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侏羅紀世界3》,我有點想念阿湯和戰狼

2022-06-12     壹條電影

原標題:看完《侏羅紀世界3》,我有點想念阿湯和戰狼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從2月27號,一直到前天,整整103天過去了。

內地院線的單日票房,終於再次破億了。

你可以說是因為疫情在緩解,影院逐漸重開。但本質上我們都明白,時隔百天再破億,原因無他,不過是:

淡出鳥的影院,終於上了一部,大多數觀眾都願意買票去看的新片。

從這個角度,我對這部《侏羅紀世界3》的態度,還是基本正向的——想想吧,上一次在內地影院看製作精良、且非主旋律的視效大片,還是《007:無暇赴死》,而那已經是七個多月前的事情了。

所以,你若懶得看下面的影評,只想要一個答案:

降低預期,儘量選2D,有時間的,都去看看吧。

說起來,我算是這個IP的鐵粉。當年《侏羅紀公園》之於年幼的我,就是愛上電影啟蒙般的存在。直到現在,它都是最標準、也最不過時的爆米花大片代表。

如果要按喜好,給這綿延30年、終於完結了的「侏羅紀六部曲」排個順序:

《侏羅紀公園》>《侏羅紀公園2》≥《侏羅紀世界》>《侏羅紀世界3》>《侏羅紀世界2》≥《侏羅紀公園3》。

有趣的是,一前一後兩個三部曲,質量有參差,但內在的敘事邏輯基本是一模一樣的:

首部曲,本質上都是 災難片。一個意外崩盤、陷入危機的超級樂園,重點在主角如何逃出生天;

續集,不管拿什麼類型包裝,都進入正邪分明的人性對抗。好人試圖拯救恐龍,壞人則意欲從中獲取暴利,最終當然還是邪不壓正。

這裡面,唯一沒按這個套路來的是《侏羅紀公園3》,但可惜的是,它選了一個更蹩腳的套路——一場再單純不過的營救行動。既無新意,也無表達,更無格局。哪怕翼龍足夠驚艷,在我這也只能是系列最差。

《侏羅紀公園3》

至於這部最新的《侏羅紀世界3》,我的第一感受則是:

大家盡力了。

作為系列完結篇,老三部曲的三位主演回歸,應該是個提前規劃好的硬設定,且這回歸要足夠紮實,不能注水。

這情況就有點像我們無緣在大銀幕看到的《蜘蛛俠:英雄無歸》,即 一切敘事都要為最重要的「情懷殺」讓步,於是劇本難免顯得顧此失彼,主次不清,同時全員淪為工具人 (「豬邏輯世界」的吐槽非常準確了)

編劇能做的,也僅僅是在這個既定框架中,生拉硬拽進一些刺激眼球的橋段,再強行給故事製造一些波折,讓整個「情懷殺」不至於太過單薄赤裸。

得承認,其中一些情懷,確實戳到我了。

主線上的設定就不多說了 (比如反派在《侏羅紀公園》就有出場),聊一些小的細節處理。稍表面的,比如鏡頭上對老版的致敬。

更用心的,比如艾麗出發前,和小三角龍充滿愛意的互動。熟悉《侏羅紀公園》的應該會想起來,她當時對那隻生病三角龍的憐愛與照顧。

這種走心的情懷呼應,還是很見誠意的。

情懷之外,一些主創能有所發揮的動作戲,也確實爽到我了。

中段的重頭戲,馬爾他追車和跑酷,因為有恐龍的加入,視覺上還是不乏新鮮感和衝擊力。

其他更細節的,諸如這樣水上水下的靜態對峙,也算抓人。

但很多人看完電影,應該還是有一個感受:

拋開爽點和槽點,《侏羅紀世界3》這樣的電影,看過就看過了,不會覺得吃虧上當,但也基本是 閱後即忘

這也讓我想起,去年那部《哥斯拉大戰金剛》 (你還記得它講了啥嗎)

從怪獸到恐龍,這類巨獸電影,真的該見好就收了。

1.

虎頭蛇尾,病根在哪兒?

