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針對女性新規再惹爭議:這是性別保護還是性別歧視?

2019-11-13     壹心理

文 | 0時差科學團



大家好,我是時差大叔。這是一個的新欄目,專門為你介紹心理學前沿研究。

在這裡,你會看到心理學家們都在關注哪些話題,你會了解到最新的研究進展,以及各種有趣的實驗……

第一期的主題,我們來聊聊性別歧視。

最近滴滴順風車的事情,讓性別歧視這個話題被推到風口浪尖上。

簡單說來,就是滴滴為了 「防止女性遇到危險」 而把女乘客的乘車時間截止到晚 8 點(男乘客是晚10點),結果引起全網騷動,滴滴最後妥協,統一將服務時間截止到 20:00。

話題總算告一段落,但是生活還在繼續,女孩子的糟心事可不是一個滴滴公司能解決的。

最近秋招,就是妥妥的大型性別歧視現場。

同事 A 吐槽說她的閨蜜在找工作,中科院化學所博士,簡歷很牛、文章也夠,結果一大把單位都明確寫著:只招男生。

聽完這話,B 按捺不住了,說他老婆最近剛辭了上一份工作,本來下家已經找好了,領導已經明確表態非常喜歡她。結果 HR 昨天跟她說,考慮到她已婚未孕,很可能未來要去生孩子,所以還是決定不錄取了……

在一個 APP 服務差異都能被炒起來的今天,為何還存在這麼多明目張胆的歧視呢?


第一期的科學前沿,我們跟大家分享 3 篇前沿的心理學研究,我們一起來看看,國際上關於性別歧視這個話題,科學家們都研究到什麼地步了?

01

話題一:為什麼工程師基本都是男的,我們覺得是性別歧視,但老師大部分都是女的,我們不覺得是歧視?

你是否發現?我們總是強調女性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弱勢地位,卻沒有關注男性在醫療、早期教育和家庭角色方面的弱勢地位。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們,最近做了一個大數據統計發現 :女工程師的數量遠遠大於男護士、男老師的數量;並且女技術人員一年比一年增加,而男護士和男老師,幾乎沒有增長趨勢 [1]。

這是不是表明,社會其實對女性越來越開放了,反倒是對男性存在 「歧視」 ?

為了探討背後的實質,他們做了系列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女性主導的職業,男士們普遍表示顯得比較 low;但是那些男性主導的職業,女性們的評價都很高。

也就是說,很多女性覺得工程師是一個很不錯的工作,但是男性普遍覺得教師和護士沒什麼前途。

看到這,你可能會問:這跟工資有關吧?研究者們接著把工資也納入研究,結果卻發現工資影響不大。哪怕工程師的工資低,女孩子還是傾向於認可工程師這個職業;而就算護士和教師的工資給得很高,男士們仍然不認可。

總之,這個研究告訴人們:男性主導的工作更被社會認可。


表面上女性越來越有選擇權了,但本質是,帶有女性標籤的事物,認知層級依然低下。


至於這些社會態度背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有待今後研究進一步探討。

02

話題二:怕找不到工作,女生們都不敢報考那些 「寵男」 專業了,怎麼辦?

有一些學校和某些院系,被稱為 「和尚廟」,原因就是女孩子太少了。

一想到將來找工作就被歧視,誰還敢報考?

那麼如何才能鼓勵更多女性報考這些專業呢?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老師們做了研究,他們選擇的專業是經濟學。(在中國,學經濟學的女性不算少;但據說在英國,經濟學的男女比例是很失調的)。

為了提高主修經濟學的女生比例,他們特意做了一個實驗,讓學生接觸在同一所大學主修經濟學的那些成功、有魅力的女性,提供一種 「榜樣的力量」。

結果發現,選經濟學的女生最後提高了 8%(別小看這個數字,畢竟在他們學校只有 9% 的女性主修經濟學)[2]。

這樣一個成功的干預,讓這些女孩子畢業後拿到了更高的工資。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另一個研究團隊,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但他們的實驗是讓被試接觸女性政治家。結果卻發現,對女性專業意向並沒有影響[3] 。

這兩個研究提醒了我們,榜樣的力量很強大,但是不要找那些 「感動中國」 、「明星大咖」 級別的人物,太遙遠的榜樣,激勵效果並不好。

而身邊的、同學校的、同專業的成功女性案例,能夠幫助女孩子們更有勇氣走進那些冷門專業,開闢新天地!

