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茶道,同和居,會賢堂觀賞!

2020-07-27     子車香陽

原標題:唐人茶道,同和居,會賢堂觀賞!

沿著前海東沿溜達著,一邊是依依拂柳,在春風下輕吻人臉,一邊是桃花含情帶笑粉紅色的花瓣在春光中搖曳生輝。這應該是前海最美的時光了!

路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茶館,最吸引人的是茶館的窗戶,雕刻著花紋的木窗非常敞屋內可以看到太師椅、茶几、茶具、多寶閣等,窗上懸掛著一串串紅色的中國結,典雅中多了一份喜氣洋洋的氛圍。走進茶館,坐在窗邊,一泓平靜的湖水近在眼前,波光粼粼水面上偶爾有幾隻遊船經過,悠闌自在。窗外就是前海南沿,響著清脆鈴聲的三輪車飛馳而過,抱著頑童的大爺大媽有說有笑地遛彎,一手提著魚竿,一手拎著魚簍的垂釣者走到水邊……坐在窗前看著,好似看戲一般,兩邊垂下的窗簾猶如劇場的大幕,一幕幕生活劇正活色生香地上演看。

穿著長裙的服務員端上來一杯烏龍柱花茶,白底藍花的陶瓷三才蓋碗,白色晶瑩剔透藍花淡雅端莊。掀開碗蓋,一股幽幽的桂花香夾雜著烏龍茶香飄散出來,閉上眼睛好像站在桂花叢中。聞聞碗蓋,上面也有淡淡的桂花香味。再看看茶碗里,喝飽水的茶葉一片片綠油油的,茶湯也呈現出淡淡的綠色,輕輕抿一小口,唇齒之間口腔之內都充盈著桂花和烏龍茶的香氣。喝著茶,耳邊飄著悠揚的古琴曲子,門口的兩隻鷯哥時而說「你好」,此情此景,令人想到「偷得浮生半日閒」這句話。

服務員過來添水,客人不多,小姑娘不是很忙,閒聊起來,她說:「來我們這裡的朋友聊天居多,但其實一個人這麼過來坐坐也很好,茶館安靜,抬頭就能看到湖水,令人心曠神怡,特別平靜!」聽了這句話,突然覺得這裡不單是茶好了。

走過人潮湧動的荷花市場,經過裝飾風格各異的店鋪,它們有的大門緊鎖,可能醞釀著一場璨的晚宴:有的開門營業,在水邊的楊柳下擺放著桌椅,營造出一點小情調。快走到荷花市場的盡頭,看到一座碼頭,各種遊船停在水面上,隨著水波輕輕地搖盪,起伏有度。在碼頭的對面有一棟仿古的建築。門口端坐著兩隻石獅子,裡面一扇垂花拱門,上面懸掛著黑匾,書寫著「同和居」三個金色大字,落款為「溥傑」—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弟弟,我國苦名的書法家。

與外面的古樸不同,同和居內部的裝飾融合了現代元素。金光閃閃的水晶吊燈、寬敞透亮的櫥窗、餐桌中心的鬱金香,以及粉紅色的餐巾折花……這些讓這座開業於清朝道光年間的飯莊充滿了活力。但據說,當時這座飯莊並不坐落於此,而是後來才搬遷到這裡的其作為京城裡較早經營魯菜的飯莊,曾經是「八大居」之一,現在已被列為「中華老字號」。早在民國初年,同和居的掌柜請來宮廷御膳房師傅來此掌勺,宮廷菜的引入,使得同和名氣更大,備受食客追捧。

如今,在同和居依舊能吃到當年御膳房師傅們的拿手菜,如「三不粘」,這道菜已經成為這裡的招牌菜。三不粘上來的時候,服務員都會做一番講解:「這道菜由雞蛋黃、綠豆粉、白糖等製作而成。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慈禧太后喜歡的一道甜品。它名字的來歷是不粘盤、不粘匙。不粘牙,要想達到這個效果,需要大師傅在製作過程中手不離勺鍋不離火,攪動三四百次,非常考驗火候。」看著盛在圓盤中的三不粘,金黃軟糯,用勺了挑一下,果然軟塌塌地離開盤子,盤底一點兒也沒有粘上,放下去的時候,勺子上也果真沒有粘上一點兒。吃到嘴裡,軟軟柔柔,滑潤香甜,雖然糯,但不粘牙,很筋道。咀嚼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有些融化了的感覺,很奇妙,不愧為響噹噹的招牌菜。

與會賢堂的相遇純屬偶然,在原本的計劃中是沒有這裡的,但從荷花市場走出去,看到馬路對面一棟硃紅色的木質兩層樓。房子雖已破敗,但從氣勢、格局上就能推測出其身世不凡。走到門前,看到「會賢堂」三個大字,原來這就是曾經被稱為北京「八大堂」之首的會賢堂。

硃紅色的大門,油漆已經剝落,高高的門檻已蕩然無存,但旁邊及膝的門墩還在圓形的門墩彰顯主人曾經文官的身份。門墩已被歲月打磨得發亮,上面的花紋還在只是有的地方已模糊。在門上有四個門簪,每一個上面都鐫刻一個字,連起來是「群賢畢至」,由此可見,昔日這座院子裡肯定少不了文人墨客。門右手邊的牆上掛著一塊介紹牌,上面寫著這座建築的介紹。大致為「原是清光緒時禮部侍郎斌儒的私第,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左右,山東濟南人在此開設會賢堂飯莊。會賢堂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800平方米。原有戲台、瓦房,平房10餘間。二樓有欄杆可眺望什剎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APpjnMBfGB4SiUwB4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