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以來,山水畫逐漸成為中國畫壇的一個重要畫科。
至唐代,李思訓父子山水畫大家的作品形成一個高峰。
之後高潮迭起,至宋代,更是令人矚目。南宋、北宋山水畫的貢獻,不僅在表現山水的技法上較前代有了發展,最為重要的是在表現畫中意境的手法上有了突破。
這一時期,畫家表達意境的特徵是將詩文、情景和事件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外在的實境描寫,而且更注重將山水與人物、花鳥結合起來進行描繪,營造特定氛圍,使畫面顯現出無限意境。
今天為大家帶來六幅宋畫。它們的色彩絢爛,讓人眼前一亮。黃賓虹說「宋畫如酒」,「以詩入畫」的意境真是令人沉醉。
巨然 《湖山春曉圖》局部
巨然 《湖山春曉圖》局部 北宋 大約1050年前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我們之前介紹過,中國山水畫有兩大體系,首先是隋唐時期展子虔與李思訓、李昭道父子奠定的青綠山水畫。另一體系就是較少使用顏料的水墨山水畫,南唐畫家董源與北宋畫家巨然並稱「董巨」,被認為是山水畫「南宗」的鼻祖。
這是巨然所畫《湖山春曉圖》的局部,層巒疊嶂幾乎是完全黑白的畫面中,忽然出現一位紅衣隱士,拄杖行走於崎嶇的山路上,身後跟著一個捧著盒子的小書僮……
就像陶淵明的詩歌一樣,「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頗有飄逸幽雅之趣。
趙令穰《陶潛賞菊圖》
趙令穰《陶潛賞菊圖》局部 北宋 大約950年前
黃花夾徑疑無路,紅葉順流巧勝春
(出自宋 晏殊 《九月八日游渦》
趙令穰是宋太祖趙匡胤的五世孫,也是著名畫家。他的畫富有詩意,尤其善於描繪水濱景色,在宋代山水畫中別具一格。《陶潛賞菊圖》描繪了幽林內、小亭中,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正與朋友坐對賞花。亭子外,小橋流水、芳草萋萋,特別是那棵高大的丹楓紅樹,顏色鮮艷,引人注目。
陶淵明以隱居、詩歌、飲酒、愛菊出名;後來的文人喜歡仿效他,將賞菊與宴飲結合,於是就有了重陽賞菊之風俗。
《丹楓呦鹿圖》
佚名 《丹楓呦鹿圖》局部 北宋 大約1000年前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出自東漢末年 曹操 《短歌行》)
秋天來了,森林裡的樹葉都染上了繽紛的顏色,深紅、丹橘、淺黃……一層一層的像花朵一樣地綻放,燦爛如雲霞,似乎要趕在嚴冬來臨之前,釋放所有的美麗。
鹿群也邁著靈巧的步伐跳入這片森林,好像要與五彩斑斕的美景共舞。左邊那只有角的雄鹿,正與它的夥伴,一同注視著某處,好像在傾聽那裡傳來的聲音。
這張畫雖然不知道是誰畫的,但充滿了光影之美,有專家認為它是北宋時期遼國(契丹)繪畫的代表作。
馬遠 《設色山水冊頁之二》
馬遠 《設色山水冊頁之二》 南宋 大約800多年前
荷塘消夏
關於馬遠的生平,由於史料不多,我們並不太清楚。比較確定的是,馬遠出身於繪畫世家,家族中先後五代都是繪畫國手,所謂「一門五待詔」,頗為榮耀。
而在馬家數代畫手之中,就數馬遠的地位最高。最為後世津津樂道的,是他獨特的構圖,因為馬遠的畫面取景往往只是一個很小的視角,一個視野的局部,所以後人也給他取個外號叫「馬一角」。
《設色山水冊頁》畫面概況、簡約,卻並不令人感到過於簡單,反而很有詩意。在淡綠色的渲染之中,觀眾的視野逐漸化為略過竹枝的清風與朦朧的荷塘月色,令人無盡遐思……
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
趙伯駒 《江山秋色圖》局部南宋 大約800多年前
「膽小驢」引起的交通堵塞
曲曲折折的山路,在青山綠水間若隱若現。雖然行路艱難,路上的車輛人馬依然絡繹不絕。眼下這支行旅,翻山越嶺後,好不容易來到一座拱橋上。
走在最前的白衣人,牽引著笨重的牛車,在同伴前拉後推的幫助下,剛剛下橋,正要進入綠色的松林里。大概是牛車引起了拱橋震動,橋上那頭驢嚇壞了,屈下後腿死活不肯繼續前行。後面的牛車與行人,只好在橋下排隊等待通過。遠遠的山路上,另一輛驢車正下坡而來。
趙伯驌 《萬松金闕圖》
趙伯驌 《萬松金闕圖》局部 南宋 大約800多年前
仙鶴翔集,金闕掩映
海天曠遠,一輪金黃的旭日升起。坡岸延伸出來,礁石黝黑嶙峋,海浪平緩起伏。岸上是仙鶴翔集於茂林長松之下,金闕掩映在山巒祥雲之間。再往左,是一灣溪水,朱橋橫臥,三株巨大的松樹姿態曲折別致。遠處層巒疊嶂,松林以「苔點」點出樹冠,罩以墨綠,顯出樹形即可。
趙伯驌是宋朝宗室,宋太祖的七世孫,也是南宋著名畫家。這幅畫顯示出南宋皇家的審美情趣,一派祥和寧靜的氣氛,完全是富貴之鄉、神仙洞府。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