一個最能佐證見好就收的理由是:

兩個三部曲的口碑曲線,都是首部大爆,續集直線垮。

哪怕有史匹柏的濾鏡,哪怕大家依然願意為續集買票捧場,都不能否認,《侏羅紀公園》與《侏羅紀世界》的後四部續集,都與前作差距明顯,甚至巨大。

在我看來,歸根結底,虎頭蛇尾的病根有兩個,且都是巨獸電影這個類型的先天劣勢。

第一,巨獸電影,往往缺乏足夠的 人物魅力

我們喜歡看大片,因為有視效,有想像力,但這一切的基礎,還是人物魅力。

想想吧,過去的《星戰》《奪寶奇兵》《虎膽龍威》,世紀初的《哈利·波特》《加勒比海盜》,後來的漫威宇宙,這些長存記憶的系列電影,最終被我們記住的,不就是那些性格鮮明、魅力爆棚的人物嗎?

都是史匹柏導演,

印第安納·瓊斯博士就要出彩得多

那麼,從《侏羅紀公園》到《侏羅紀世界》,你有記住哪個主角嗎?

當你說出「星爵」的時候,這個系列就已經失敗了——有多少人記住了,這個名叫歐文·格什麼迪的主角呢?

這就涉及到,巨獸電影的致命問題了。

恐龍也好,怪獸也罷,電影的賣點總要放在巨獸上,不管是首部的樂園災難,還是續集的拯救行動, 當恐龍始終占據那個敘事關鍵,電影註定拿不出太多篇幅來塑造和打磨人物,最終決定了,人物只能跟著恐龍轉,也就建立不起豐滿充實的個人魅力。

《侏羅紀世界》三部曲已經盡力了,比如設計了歐文與迅猛龍之間的情感羈絆,但說實話,這對於人物魅力的加成,依然有限。

一方面,三部曲看完,歐文與克萊爾這對男女主,面目始終是模糊不清的,編劇有意沒有讓他們陷入諸如「聖母心」這樣的道德爭議,但同時也沒能賦予人物足夠的性格亮點;

另一方面,為了強行給人物刷點存在感,男女主又常常掉入 誇張失真的套路窠臼。

這裡的例子,簡直不勝枚舉。

比如多到視覺疲勞的「最後一秒逃生」,用一次是驚險,兩次是刺激,三次真的就要打哈欠了;比如強悍到穿著高跟鞋與霸王龍賽跑、在屋頂與迅猛龍極限跑酷的女主。

本來就面目模糊,還狂加超人buff,別說與人物共情了,能記住他們都困難。

至於第二點,就有點老生常談了。

我在去年寫《哥斯拉大戰金剛》那篇里也提過 (點此回看) ,巨獸電影的另一個致命軟肋,即背後 又當又立的人性驅動。

侏羅紀六部曲,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是對人類試圖控制自然那份狂妄與貪婪的批判,這沒毛病,人類在自然面前有多渺小,本就是可以被一直講述的經典母題。

但反過來,和「怪獸宇宙」一樣的問題,恐龍終究是沒有主觀能動性的野獸,於是電影總會回到那個避不開的敘事終點:

馴獸。

一邊是批判人性之惡,一邊又總要人類以俯視之姿「馴服」巨獸,這裡邊的擰巴,對娛樂和表達的雙重傷害,就是侏羅紀系列在續作水準上難以維持的重要原因。

2.

為什麼《侏羅紀公園》無法超越?

上面基本把這個系列的病根說清楚了,可能還是有人會問一句:

那怎麼《侏羅紀公園》就成了傳世經典呢?

這裡面當然有時代的加成,視效層面的開創性突破一定會賦予電影超出本體之外的光環,但在第N次重刷之後,我也更加肯定,經典之所以是經典,不僅僅是「時勢造英雄」那麼簡單粗暴。

原因其實特別簡單,兩點展開說。

第一, 還是人物。

沒錯,這個系列六部曲都談不上什麼人物魅力,但史匹柏這個娛樂大師,強就強在,下限保底的能力太穩了。

舉個例子,《侏羅紀公園》在僅有的空間內,還是找到了塑造人物的辦法。

比如, 人物是有明顯成長的。

男主阿倫,一出場就「恐嚇」小孩,交談中也表露出不想生孩子的態度。而隨著故事展開,偏偏就安排他和兩個孩子一道逃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看到阿倫的變化,儘管這變化對主線毫無影響,但對於塑造人物,以及由此讓觀眾對人物產生親切感,都是非常有效的。

對比再看後三部曲,星爵這個男主有任何的成長變化嗎?

