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醋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鹽,生抽,白酒,蒜,陳醋,白糖,花生油。
做法:
1.涼鍋中倒入適量花生油,能把花生米淹沒就可以。把花生米也倒進去。開小火慢慢炸,邊炸邊攪拌。
2.花生米炸至微微變色,控油撈出即可(如果掌握不好火候,也可邊炸邊嘗,炸至香脆就可以)。炸好的花生米,往上噴洒少許白酒,攪拌均勻,可使花生米長時間保持酥脆。花生米放一邊晾涼。接下來調製醋汁,4大勺的陳醋內放入2大勺白糖。
3.再放入少許生抽。放入少許鹽,鹽為百味之母,少放些鹽,醋汁的酸甜味才更濃郁。把蒜瓣拍碎,剁成末,放入醋汁內,將醋汁拌勻。
4.把醋汁澆在花生上。將醋汁與花生攪拌均勻。放冰箱冰凍一會,冰完之後的花生口感更酥脆,更爽口(也可省去這一步驟)。
酒鬼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食用油,鹽,花椒,桂皮,干紅辣椒,香葉,白糖,白酒,花椒粉,辣椒粉。
做法:
1、涼鍋涼油放入花生米,然後將火調到最小,不停的攪拌,最少15分鐘。
2、15分鐘後從高處拋落花生米,聽到有脆響,不是悶響時,沿鍋邊撒一些白酒,然後出鍋。
3、花生米最好倒在不鏽鋼盤子中,涼的快,要等20分鐘,花生米徹底涼了以後才能再炒。
4、鍋中不放油了,直接爆香花椒;干辣椒;香葉;桂皮,然後倒入花生米炒勻。
5、然後調入花椒麵;辣椒麵;鹽;糖,然後關火,再炒勻,即可出鍋。
炒花生米
材料:
顆粒較小的花生米,炒出來的感覺較香
做法:
1.將要炒的花生米倒入漏籃中用溫水輕微均勻的沖洗一遍,目的是將花生米打濕。用手左右晃動讓水從漏籃中流出並瀝乾花生米表面水分。
2.用小至中的火起油鍋,油可不必太多,不需等油燒熱,直接將漏籃中的花生米倒入油鍋中,用鍋鏟不停的均勻翻炒。剛入鍋的花生米是濕的,隨著油溫的增加水分會逐漸發散,翻炒的手感會由阻澀漸轉為潤滑。這時在鍋中滴幾滴香醋,再不停翻炒,待花生米表皮開始變黃後將火熄滅,利用餘熱繼續翻炒,溫度下降後即可盛出。鹽或糖在裝盤前後加入均可。
3.過程中的火候不可太大,中火最宜,再不停翻炒,否則內外受熱不均,容易外焦內生。
皮蛋脆花生
作法:
1.將皮蛋去殼後切成小丁,花生去膜剝成半。
2.青蒜、蔥、辣椒、蒜切細末,香菜切碎備用。
3.將醬油膏、黑醋、香油與(2)之材料拌勻。
食用時將花生、皮蛋拌好之材料一起拌勻,即可食用。
鹽焗黑豆花生
材料:
花生500克,黑豆300克
調味料:
鹽3茶匙(若要增加香氣可加八角3粒)花椒1茶匙.
製法:
1.花生浸洗刷乾淨,黑豆選青肉的浸洗乾淨。花生先用清水煮10分鐘,涼後取出花生肉,試食一兩粒便知味道是否腍而香。
2.黑豆加水慢火煲1小時。
3.待黑豆煲至腍身之後,加入花生再煲半小時,煲至水分後少浸不過豆面時便加入鹽猛火一滾,再收慢火。
4.繼續煮焗至干身,即可食用。
五香花生
材料:
花生仁150克,白糖、精鹽、五香粉
製法:
1.花生仁放碗中,倒入沸水泡燜片刻,剝去外衣,投三成熱油鍋中慢慢炸至鬆脆撈起待用。
2.待花生仁冷卻後,將炒鍋置小火上,放白糖50克,精鹽、五香粉,待糖化後炒勻,將花生仁倒入,使糖包裹住花生仁並炒干,將鍋端離火口,裝盤即成。
五香茶花生
原料:
茶葉15克花生肉500克鹽15克,五香粉﹑雞精﹑蔥段﹑姜塊﹑大料各適量
製法:
1)將花生肉洗凈﹐放入鑊中加水適量﹐並投入其餘配料。
2)先用大火煮滾﹐然後轉用細火燜熟至酥爛即成。
南乳花生
用料:
花生仁1斤,南乳1.5塊,食鹽5錢,八角5錢,甘草3錢。
製法:
先把花生除殼並精選,接著把花生仁煮至七成熟,放入用八角、甘草熬成的水中焗制而成。
糖衣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100克,雞蛋一個,
