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的教育,每個人都持有不同的觀念和態度。有的人說對待孩子要溫柔,用愛感化孩子,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有的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凡孩子犯錯,直接揍就好了,這樣才能從根源糾正孩子的錯誤思想。
其實這兩種態度對孩子各有利弊,太仁慈,孩子可能聽不進去道理,不會把父母的教育放在心上。太過嚴厲,孩子很容易生逆反心理,和父母的距離越來越遠,從而變得叛逆。
其實除了這兩種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教育方式,許多父母都不知道,那就是"報復"式教育孩子。
北大有位教授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並不是"愛",而是及時地"報復"孩子。
單單聽到"報復"兩個字時,許多家長就會不淡定了,怎麼能報復孩子呢?這是什麼奇怪的理論?
其實所謂的報復,是用適當的方法,讓孩子切身體會自己所犯錯誤帶來的傷害。這是一種把理論帶到"實踐"中的方式,比如說父母總告訴孩子不要用手拽寵物的尾巴,它們會疼。可孩子根本理解不了這種疼是什麼疼?父母只需要揪著孩子的頭髮告訴他,你被揪著頭髮的感受,就是寵物們的感受時,他就能夠理解自己的行為已經給寵物造成了傷害。
這種方式,既通俗易懂,又讓孩子容易接受,也更能讓他們從中深刻地自我反省,還不會與父母產生隔閡,可謂是一舉多得。
怎麼樣才是最好的"報復"孩子?
1、 讓孩子感同身受
有些孩子總喜歡動手打人,不是家長沒有進行批評教育,而是父母的指責或者愛的感化,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錯誤的嚴重,他們覺得即使自己這樣做了,也不會造成什麼傷害,無非是挨頓罵而已。
父母如果想糾正孩子的這種習慣,可以在他做出打人的動作之後,立馬用同樣的動作回擊給孩子,讓孩子也感受一下被人打了一巴掌的滋味是什麼,當他知道這樣打人會很疼的時候,父母在順勢教育孩子,這麼做會弄疼別人,這是一種傷害,所以以後不要再做這樣的行為。
讓孩子感同身受,可以讓孩子立即明白父母想要傳達的道理,從而真正的理解別人,做事情時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2、 做錯事就要接受懲罰
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孩子從小養成,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不斷地進行糾正和引導。有些孩子很頑皮,讓他做家務常常弄到一半就跑去玩了,多數家長看到孩子沒有按要求完成任務,也就是嘴巴責罵幾句,嚴厲一點的就是將孩子揍一頓。不管是哪種態度,對於孩子來說做錯事造成的後果都沒有多嚴重,也無法真正認識到自己哪裡不對。
相應的,如果孩子不願意好好吃飯,父母可以在吃完飯後把食物收起來,不管孩子怎麼哭鬧都不要給他吃的,讓孩子記住不按時好好吃飯的後果會有多嚴重,這樣在以後的生活中,孩子都會很聽話的把飯吃完。
很多父母在做出這種"報復"式的舉動時,會忍不住心疼孩子,然而此時的不舍,就是對孩子以後造成更大的傷害。
所謂"報復",就是讓孩子自己承受犯錯的苦果,現在孩子遭遇的不過是一些小苦頭,如果惡習不改,將來必成大錯,那個時候孩子再犯錯,他所要遭受的懲罰可不會像現在這樣輕鬆,所以父母該狠心時,一定不能太過心軟。
孩子犯錯時,你都是怎麼樣教育孩子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和大家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