03

話題三:當工作和家庭互相衝突時,先著急的是男人,還是女人?

說到這個話題,我們的經驗似乎告訴我們,是女人。或者說我們的刻板印象里,男人沒那麼顧家。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老師們,調查了 225 位管理者,研究 「工作-家庭衝突對家庭成就感的影響」。

工作 - 家庭衝突,就是一個人工作太忙了,導致顧不上家庭;

家庭成就感,就好比你覺得自己是個好爸爸(or 好媽媽)、好丈夫(or 好妻子)的程度。

結果發現,當工作特別忙以至於嚴重影響家庭時,先著急的是男性,而女性明顯淡定多了[4]。也就是說,女性工作再忙,也不影響她們覺得自己是個好媽媽、好妻子;但是男性一忙起來,會覺得自己愧對家人。

那麼是不是所有男的都這樣呢?

研究者們進一步將男性分成了兩個組:

一個組是傳統觀男人,也就是認為 「男人就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

一個組是平等觀男人,也就是認為 「工作和家庭一樣重要」;

結果發現,對於傳統觀男人來說,無論工作多忙,他們都顯得比較淡定;但是對於平等觀男人來說,工作一旦太忙影響了家庭,他們就會感到愧疚、成就感降低。

這個研究似乎提醒了我們,社會歧視女性的同時,必然歧視男性,比如人們會認為 「女人天生顧家,男人天生不著家」、「男人讀理科就是好,女人做老師最好」……

但隨著觀念的進步,女性可以承認自己愛工作,男性也可以承認自己很戀家。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會經歷折磨。逐漸看重家庭的男性,工作的繁忙也會引起他們更大的焦慮。

因為在乎、所以重視。那個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的丈夫,可能內心很愧疚,很需要安慰。

寫在最後

最後,特別想跟大家討論兩個詞:性別差異 & 性別歧視。


我們發現有些朋友一看到女性特殊化,便認為是歧視,明顯是混淆了兩個概念。

舉一些例子:

婦女和兒童優先;

男生宿舍只限男性入住;

生孩子只能女人來

……

——這些體現的是性別差異,而不是歧視。

但如果因為這些固有的差異,而給某一種性別造成不方便的阻礙,就成了歧視,例如因為女性要生孩子這種不能改變的事實,而不給女性工作機會。

那麼社會該如何避免性別歧視呢?有學者提出,企業的規則和政策只考慮工作本身的能力需要,而不考慮工作之外的個體因素,能夠有效減少性別歧視。

例如公司考核的標準,應當是同樣的工作時間內,誰的效率更優;而不是考慮誰的休息時間更長( 例如某位女性因為要回家給孩子喂奶,不得已休息時間加長,這屬於工作之外的個體因素)[5]。

如今,我們從這些最前沿的研究,已經看到了希望:

社會對性別的角色定位,正逐漸從外在回歸到人們的內心。

不再是 「男人」 喜歡工作,而是 「我」 喜歡工作;

也不是 「女人」 更戀家,而是 「我」 戀家。

- The End -

References / 參考的文獻資料

[1] Block, K., Croft, A., De Souza, L., & Schmader, T. (2019). Do people care if men don』t care about caring? The asymmetry in support for changing gender rol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3, 112–131. doi:10.1016/j.jesp.2019.03.013

[2] Porter, C., & Serra, D. (201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choice of major: The importance of female role models.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3] Foos, F., & Gilardi, F. (2019). Does Exposure to Gender Role Models Increase Women’s Political Ambition? A Field Experiment with Politician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http://www. florianfoos. net/resources/Foos-Gilardi_role_models. pdf.

[4] Zhao, K., Zhang, M., & Foley, S. (2019). Testing two mechanisms linking work-to-family conflict to individual consequences: do gender and gender role orientation make a differ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30(6), 988-1009.

[5] Francois, P. (1998). Gender discrimination without gender difference: theory and policy response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68(1), 1-3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6jtbG4BMH2_cNUgfe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