輔料:
白糖5勺,適量花生油。
做法:
1.找一個大碗,把蛋清和蛋黃分離,蛋清放碗中備用。白糖加入蛋清中。
2.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拌,一直攪拌到變為漿為止,糖漿就製作好了。鍋中把油燒溫,放入花生米炸透。
3.待花生米熟透,迅速瀝干油倒入剛才攪拌好的蛋液中,開始用筷子不停的攪拌。蛋糖液會漸漸的裹在花生紅色的外皮上,繼續攪拌,直到溫度變涼,蛋液裹均勻。
五香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花椒,八角,香葉,桂皮,鹽。
做法:
1.準備一小盆熱水,放入八角、花椒、香葉、桂皮,沖成五香水。花生米洗去浮塵,放入五香水中,浸泡2個小時以上,控干水,備用。
2.取圓底炒鍋洗凈,大火燒乾,放入一湯匙鹽,倒入控干水的花生米和八角、花椒粒,大火翻炒10分鐘左右,去除多餘水分。之後轉小火,不停地翻炒大約30分鐘,直至聽到啪啪的響聲,花生米就炒好了。
3.將炒鍋傾斜,盛出花生米,去除鹽末,放涼之後,花生米就變得非常酥脆了。
啤酒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啤酒,鹽,油。
做法:
1、鍋中倒入少量油,把花生米炒一下。
2、炒熟後盛到碗里,撒入適量鹽,趁熱攪拌。
3、最後倒入適量啤酒攪拌,待涼後即可。
掛霜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白糖、水、澱粉。
做法:
1、將花生仁放入鍋內(不需放油),用小火將其炒香,取出晾涼;
2、凈鍋內倒入水與白糖,待白糖融化後轉小火,熬至糖漿出現很多泡泡、用鍋鏟沾少許糖漿能將其掛住牽出絲來;
3、倒入先前炒好的花生仁,一邊用鍋鏟快速地翻動一邊用漏勺篩入澱粉,待鍋內的糖漿凝固花生表面掛上白霜後即可出鍋,篩去多餘的澱粉,待其冷卻變酥脆後即可食用。
糖醋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白糖,油,耗油,澱粉,陳醋。
做法:
1、鍋中放色拉油,燒至油溫稍稍有點溫熱的時候,把花生米倒入油鍋,轉中小火炸至花生米外皮顏色稍有變深即可撈出瀝油,攤在大盤子裡晾涼。
2、調糖醋汁:另取個炒鍋,在鍋中倒入2湯匙白砂糖,5湯匙香醋,1湯匙蚝油,煮開。
3、在糖醋汁中倒入少許水澱粉,燒開,勾成薄薄的芡汁出鍋。
4、待花生米涼透,糖醋汁也涼透後,在花生米上撒切碎的香菜,然後把糖醋汁倒入,拌開即可食用。
蒜香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
輔料:
蒜,鹽,蔥,花椒,大料,桂皮,香葉。
做法:
1、花生200g備好,蒜100g備好。
2、蒜拍碎,蔥切碎,與花生一同放入一個大碗中,加入適量鹽。
3、添水沒過花生,加入適量花椒,大料,香葉,桂皮,泡2個小時。
4、揀出所有蔥姜和香料,將花生瀝干水,然後晾乾表皮。
5、平鋪在盤子中,放入微波爐中高火9分鐘,其中每2分鐘翻一下,最後1分鐘就可以了。
肉醬花生米
原料:
花生米250克、豬肉餡150克、白芝麻1大勺、黃豆醬2大勺、五香粉1/3小勺、小蔥末2大勺、薑末1小勺、料酒1/2小勺、雞精適量
做法:
1.炒鍋燒熱倒入5大勺油,油溫3成熱倒入花生米用小火炒熟,盛出,涼透後,剝皮。
2.炒鍋留適量底油燒至5成熱,放蔥薑末爆香,倒入肉餡炒散,烹入料酒、加五香粉炒出香味,倒入白芝麻炒勻。
3.再倒入黃豆醬和少許清水用小火炒約1分鐘,加適量雞精調味關火。
4.把炒好的肉醬倒在花生米上,吃的時候拌勻即可。
涼拌花生米
原料:
花生仁(生)150克、黃瓜半根、鹽1/4小匙、生抽1小匙、香油2小匙、香菜2根、大蒜1瓣、紅尖椒1個、陳醋1小匙、白砂糖1小匙。
