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女工,你們是三十年前鄭州最時髦的姑娘

2020-04-03     有趣鄭州


這是有趣鄭州第558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 3200

閱讀時間: 8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關於鄭州的別稱,有段時間叫綠城,也曾被叫過商城。


其實許多年前,鄭州被稱為紡織城。


那個年代,進棉紡廠,可是一件讓人羨慕加嫉妒的事兒。工資高、福利待遇好,國家什麼都管了。在那時,可是和國家幹部齊名的鐵飯碗。


紡織女工,你們是三十年前鄭州最時髦的姑娘

丨疫情管控下的三廠建設路口


舉個例子吧,80年,那時候一名普通棉紡廠工人的工資是41塊7,每月還有7、8塊的獎金,警察才38塊。就這,還不是重要崗位的主力。燴麵,4毛。


「妮兒,妮兒,快點長,長大以後進紗廠。」當時鄭州號稱擁有10萬紡織大軍,女工,占到80%。


風雨棉紡路 愛恨國棉廠


在鄭州,很少有一條路像棉紡路這樣,見證著一個時代從繁榮到衰敗、也見證了多少家庭的愛恨離別、更見證著多少女性一生的酸甜苦辣。


五幾年前後,為響應國家的號召,數萬名青年從上海、無錫等紡織廠到鄭州。最終,一座新型紡織城建立了起來,他們也留在了這座城市,成為這座城市的一員。


丨高姥姥工作的一廠


高姥姥就是其中一員,當年高姥姥從上海到鄭州坐了20多小時的火車。她的家庭成分不好,劃成了地主(不懂的去問家大人去),所以當時廠子動員職工援建鄭州的時候,她二話沒說就報了名。


高姥姥說,當年的一廠附近還是荒地,建設路還是條大深溝,大家就一起鋪路,男工埋下水道,女工管填土,一天十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什麼叫加班費,全都是義務勞動。以廠為家做主人,就是這麼有勁。


丨那時候哪有現在這麼好的環境


高姥姥在上海棉紡廠的時候,屬於技術類工種,所以到了鄭州,待遇自然不同,當年一廠家屬院整棟樓只有3個套間,她就分到一間。把在老家的弟媳和外甥、丈夫、兩個女兒都接到了鄭州,幾口人住在套間裡,現在看著擁擠不堪,那時候已經屬於幸福生活了。


發現了麼?弟媳和外甥都來了,高姥姥的弟弟卻沒出現。因為這個弟弟,也算是她老人家的負累。


丨現在斑駁的蘇氏洋樓,當年可是時髦的存在

弟弟早些年去了台灣,那時候大陸和台灣的關係屬於極其敏感又複雜的階段,加上本身成分問題,高姥姥一直心裡有根刺,她拚命工作努力上進。車間裡機器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棉絮漫天飛舞,濕度大,勞動強度也大。技術類工作需要各個車間來回奔波調研,一個班下來相當於走幾十里路,腿都累腫了。


那些年是棉紡廠最輝煌的時期,產品根本不愁賣,有的還要有領導批的條子才行。


丨三廠

許多工人也想盡辦法找門路從工廠里弄到布匹,然後外面銷售,現在的友愛路市場,就是當時的遺留。


骨子裡對吃極為講究的上海性格,加上收入的豐足,讓高姥姥特別注重食物的精細,各種糧票在她手裡最終都會變成細糧,變著法的給孩子和家人帶來最完美的食物。家裡孩子又少,吃上基本沒虧過嘴。也算是一人紗廠,全家享福了。


但高姥姥一生在一廠工作,連一次遲到都沒有過的她,因為那個時代特殊的原因,卻沒有任何升職的機會。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最漂亮的姑娘 最坎坷的人生


能進棉紡廠,當年可是一件讓人羨慕的事兒。甚至有人放著好好的幹部不當,辭職來當工人。那時候的棉紡廠,有著全鄭州最時髦的姑娘。芳姨就是其中一員。


芳姨說,每到周末,就會有單位找她們辦舞會。說是跳舞,其實就是相親。要知道,棉紡廠大量年輕女工,工人地位高,工資也高,周邊的炮院、二砂、乃至省委、市委的小年輕都關注著了!


