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最近的兩部熱片,《阿凡達》和扎克·施奈德版《正義聯盟》 (以下簡稱「扎版正聯」),竟讓我生出類似這兩天 「120年來兩個辛丑年,這世界終於變了天」式的感慨:
前腳在IMAX3D的大銀幕上,重溫11年前的影史經典;
後腳就在50寸彩電的小螢屏上,觀看最新剪輯的超英大片。
這感覺,既有錯位的奇妙,又帶著時代更替的唏噓。
09年末、10年初全球公映的《阿凡達》,00時代的最後一部代表大片。
彼時漫威剛剛起步,宇宙未成,氣勢未起。超級英雄圈子裡,讓全球觀眾拜服追捧的,大概只有諾蘭的蝙蝠俠。
《阿凡達》的碾壓式成功,讓多少人感嘆,好萊塢大片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強勁技術支撐下的電影新紀元。
新紀元真的來了,技術進步也的確是驅動力,但可能沒人會想到,接手10時代的那個新王,會是超級英雄。
又一個十年過去,10時代終結,20時代開啟。而在 魔幻的2020之後,開啟新十年的第一部大片,陰差陽錯地成了上線流媒體的「扎版正聯」。
還是超級英雄。
但可以確信, 是時候開啟,下一個電影新紀元了。
1.
扎導,圓滿了
粉絲可能不愛聽,豆瓣9分的「扎版正聯」——誇張點說——算是一個標準的、巧克力味道的粑粑。
相比4年前的院線版,「扎版正聯」聞起來,的確很美味:
核心改動上,一是刪掉了大量插科打諢,諸如海王坐在真言套索、閃電俠超人比誰跑得快這些爛梗,風格統一了,觀感也就舒服多了;二是加長了動作戲和重要人物的背景鋪墊,故事更完整,邏輯更清楚,視覺效果也更帶感了。
而站在DC宇宙的更高視角,「扎版正聯」最大的意義,還是完整補齊了所謂 「扎導三部曲」:
從《鋼鐵之軀》到《蝙蝠俠大戰超人》再到「扎版正聯」,以超人為主線人物,先不說票房和口碑如何,反正對扎導和粉絲來說,算是不小的慰藉。
或者說,圓滿了。
可惜的是,圓滿終究是針對少部分粉絲的。從更廣闊範圍看,很難說圓滿就能和優秀劃等號。
都知道扎克·施奈德是風格化強烈的視覺大拿,但他的軟肋也很明顯, 發揮如何,太依賴故事本身的高低優劣了。
巔峰之作《守望者》,就是故事和導演技法的完美結合。好到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難以抉擇它和《黑暗騎士》,誰才是我心中的超英最佳。
所以問題就在這:
如果說《守望者》是真·深沉宏大,那麼「扎版正聯」,乃至「扎導三部曲」,就只能是故作深沉,和假裝宏大了。
而這一切都源於, DC和華納,對漫威宇宙成功迫切的、不計代價的模仿。
娛樂性、幽默感都不及漫威還好理解,但如果連故事深度和內涵都沒比過,那這樣的跟進就只能被視為嫉妒眼紅的衝動行為了。
當然,現在再去「鞭屍」,再去強調漫威和DC有多不同,DC宇宙有多不適合走這類英雄集結的膚淺路線,也沒什麼意思了。包括未來,這部「扎版正聯」中埋下的海量續集線索,華納還有沒有動力繼續拍下去,都是個未知數。
只是感慨:
從漫威宇宙開始不可避免地從巔峰滑落,到DC宇宙爛攤子一副只剩少數死忠搖旗吶喊,超英大片,是不是真的該退居二線了。
2.
