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嗎」
文 / 劉白
那天,男朋友說好要接我下班。
但我等了半個小時,只等來他的「老闆要我陪他打遊戲,你可以自己回去嗎?」。
我有點委屈,忍不住問他,遊戲一定要打嗎,那為什麼不提前說呢。
而他只用一句話,就堵住了我所有的不理解。
一。
他很了解我,知道他只要這樣說,我就會妥協。
因為「聽話」這兩個字一出來,我還不讓步的話,就會顯得我不懂事了。
而我最怕的,就是因為自己的不懂事,而趕走了身邊重要的人。
就像小時候,我很怕自己做得不夠好,而不能讓爸媽感到滿意。
讀小學時,他們經常跟我說,考好就帶我出去玩。
有一次沒考好,我私下找媽媽商量:「那可以等到我生日的時候再去玩嗎?」
她邊晾衣服邊說:「沒考好就沒得玩咯。」
雖然這件事看起來很平常,但我確實是在那個時候意識到,原來自己的生日不太重要,達到了別人的期待,才重要的。
而我也在越來越多的期待中,越來越擅長「聽話」這件事。
還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破了膝蓋,跟爸媽哭訴,他們又氣又心疼地說:
「讓你不聽話,整天出去亂跑。」
我當然可以理解,父母只是想我別再受傷才會說出那種氣話。可回看過去的種種,我發現,他們其實在無意間給我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
我必須要順從,才會得到別人對我的好。
二。
長大後, 我把這種觀念貫徹到了我所有的親密關係中。
它讓我變成了性格很好的女同學,於是在班級里總是享受被保護的特權;也讓我變成了比較細膩的員工,時刻能夠揣摩上級的心思,然後做出他想要的效果。
同時,我也是別人眼中最省心的女朋友,幾乎不會亂發脾氣。
所以就像開頭提到的那晚,即使我有情緒,但也乖乖地打車回家了。
因為我總覺得,他要陪老闆打遊戲,一定有他的理由,而我該為男朋友的工作讓步,該體諒他在外面的不容易。
只是我心裡一直有個微弱的聲音告訴我:
「應該」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到」其實是另一回事。
而按道理來說,人只能夠,也只需要,消化自己產生的情緒。
可我當時的難過,明明就不是我的問題導致的,而是男朋友的「失約」造成的。
我卻希望自己能夠全部消化掉,把所有的委屈的小心思,偷偷藏在微博小號里。
直到那天晚上,我的一個好朋友,無意間翻到了我的小號,才狠心地戳破我說:
「你總以為自己得到的溫柔,都是因為自己的溫順。卻未曾想過,別人對你好,僅僅是因為你值得。」
三。
在那之後,我確實想做出一些改變。
也試著在男朋友面前,展現自己有點小任性和不太懂事的一面,可我發現很難。
就像有一次,我突然想吃樓下的牛雜,問男朋友可不可以去買。
他想了想說,要不叫外賣吧,反正味道也差不多的時候,我就馬上放棄了。
這當然不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但它卻讓我發現,
原來「不聽話」,也是一種要培養的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第一步,是相信自己有被偏愛的資格。
所以我一直很喜歡某部日劇里的一個情節:老奶奶給她的孫女買甜筒,遞給孫女的時候,老奶奶說:「這是獎勵你跑步第一名的。」
奶奶想了想,又補充了句:「不過即使沒有跑第一,也是奶奶眼裡最棒的。」
我很動容,因為後一句話,才是比甜筒本身,更能填補我們內心安全感的東西。
而更重要的是,她向孩子傳達一個訊息:你本身就是被偏愛的,所以你不是非要達到我們給你提的要求。
你要做的只是「遵守這個社會的遊戲規則」,而不是「遵守身邊某個人按照自己喜好定製的規則」。
而很多人,也是在也在越來越多的「精神控制」和「戀愛暴力」發生之後,才後知後覺地明白:
「不聽話」本身,就是我們底氣的一部分,也是我們保護自己的一種能力。
最後。
不知道你看到這裡,會不會有點失望。
因為直到最後,我也沒有做出多大的改變,我仍然是那一個沒什麼底氣的女生。
就像昨晚入睡前,我們再一次因為不同意見而爭吵,同時,爭吵的結果還是跟往常一樣,是我先做出了退讓。
不過和平常不一樣的是,男朋友察覺到了我的不對勁。
「其實你可以對我發脾氣的,」他湊過來對我說:「因為比起直接生氣,我更不想看你悶悶不樂。」
所以最後這句話,即使很俗套,我還是想告訴你:
真正在乎你的人,並不會因為你的不聽話而離開,他們只會因為「你不再是你」而離開。
晚安。
作者/劉白
插圖/ 五毛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XtYxW8B3uTiws8KfvG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