想了又想,還真沒有。

再比如, 人物呈現出了極強的真實感與代入感。

兩個首部曲,其實都是災難片的模板。說白了就是,人類是完全弱勢的一方,是不斷逃命的一方。

從這個角度,也就要求人類角色真的把這種弱勢和逃命表現出來。

簡單的霸王龍追車,先是男二嚇得碰了換擋杆導致車子起不了速,再是女主嚇得瘋狂大叫,這幾個細節,就把銀幕外觀眾的沉浸感拉滿了。

還是簡單的你追我逃,女主嚇到腿軟的逃跑,身後拖著長長的電筒,包括關上門後完全失控的表情管理。

什麼是人物的真實感與代入感,這個就是了。

反過來,再看後三部曲,男主是馴龍高手,女主先是冷血高管,後來成為護龍使者,完美人設,毫無瑕疵,更談何真實與代入。

當然,我也理解,這十年的觀眾,見多識廣,口味早就被養刁了,逼得創作者朝更大、更強、更無敵的方向試探——無論人物還是恐龍——《侏羅紀世界》里不也說了,為了不斷刺激觀眾,他們唯有造出「more teeth」的新恐龍。

但只能說,更大、更強、更無敵的後果,現在也看到了:

人物的失真與崩塌,帶來的是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無限「卡通」化的動作戲,與逐漸麻木無感的觀眾。

這也引出了第二點, 即娛樂與表達的平衡

應該說,侏羅紀六部曲,唯一能看完還有所回味的,就是《侏羅紀公園》。

很大程度上,就是史匹柏做好了平衡之道。

娛樂上,雙線並進,從逃亡到離島,一路險象環生;表達上,對於是否應該復活恐龍,建造樂園,人類與自然相處的反思與憂慮,貫穿始終,直到結尾都沒有沖淡這個表達。

包括那句被後來反覆引用的金句:

生命,總會找到出路。

有這樣的全局觀和把控力,保證了觀眾從電影中收穫的是全面的享受。

再次對比後三部曲。

前兩部,為了刺激觀眾,都搞出了所謂「人造恐龍」,第三部則搬出了地表食物鏈頂端的南方巨獸龍。

製造噱頭沒問題,但後三部曲錯就錯在,把這些大恐龍直接設計成了反派式的存在,不僅追著主角到處跑,最後還都慘死在霸王龍的「真·主角光環」上。

恐龍吃人,錯在恐龍嗎?

人造恐龍的殘暴,錯在「恐龍」,還是錯在「人造」呢?

一味強調恐龍大戰,把嗜血肉搏作為刺激觀眾的興奮劑,最終營造出一種人類從原始殘暴中解救逃生的快感,這是創作上絕對的跑偏,也是這個時代, 娛樂碾壓表達的清晰寫照。

結語

看完《侏羅紀世界3》,我在想一個問題:

未來的大片,該往哪個方向走呢?

或許另外兩部無法在內地公映、且都在全球大賣的新片,會給出一些思考:

是主打奇觀想像力,靠IP粉絲基數取勝的《奇異博士2》更有代表?

還是回歸實拍傳統,突出阿湯哥個人魅力的《壯志凌雲2》更具說服力?

說真的,我不知道答案,但必須承認,我是有點傾向後者的。

因為我永遠相信一點:

技術進步總有盡頭,極致的人物魅力,才是大片的基石,是永遠不過時的成功密碼。

事實上,《戰狼》系列的成功,歸根結底,不也是吳京賦予了冷鋒足夠極致的人物魅力嗎?

可惜,阿湯只有一個,吳京也只有一個。

珍惜他們吧。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設置置頂哦~

如何星標我們:

往期精選

【壹條電影】互動群

敲級感謝大家對我們【壹條電影】的支持!為了報答大家(認真臉φ(>ω<*) ,我們開設了一個互動福利群,不定期發放各種福利,以及線下活動的通知。

即刻添加管理員ID:【 movielove666】加入壹條電影互動群和胖友們一起討論電影的聲光影!

你們的【在看】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77f1a9e2f9d3e706d7f0a8d77717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