卡神,我跪了
說起來,過去十年,我一直是不太認《阿凡達》這個影史票房第一的。
但這次重映——也是我第一次看IMAX3D版本——讓我對它徹底改觀。
從一個看起來很好吃的巧克力味兒粑粑,變成一塊帶著粑粑味兒偏見的真香巧克力。
之前不認,原因也簡單:
電影從故事到主題到細節,都雜糅了太多其他經典的影子,實在太簡單、也太老套了。
記得當時公映時就有人調侃,《阿凡達》的內核,無非就是抗拆+環保。
11年後,IMAX的體驗,讓我有了一個新感受,或者說是對一個舊經驗有了新的認知:
就是導演敘事能力的高低,對一部娛樂大片有多重要。
《阿凡達》的技術當然強勁,11年後毫不過時,但卡梅隆把一個簡單故事講得牽動人心,才是它成功的關鍵。
具體來說,其實就是 立人物。
先讓觀眾和人物培養感情,當我們一點點陷進去,關心起他們的命運,事關生死的大戰開始了。於是,所有的犧牲、堅守、信念,哪怕是老套的以弱勝強,都變得動人起來。而在大銀幕和3D技術的加持下,代入感和沉浸感,更是翻倍的提升。
現在回看,卡神鏡頭裡的那些女性人物,也都太有魅力了。《終結者》的薩拉·康納,《異形2》的雷普利,《鐵達尼號》的蘿絲,哪個不是獨立果敢、聰慧過人。
《阿凡達》里,羅德里格茲飾演的女飛行員,戲份不多,但你就是會對她念念不忘。
人人都知卡梅隆「技術狂人」的大名,但只有看到他超強的講故事能力,看到他借這個科幻故事對當下人類現代性的反思,才會明白,某個單一的亮點,是不足以帶來如此巨大成功的。
從這個角度,漫威宇宙的成功/DC宇宙的失敗,大概也可以簡單歸結為,超英人物塑造的成功/失敗。
在漫威十年布局的苦心經營對比下,DC無腦、激進的跟風,實在是足以寫進影史的反面案例。
3.
大片,真相了
現在想想,當初《阿凡達》的爆炸,讓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怎樣的電影新紀元呢?
首先當然是技術上的。
不單是動作捕捉技術的成熟使用, 面部捕捉技術,或許才是《阿凡達》在3D之外,最核心的那個技術貢獻。
漫威宇宙,又何嘗不是技術進步的產物。要知道,即便在21世紀初,將超英漫畫的世界完整還原,在好萊塢都還是沒法想像的。
後來10時代的《猩球崛起》三部曲,領袖凱撒劃時代橫空出世,那也是迄今面捕和動捕技術的巔峰。
這個系列雖然最後爛尾了,但這不是技術的錯。
以及,我也想起來, 《阿凡達》之後,我們曾對3D電影,抱有多麼高的期待。
直到海量偽3D直接臭了大街,才發現原來只是當年慢工出細活的卡梅隆,拉高了起跑線而已。
技術進步,隨之而來的,就是肉眼可見的內容降級。
回到11年前,《阿凡達》的大賣,包括漫威宇宙徐徐開啟的跡象,都證明了,技術爆炸的時代,觀眾已經懶得再去花心思費腦筋,琢磨那些現代、後現代的藝術表達。
10時代以來,大部分觀眾要的,其實就是八個字:
簡單直接、笑中帶淚。
說來有趣,今年春節《你好,李煥英》大爆,我也看到有人感慨:
從什麼時候開始,「笑中帶淚」成了我們給一部電影的終極好評了?
我知道,單純從電影藝術表達的角度,過去10年,包括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註定是一個絕對的低谷。
甚至可能有人會心痛地表示:
這是藝術的墮落,是技術的反噬,是庸眾的勝利。
某種程度上,我當然同意這種心痛。但再想想,這怪誰呢?
怪技術?怪觀眾?又或者,怪漫威?怪扎導怪卡神?
要怪,就只能怪我們對一部電影的評價標準,沒能跟上時代的變化吧…
以及,如果我們又想享受技術的視覺盛宴,又不想放棄藝術表達的深刻,這是不是,對這個不完美的時代,有點要求過於苛刻了呢?
至少,你我身處的當下,是註定做不到了啊。
結語
寫到這,想起本月最重磅的新片,就是這周五的《哥斯拉大戰金剛》。
又一部 強技術+宇宙系的大片。
嗯,看起來,20時代,我們依然要和這樣的大片,繼續相處下去了。
唉,如果做人也能像電影這樣,只需要做到「簡單直接」和「笑中帶淚」,那該多好啊。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置頂哦~
如何星標我們:
【壹條電影】互動群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
你們的【在看】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PLwWHgB9wjdwRpvmb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