做法:
1.鍋內冷油,放入花生仁保持小火炸,炸至花生變深色,熄火,撈起瀝凈油,放涼。
2.鹽、生抽、陳醋、細砂糖、芝麻香油在碗內調好。
3.黃瓜切去內部的芯,切成小塊;紅椒、香菜切碎;大蒜剁成蒜。
4.調好的料汁加入花生及蔬菜類拌勻即可。
泡椒花生
原料:
花生、鹽、花椒、野山椒
做法:
1.花生米用清水浸泡1小時,另換乾淨水,加鹽,燒開後再煮半小時,花生米即可煮熟,用漏勺撈起晾涼。
2.將買來的瓶裝野山椒撈出,切成兩半,和瓶里的汁水一起倒入大碗中,加入花椒粒、涼開水或礦泉水,攪拌均勻,泡椒汁即做好,放入花生米,在冰箱裡冰鎮一晚即可。
糖霜花生
原料:
花生350克、白糖150克、水50克
做法:
1.把生的花生米放入烤箱,用150℃烤20分鐘左右(中途要翻動幾次,讓花生受熱均勻)取出晾涼。
2.炒鍋內倒入白糖和水,開中小火加熱,將糖煮融熬成糖漿,當糖漿熬煮到粘稠並冒出白色大泡泡時轉小火。
3.倒入熟花生米用木鏟快速拌勻關火,趁熱將花生倒出,攤平晾涼即可。
老醋花生
原料:
花生仁(生)、油、鹽、醋、白糖、香菜少許。
做法:
1.花生米用水沖洗乾淨,用廚紙把表面水分擦乾。
2.鍋里放油,冷油時就倒入花生米快速翻炒,待有香味且差不多都裂開時起鍋瀝油。
3.醋、綿白糖,和少許鹽調成味汁;香菜切末。
4.把碗汁和香菜倒入放冷的花生米里拌勻即可。
酒鬼花生
原料:
花生500克、油、鹽、花椒、干辣椒、辣椒粉、白糖。
做法:
1.把花生用溫水浸泡1小時,用手搓去外面的紅衣,將花生放到冰箱的冷凍室里,冷凍過夜。
2.鍋內放油,放入冷凍好的花生米,用小火,慢慢的將花生米炸成淺金黃色,盛出,鍋內留底油。
3.干紅辣椒用剪刀剪成段,繼續開小火,放花椒和干紅辣椒炒出香味,下入炸好的花生米翻炒,關火
4.放辣椒粉、鹽、白糖、花椒粉翻炒均勻,將花生米出鍋晾涼即可。
色大泡泡時轉小火;
3、倒入熟花生米用木鏟快速拌勻關火;趁熱將花生倒出,攤平晾涼即可(一定要徹底晾涼後再吃,否則口感會不夠鬆脆)。
附:17種川菜特殊香料
川菜作為中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川菜取材廣泛、調味多變,以善用麻辣調味著稱。那麼川菜烹飪中都有哪些特殊的香料呢?來看看你認識多少!
紫草
別名山紫草、紫丹、紫芙、藐、地血、鴉銜草、紫草根,是紫草科紫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各地均有種植。
功效:
紫草有顯著的祛痘和消炎的效果,有很大的美容價值。
川菜運用:
在川鹵涼菜中具有防腐、去腥的作用,同時可以讓滷製食物上點色。
蓽菝
蓽菝是胡椒科植物,分布於雲南東南至西南部,其果穗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整齊,呈顆粒狀。蓽菝果穗有特異的香氣,味道辛辣。
川菜運用:
是一種川菜中常用的調料,也是川鹵中的香料之一,有矯味增香的作用。
川枳殼
川枳殼又名積殼,為雙子葉植物藥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近的乾燥未成熟果實,四川產則稱川枳殼,以外果皮色綠褐、果肉厚、質堅硬、香氣濃者為佳。
川菜運用:
川枳殼在川味涼滷菜餚中具有破氣,除腥臭味,膻味,增清香味的作用。因枳殼味苦,每次使用在滷水中不能放太多。
甘松
甘松,又名甘崧、甘松香、香松、甘香松,成都人稱為香草。為敗醬科植物甘松的乾燥根及根莖,分布於四川、雲南、西藏等地。甘鬆氣味辛香,近似強烈的松節油氣味。
川菜運用:
在麻辣火鍋湯料或滷水中加入此香料,其香味濃郁。不過要注意量的把握,一次用量不宜超過5克,否則香氣「膩人」。
青皮
青皮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曬乾,稱「個青皮」;7-8月採收未成熟的果實,在果皮上縱剖成四瓣至基部,除盡瓤瓣,曬乾,稱「四花青皮」。
