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複利思維更有威力的,是你的這項正資產

2019-07-29     大朴國學

1900年,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一把大火,前門大柵欄的瑞蚨祥焚燒殆盡

庫存布匹和來往帳目,全部化為灰燼

大火剛滅,孟雒川第一個在廢墟上支起帳篷,

搭起木板,恢復經營,並貼出告示:

凡本店所欠客戶的款項一律奉還,凡客戶欠本店的款項一律勾銷,本店永不歇業。

晚年的孟洛川,攜兒孫登泰山,望著東方冉冉升起的旭日,

他的兒子想到父親縱橫捭闔、馳騁商場七十餘年的壯闊人生,

恭敬的問「父親,您這一生的經商之道是什麼?」

孟雒川在東嶽之巔,沉思良久,出人意料的說出四個字:大商無算




說起孟雒川,可能很多人都會覺得很陌生。孟雒川與基本同時代的胡雪岩,當時並稱南有胡雪岩、北有孟雒川,我前邊也寫過很多關於孟雒川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沃爾瑪公司創始人商姆·沃爾頓生前曾說:「我創立沃爾瑪的靈感來自中國一家古老的商號——瑞蚨祥,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連鎖經營企業。

孟雒川發明了貸紗放織的經營模式《劍橋中國晚清史》給予很高的評價。這是一種看似簡單,實際上功效很大的轉手織布形式,簡單地說,就是由瑞蚨祥布號統一採購棉紗(主要是洋紗),貸放給廣大織戶,統一質量要求和規格標準,織戶織布後交給瑞蚨祥布號,然後由瑞蚨祥在全國銷售,織戶賺取相應的加工費。(這和今天的共享經濟本質上有著很大的相似性)

連鎖經營、貸紗放織的經營模式,其實,背後最為重要的就是信用

連鎖經營,說到底,就是信用的經營,如果沒有信用作為支撐,連鎖企業是不可能快速發展,並且能夠保持長久的經營下去的。

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一個「」字。

我們都知道,人無信不立

但是,現實社會中,不講信用,輕易利用別人對自己的信任的情況比比皆是,難道這些人不懂得這樣簡單的道理嗎?

顯然不是,那為什麼他們選擇這麼做?無非是與獲取的利益相比,失信的成本太低。

我曾經講過一個餐飲行業的例子,內行人做餐飲,永遠也做不大。他們知道食客們想要什麼,最開始,先用最好的食材、慢慢的建立起自己的口碑,然後就開始逐步的偷工減料,而且他們也知道在什麼地方偷工減料不容易被食客們覺察,他們也很懂得應該如何把握節奏,儘量把這個時間拉的長一些,最終的結果就是這樣一個品牌在兩三年之後就壽終正寢了,而這些老闆們呢,就是再換一個品牌重新再全流程的操作一遍。

這樣,在短期內,看似把「信用的價值」榨取到了極致,但是永遠也不會有一個長期積累的品牌,短期的獲利是以犧牲長期的利益為代價的。




現代社會是商品經濟社會,什麼地方都要用到錢,不像農耕社會,可以自給自足,我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錢。那良知能值幾個錢?

在農耕時代、工業時代,惡人、騙子有很大的生存空間,具體的辦法就是騙完一個地方換一個陌生的地方繼續騙,核心的問題就在於:人流和信息流的不對稱

現代社會是信息高度發達、人的流動性也空前的自由和便捷,但是一個問題得到了解決,人流和信息流的速度都空前加快,而且信息流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流的速度。

網際網路真正改變的不只是信息的傳播方式、人與人交流的方式,真正改變的是讓「良知」、「誠信」、「正直」等等這些人類優秀的品質都可以成為「正資產」,成為個人品牌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用到未來,現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會讓機器對你的了解遠遠超過你自己。你曾經良知泯滅犯過的錯誤也都會一一記錄在網際網路的各個角落。泯滅良知的代價會空前的大,而真正致良知,踐行知行合一,給你帶來的個人的品牌價值將讓你如魚得水,更容易獲得別人的信任,也同時可以極大的降低交易成本。

所以,良知到底值幾個錢?我們可以根據自己來算一算。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分享一段和信用有關的內容。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於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說在文公之攻原與箕鄭救餓也。是以吳起須故人而食,文侯會虞人而獵。故明主表信,如曾子殺彘也。患在厲王擊警鼓,與李悝謾兩和也。

簡單的翻譯一下:

