解——

小人總是只顧著眼前的安逸生活,君子卻不考慮生活是否安逸,他們首先考慮的是自己有沒有道德。

再引申一下,小人懷土,因為他們只在自己的舒適區域內活動,一旦離開就會很痛苦,君子因為心中有道德,所以他們不在乎眼前的舒適,他們可以隨遇而安。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刑」,可以理解成刑罰,也可以理解成禮法,「惠」就是恩惠,小恩小惠。

面對任何事,君子考慮是否公道、是否遵守禮法,用現在話來說,就是講原則。而小人恰好相反,他們只會想這件事對於我是否有利,如果無利可圖,那遵循原則,如果有點小恩小惠可圖,那就是「原則上來講是不可以的」,我們知道,社會潛規則告訴我們,原則上不可以,就是實際上可以。

比如你去食堂打飯,君子守規則,大家給一樣的錢,打一樣多的飯,而小人就盼望著掌勺大媽多給自己打一點,千萬不要手抖,哪怕根本吃不完,也要占點便宜。站在食堂大媽的角度,遇到自己熟人的孩子,就施一些小恩小惠,多給一塊肉什麼的,這就違背了君子的道德準則,屬於小人行為了。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地方,在《論語》中出現的「君子」與「小人」,往往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道德極其高尚的楷模,也不是到的極其敗壞的惡徒,而是以普通人為道德準繩,在這條準繩之上,就接近於君子,在之下,就接近於小人,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這句話來說,所謂君子,就是指比普通人更有道德,更有遠見的人,小人則是指鼠目寸光,胸無大志的人。

朱熹說「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就是說君子和小人的追求、志趣不一樣,差別具體在哪裡呢?「公私之間而已」,君子為公、小人為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cn_L3QBURTf-Dn5Ool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