丨最靠西的六廠 那時是純郊區,連公交都沒幾輛


近水樓台先得月,挨著棉紡廠,料子肯定不會少,「的確良」的套裝是那時最流行的搭配。


芳姐這種時髦的生活,許多人都羨慕不已,其實背後,卻隱藏著許多付出。


棉紡廠的工作是很累的,幹什麼都是緊緊張張的,有時候忙起來連廁所都要跑著去,畢竟,所有班組都在拼產量,一個人的落後就可能拉了全班兒的後腿。


丨最靠東的五廠 不過仍被市中心戲稱為:西郊

組裡的一個大姐,連喂孩子都是組長掐著表,想多抱一會兒孩子都不行。更別說潮濕、轟鳴的環境里給她們帶來的職業病了,當時車間裡機器的轟鳴聲震耳欲聾,棉絮漫天飛舞,濕度大,說話大嗓門、神經衰弱、失眠、腳氣成了她們獨特的標籤。


7、80年代的紡織女工,很多都是如此,一方面享受著外面的讚譽,一方面面臨著高強度的工作壓力。


丨位於布廠街的二廠是區分是不是鄭州人的知識點


早上8點-下午4點,下午4點到晚上12點,晚上12點到早上8點,為了保證車間的使用效率,許多紡織廠採用了三班倒這樣的生產方式。剛開始上夜班的日子是最難受的,整天在燈下不見太陽,人都迷瞪了。累得實在受不住,有時就在單位更衣室睡一會兒再回家。


如果連續上習慣了還好,但是幾天換一次,生物鐘紊亂,使得整個人的脾氣也變得差起來。


芳姐的男朋友為了清晰地算清楚到底她哪天能休息,專門在自己家裡掛了一張日曆圖表,如果能剛好排到周末一起休息,就會安排起一天的節目。


丨富有時代感的小賣鋪 現在還經營著


那時經常能看見棉紡路、建設路上三三兩兩的男孩兒,來接送自己媳婦上下夜班。畢竟,當時的治安情況不是很好,周圍也比較荒涼,哪像現在這樣夜裡1、2點了,建設路還是燈火通明的。而且棉紡廠的女工漂亮又有錢,招人惦記,司空見慣。


如果是紡織廠的雙職工,那收入還是很可觀的,但是子女小時候受苦受累,真的是讓人心疼。芳姐的外甥女就是這樣,芳姐的姐姐和姐夫都在廠里上班,沒人照顧孩子,就把外甥女送到「託兒所」,不是幼兒園哦,真的是託管孩子的地方。


丨多少小孩子的童年 都是在這種樓梯間追逐度過的


和後來工廠辦的幼兒園不同,那時的託兒所,就是為了方便職工照顧孩子臨時設置的場所,一間屋子,十幾個大大小小的孩子,最小的半歲不到,大的4、5歲,1-2個職工家屬作為臨時工來照管。


芳姐就看過一次,再也沒忍心看下去,1歲的外甥女躺在小床上,耳朵里塞進棉花,一個勁兒的嚎哭,床板屁股的位置是掏空的,地上是煤渣。


塞棉花是為了不讓眼淚流到耳朵里,掏空是為了方便排便,煤渣是用來快速處理排泄物的。


好在,這樣的日子並不久。


遺忘的時代 最美的年華


然而,90年代中期,種種原因之下,鄭州的紡織業開始走下坡路,印象里96年後就沒再漲過工資,工人流失,技術不在,紡織行業連續虧損。50年代的機器,連續半世紀沒有改造更新,幾個棉紡廠雷同的產品,惡性競爭,都是滅亡的催化劑。


政府有意識地促成這幾家紡織廠的聯合,嵩岳集團也就應運而生了,就算你不知道這個集團,嵩岳電視台也總是聽過的。但是事與願違,這個由各個廠子辦公室人員組成的「多餘管家」甚至沒辦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因為工資都是原廠發的,你敢不向著自己廠里說話?


丨技術領先的四廠 當年生產45支紗面料,風光一時

隨著時間推移,國棉一廠、六廠舊址上,已是高樓林立的錦藝城。國棉三廠、四廠分別遷往中原紡織工業園區和中牟縣白沙鎮。國棉五廠廠區之上已建成高檔小區。


數以萬計的紡織女工還在繼續著自己的生活,但那段為鄭州紡織業流汗的日子,已經被許多人遺忘了,記憶里只有那段曾經燦爛美好青春的年華。


您或您身邊的人經歷過這段難忘的歲月麼?讓我們一起把回憶慢慢編織起來,就像當初用紡織機織出45支紗的面料那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wyXQnEBfwtFQPkd1FV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