在小事上能夠講求信用,在大事上就能夠建立起信用,所以明君要在遵守信用上逐步積累聲望。賞罰不講信用,禁令就無法推行。有關的解說在「說六」中晉文公攻打原國和箕鄭談論救濟饑荒。因此吳起寧願餓著肚子也要按照約會等老朋友來吃飯。魏文侯寧願冒著大風也要守約和虞人說罷獵。所以明君表明信用,要像曾子殺豬那樣說到做到。不講信用的禍患表現在楚厲王酒醉誤擊報警軍鼓以及李悝欺騙左右兩軍。

這裡雖然是講的作為最高管理者、君主們應該講求信用。因為作為領導者,不講究信用的成本會更高。其實,我們的經典中,只要講到管理,最為重要的一條都會是,賞罰必信,如果沒有這個,領導者根本沒法建立起自己的權威,最終即使重賞之下,也未必有勇夫,重罰之下也沒有人會害怕。所以,《管子》中說,要開必得之門,明必死之路,信乎慶賞

作為管理者,是不是守信,會因為組織的作用,被無限放大,組織越龐大,放大效應越大。這種因為一些偶然的、不起眼的小事件,引起的看似規模龐大的企業,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是瞬間崩塌的企業比比皆是。

這一段里涉及到幾個故事,我們只講其中一個吧: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六》:

晉文公攻原,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衛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攻原得衛者,信也。」

簡單的講一下這個故事:

晉文公攻打原國時,攜帶了十天的糧食,於是和大夫約定在十天內收兵。到達原地十天,卻沒有攻下原國,文公鳴金後退,收兵離開原因。有個從原國都城中出來的文士說:「原國三天內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進諫說:「原國城內已經糧食枯竭,力量耗盡了,君主暫且等一等吧。」文公說:「我和武士約期十天,還不離開的話,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國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幹的。」於是收兵離去。原國人聽到後說:「君主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怎好不歸順呢?」就向晉文公投降了。衛國人聽到後說:「君主有像他那樣守信用的,怎麼能不跟從他呢?」隨後投降了晉文公。孔子聽到後記下來說:「攻打原國而得到衛國,靠的是信用。」

除了利用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故意欺騙之外,其實,有很多人不是不想講信用,而是沒有履信的能力。這種情況里,其實,除了極少數的因為不可抗因素導致的以外,絕大多數是缺乏必要的風險控制,過度承諾,過度承諾的原因還是不自信,對自己的產品、品牌不自信,說到底,還是貪婪,想通過過度的承諾,來滿足當下的利益。這種,在未來,你在信用上得到的,只會加倍的返還。

這裡我們簡單說一下和有關的幾個詞。分別是信任、信用和信義。這個是逐步遞進的一個層次和過程。獲取別人的信任必須從自己的言行一致開始,就是你的行為要讓別人能夠看到確定性,而不是成天變來變去,說了不算,算了不說,這樣的話,你很難獲得別人的信任,而別人對你的信任才生的結果就是你信用的積累,而信義就是信用的符號化,已經變成了個人或者組織的品牌特性之一。成了品牌資產。

我們更習慣於積累財富,而不習慣於給自己積累信譽,這種信用既包括你在金融機構、人民銀行的信用,也包括你在身邊的人,家人、朋友、合作夥伴,甚至陌生人中的信任度。

信任、信用、信義,不僅是我們走出人生低谷的鑰匙,更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密碼。

從信任、到信用,再到信義,是你不斷的降低與人合作的交易成本的最有效方式,交易成本的降低伴隨的是交易頻率的加快,也就是我們可以獲取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

我們現在很多人喜歡談複利思維,其實複利思維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的實現複利是非常困難的,而且複利是一種指數級的增長,複利思維本身就需要你或者你的企業的信用作為支撐,沒有信用,複利思維在現實世界幾乎是不可能成立的。信用的積累則是冪級的增長,比複利思維還要高一個量級。

不過,最後我要提醒大家一下,講信用,不是當冤大頭,講信用也要有智慧,因為你在任何條件下都、對任何人都講信用,也很容易被人利用,也就是我經常說的,文修必以武備,仁義必有智慧

就像孟老夫子說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這裡涉及的就是大信與小信的問題,信任、信用、信義,也要學會通權達變。對於講信用可能面臨的風險,也要學會智慧的應對。




就像上邊所說的,網際網路的出現,帶來的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方式的改變和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最根本的改變則是,讓誠信、信用、良知,這些人類優秀的品質變成「正資產」,可能對此,有些人還會懷疑,但是,徵信系統的建立、懲戒機制的逐步完善,不講信用的成本會越來越高,而且,這種趨勢不可避免,只會越來越高,而那些選擇堅守這些優秀品質的人,會擁有越來越多、價值也越來越高的「正資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t5GPWwB8g2yegND5WD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