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學習做父親,不可錯過的好文

2019-07-28   全腦教育常老師

國產電影關於父親的很少,前幾天上映的《銀河補習班》算一部。

如果你是1984年、1985年出生的80後中間那部分人;

如果你不是所謂的「好學生」;

如果你的成長經歷中,一直有一個和教育體制解不開的心結;

如果你想做一個未來的好父親;

如果你願意反思,曾經的你是不是一個好父親;

如果你跟你的父親正因為分歧而處於對抗、冷漠

......

那麼,《銀河補習班》的觀影人群里,本來應該有一個精準匹配的你。

中國大部分「勞動力」父親,很難兼顧事業、活計、營生和親子、教育的平衡關係,一旦有時間跟孩子在一起獨處,便煥發出一種不自覺的無能,即,作為啟蒙者,作為引導者,作為旁觀者,我們的中國父親,雖有擔當和陽剛,卻普遍缺乏溝通的意願、技巧和能力,在「教育者」這件家庭賦予的重要使命中,沒有被喚醒,對「耐心」和「方法」的建構,不太盡如人意。

而《銀河補習班》就是很坦誠的,講了一個父子與回憶的故事。而這部電影最真誠的地方在於,涉及成長,探討的是家庭教育的話題,如何進行家庭教育,怎樣面對孩子的成長,影片提供了很多觀點。

比如,孩子母親代表的是更傳統的管教、辱罵與批評,而鄧超出演的父親,則更現代式的,是溝通、交流與嘗試理解。

不同的家庭教育觀,自然會對孩子產生不同的影響。

在片中,最讓我觸動的台詞,其實是馬皓文(鄧超飾)對兒子說:這是我第一次當父親,我在學習做父親。

這差不多也構成影片的主要觀點,就是:並不是要下定論,告訴你到底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好的。它只是試著提出問題,以自己認為更好的解決方式,來一起學習、一起摸索,去學習做個好父親。

「我兒子,上的是世界上最好的補習班」


這是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的一句名言。他給兒子馬飛上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補習班?

我們先來看療效:

一個學期,馬飛從成績倒數,曠課、逃學、偷看小說,即將被開除,一躍考進年級前十。使兒子從學渣變學霸,馬皓文的做法,確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馬皓文因替單位背黑鍋而入獄,錯過了馬飛成長中重要的7 年。出獄後,前妻告訴他:「馬飛上的是最貴的寄宿制學校」。

這也是很多家長的心態,認為給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孩子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實際上,孩子沒有目標意識,不知道他為什麼而學,上再貴的學校也白搭。

於是,馬皓文問馬飛:你有沒有想過,長大後幹什麼?

馬飛回答說:清華北大呀,媽媽說的。

馬皓文的回答是: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

馬皓文這是在幫兒子樹立目標意識,他說:「人生就像射箭,夢想就像箭靶子,如果連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話,你每天拉弓有什麼意義?」

小孩子精力旺盛,但時常迷茫無助,找不到發力點。在這種情況下,還有什麼補習班能比指引他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更重要的呢?

一個孩子能在少不更事的年紀,在父母的指引下瞄準自己的夢想,在今後的人生路上,他應該會比大部分同齡人活得更有樂趣,也更有目的性。

「我希望他學到的不僅是知識」


馬皓文真的給兒子補課了嗎?並沒有。

跟教導主任立下「馬飛在期末考進年級前十」的賭約後,馬飛問他:「爸爸,那你給我補習吧?」

「可是我已經輔導你一整天了,兒子。」馬皓文很清楚:教授知識,那是學校該乾的事情。

他非但沒有給兒子補課,還把馬飛書包里課本以外的東西都扔進了垃圾桶。

然後,他用工程師特有的方式,拿出尺子量了量摞在一起的課本,驚喜地說:「11 厘米。從現在到考試,每天看 0.1 厘米還學不會麼,我的天才兒子?」

每天0.1 厘米,真的不難實現。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對學習充滿畏難情緒的馬飛,瞬間兩眼放光。

孩子不僅要學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從實踐中學習。

馬飛寫不好作文,馬皓文就和他一起躺在草地上,感受什麼叫「草色遙看近卻無」。並告訴他,寫作最重要的是「真」,要有自己的感受和創造。

為了支持兒子的夢想,引導他在實踐中學習,馬皓文還帶著從學校偷跑出來的兒子去看航展,並告訴他:長大後,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

期間,馬皓文還對兒子進行愛的教育,告訴他:如果你身處黑暗,還想要照亮別人,那你算是長大了。

這些實踐,讓馬飛學到了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也讓他懂得學以致用,用知識去解決問題。

「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馬皓文的這套做法,很快就被前妻(馬飛的媽媽,任素汐飾)否定。

原話是:「馬飛他天生就笨,你非要……」而且是當著馬飛的面說的。

還有教導主任的冷嘲熱諷:煤球再怎麼洗,也變不成鑽石。

馬飛本來就不是一個自信的孩子,從小被老師罵「缺根弦」,再加上爸爸坐牢,他常被同學欺負。這孩子心裡是有傷的。他需要的不是打壓激將,而是找回信心。

所以,當他打退堂鼓說「爸爸,真的太難了,我還是去賣煎餅吧」的時候,馬皓文抱住他,鼓勵他:不要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你在爸爸心中永遠是這世界上最聰明的孩子。

「我的天才兒子!」「你是爸爸的驕傲」,這是馬皓文常對兒子說的。

長大後的馬飛回憶說:看著父親眼中充滿驕傲的神情,我差點認為自己就是史蒂芬·霍金小時候。

馬皓文是在通過療傷的方式,給馬飛補心理缺失的課。他想用自己的方式,讓馬飛發現生活的美,點燃他對學習的興趣。

你對孩子的期望、信任、賞識和積極暗示,都會變成孩子自我實現的預言。

結語

家庭教育中,夢想教育、自主教育、榜樣教育、挫折教育、愛的教育……這些底色教育一旦缺失,學校教育將變得毫無意義。影片中,教導主任的兒子就是典型。

真正的人生難題,不會像考卷那樣,會自動跳出ABCD 四個選項,有且只有一種標準答案。而是會有EFGHIJK 的岔路,甚至能開出 XYZ 的腦洞。

我們不能單靠學校教育,能考高分,就指望孩子能在未來立足。

我們還要教給孩子,將來,他放下書本,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中難題的本領。

人生的路很長,你真的這麼做了,就算眼前看不到成效,但在未來,在孩子人生中的某個時刻,他總會自己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