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黏人,離不開媽媽,要怎麼辦才好?

2020-03-30   JD媽媽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因為疫情,朋友待在家裡的時間,比以前多多了,也比平時累多了。她是一個兩歲孩子的媽媽,一放假,4歲的小明就粘著她,什麼時候都要跟在媽媽身邊,就連上廁所,小明都要打開門。

看到媽媽才安心,朋友上個廁所,他都能在外面痛哭流涕,更不要說有事的時候,要離開家了,而且小明不僅黏人,還偏偏只黏媽媽。

孩子黏人的原因

1.3歲以下的孩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說:「幼兒的最初的焦慮莫過於他感到將會失去他所愛的人。」

對孩子來說,你們之間的每一次分開,都是「生別離」,都令他失去你。所以媽媽們可以發現,孩子需要在你的陪伴下才能安穩地睡著,你到哪裡去,孩子也會跟著你到哪裡去。

美國精神學臨床教授阿蘭•斯格爾也解釋道:1~2歲是孩子出現黏人行為的最明顯階段,他們把媽媽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求時,就會返回看護人身邊。

之前,朋友的孩子經常地長濕疹,朋友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也不知道為什麼孩子如此頻繁地生病。她來問我,我告訴她,這是源於孩子的情緒變化。因為我這個朋友工作很忙,時常要到外地出差,而且還需要在外面待長達一周左右的時間。

黏人是他們安全感的來源,對於孩子來說,和媽媽的每一次分離都是十分痛苦的體驗,也無法接受媽媽長時間不在身邊,因而產生恐慌情緒,沒有安全感,才不斷地生病。

2.3歲以上的孩子

這個時間段的孩子,分離焦慮、社交能力有限等,是誘發孩子的黏人行為。

比如,有些社交能力較薄弱的孩子,出去玩很容易感到緊張和膽怯,對陌生人產生抗拒和提防,把媽媽看成是自己的庇護所,遇到小朋友們,也要拉著媽媽才敢和他們一起玩。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產生分離焦慮。從出生起,孩子與父母就存在一種親密的聯結,等媽媽的產假結束,孩子就需要面臨一天中較長時間與媽媽分別的情況,有些孩子在與媽媽分離的時候就容易產生不適和情緒波動,比如有些去幼兒園的孩子,就不停地生病,這正是強烈的分離焦慮導致的。

孩子不黏人,家長才應該擔心

有一個朋友,因為工作很忙,所以一直把孩子放在老家的奶奶身邊去照顧,直到孩子三歲,才把孩子接到自己身邊。可是孩子到了自己的父母身邊,並不開心,一直要找奶奶,晚上也偷偷地哭。

朋友感到很心痛,為什麼自己生的孩子,一點也不親近自己呢?

孩子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重要階段。

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你都沒有陪伴在他身邊,你沒有承擔起媽媽的責任,孩子怎麼可能去依戀你呢?

很多從小與父母分開的孩子,會與父母之間產生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缺少一份恰如其分的親密。

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黏人其實是對主要照顧者的依戀,孩子的依戀情節對於他們的心理發展是必需的。

在嬰幼兒時期沒有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膽怯,缺乏自信心,在成年後也難以與他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在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裡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

如果在這幾年裡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安全感,沒有與父母建立起親密的情感,可能孩子需要窮極一生去尋找這份安全感和幸福感。

那麼,面對孩子黏人的情況,我們要怎麼做才好呢?

如何處理孩子黏人的狀況?

1.接納和理解孩子,做好情緒安撫

美國著名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塞爾瑪·弗雷伯格認為:從生命發展的意義上說,「黏人」是每個正常孩子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狀態。

孩子黏人,很多家長往往第一反應都是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嬌氣?怎麼這麼脆弱?怎麼都學不會獨立?面對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聽之任之,不聞不問,耐心差點的家長,就更是一味壓制了。

上了一天班才回家,孩子非鬧著你和他一起玩;忙著去做飯,孩子吵著陪他一起看電視;帶孩子出去玩,明明可以自己走,非得讓你抱。

之前在遊樂園的時候,看到過這樣一個景象。一位媽媽在責罵自己的孩子:「別的小朋友都很勇敢,能夠自己去玩,你怎麼這麼嬌氣,非得讓媽媽陪著!」孩子有些傷心,但還是緊緊地牽著媽媽的手不放開。

黏人不代表孩子不勇敢,也不代表孩子不夠獨立,他只是還沒有準備好自己一個人面對世界。比起責罵、指責和批判,接納和理解孩子,才能更好地讓孩子慢慢度過這個時期。

2.加深孩子與其他家庭成員的感情

兩歲多的小明,雖然是個男孩子,但是特別地黏媽媽。一會兒要求媽媽一起和他們扮演「喜羊羊與灰太狼」,一會兒要求自己給他講睡前故事,一會兒又要求自己和他搭積木。

但是孩子總找媽媽,為了改善這種情況,爸爸也加入了陪伴孩子玩耍的過程當中,從開始的三個人一起玩耍,到漸漸的,爸爸能「獨當一面」,自己帶著娃玩了。

到姐姐放假的時候,加入了照顧弟弟的隊伍中,陪著弟弟一起玩耍,一起畫畫。

這樣,當媽媽要離開,因為有了第二順位的照顧人,孩子也不再表現得難捨難分、哭天搶地的了。

3.提前溝通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說過:「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內心深處相信:分離是會反覆上演的。」

之前因為怕小明哭鬧,所以媽媽每次在離開之前,總是和孩子進行「警察與小偷」的角色扮演,不是自己趁著孩子不注意偷偷跑走,就是騙孩子說自己很快回來了。結果,當他發現媽媽突然不見或者長時間不回來,就是一陣雞飛狗跳的吵鬧。

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提升,現在媽媽要去上班前,總是會和他解釋,爸爸媽媽要去上班,家裡還有姐姐和他一起玩,而且爸爸媽媽一下班就會馬上回家。孩子有了思想準備,對分別也就沒那麼焦慮了,而且也發現,爸爸媽媽確實每次都準時回來,儘管不情願,也就安心地等待父母下班。

孩子黏人的現象很正常也很常見,但是這個階段其實很短暫,也就是在孩子年級尚小時,等孩子長大了,會漸漸不再黏人了,也離我們越來越遠,到時候那種失落感就會提醒你:當初應該珍惜孩子黏著自己的時光。

如果家裡的小寶貝還黏人,一定要多抱抱他,多陪陪他。因為,孩子黏你,就是他愛你的最好證明。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