川菜運用:
青皮氣香、味苦辛,作用與陳皮類似,常常在川鹵中作去腥、和味、增香用。
四川靈草
四川靈草為近幾年廣泛用於火鍋的一味香料,因為市場所售皆為干品,故不好辨認。經過多方請教,靈草應叫靈香草,又名零陵香,為報春花科珍珠菜屬植物,屬多年生草本,干品有濃烈香氣,性味甘平。
川菜運用:
靈草常用在麻辣火鍋中提香,一般用量不超過5克。另在個別地區也會將甘草稱作靈草,採購時需注意區分。
排草
排草,又名排香、香排草、排草香,為報春花科植物細梗香草的全草,喜生於山地斜坡草叢中,茂密的林邊及林下,分布於四川、湖北、雲南、貴州、廣東、福建等地。
川菜運用:
排草有特殊的香氣,其干制根莖常用作香料,在麻辣火鍋和滷水中較為常見,可起增香、防腐的作用,在麻辣火鍋中用量不宜過多,3-5克即可。
木香
木香是菊科植物雲木香和川木香的通稱。
雲木香又名廣木香、木香、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屬菊科風毛菊屬,主產南亞高山地區,包括中國四川(峨眉山)、雲南等地。
川菜運用:
木香可以增加醬滷製品的復合香味,烹飪主要用雲木香。在滷製的香料包中添加後可增加復合香味,但如果過量會使整個鹵湯的味變雜,且有刺舌感,它的用量約在0.008%—0.4%左右(與原料比)。
香菜籽
香菜籽也就是香菜的果實,又名芫荽籽、松須菜籽、胡荽籽,一般當香菜長至開出白色小花後,過不久就會結出果實。
川菜運用:
香菜籽為雙圓球形,表面淡黃棕色,成熟果實堅硬,氣芳香,帶有溫和的芳香和鼠尾草以及檸檬的混合味道。香菜籽磨成的細粉可用於許多食品調味中,是烹調的理想香料之一。
香砂
香砂又名川砂仁,是一種植物果實,氣味辛涼,常被用作香料。香砂用於烹調有增濃、增厚復合香味,壓異之效,常與桂皮、八角等香料一起作燉煮肉類的香料用。
川菜運用:
另外說明的是香砂和砂仁不是一種東西,外形很相似,只是香砂大一點,外皮薄。而砂仁小,外皮厚、堅硬。兩種東西都是香料、中藥,而氣味並不相同。
黃梔子
黃梔子又名梔子、黃梔、山梔子、山梔、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梔子的果實,產於四川、江西等地,具有護肝利膽、降壓鎮靜、止血消腫等作用。黃梔子以個小、完整、仁飽滿、內外色紅者為佳,個大、外皮棕黃色、仁較癟、色紅黃者次之。
川菜運用:
黃梔子是味食香料,其氣味芳香濃郁,在川味涼滷菜餚中具有調色、增香的作用。
崇州鬱金
崇州鬱金,四川省崇州市特產。崇州鬱金是姜科植物薑黃的乾燥塊根,具有內膽小、肉厚、質硬,切片後肉不分離,不鬆散,成晶片狀、總薑黃素、總揮髮油含量高的特點,特別是其黃絲鬱金膽成「雞蛋黃」,呈雞血色(暗棕色),為中國所獨有。
川菜運用:
崇州鬱金有特殊香味,味辛微苦,常作香料使用。
新店七星椒
新店七星椒是四川省的特產,素以辣素重、回味甜而聞名,這種辣椒放在1米的視線內,常人就會有淚水熏出。中國吉尼斯總部考察認為新店七星椒是中國最辣的頂級辣椒。
二荊條辣椒
二荊條辣椒分青、紅兩種,以雙流牧馬山二荊條和西充二荊條最為有名,是正宗川菜中不可缺少的香料,豆瓣和榨菜等產品必須用二荊條辣椒作為重要原料。
川菜運用:
二荊條辣椒椒角細長,椒尖有「J」形彎鉤,椒果外形美觀、晶瑩碧綠,製作的紅油色澤紅亮,能自動向盤邊濺射上爬,口感辣度適中,味道香濃,椒香四起,鮮紅透亮。夫妻肺片、紅油抄手、毛血旺、水煮魚等名菜都少不了紅油。
子彈頭辣椒
子彈頭辣椒是朝天椒的一種,朝天椒是對椒果朝天(朝上或斜朝上)生長這一類群辣椒的統稱,具有椒果小、辣度高、易干制的特點,是川菜中重要的調料之一。
野山椒
野山椒俗稱指天椒,主要用作菜肴烹調、配菜的佐料,辛辣副食品的調料。野山椒既可以鮮食也可以干食,還可以加工製成罐頭食品,青椒罐頭,市場暢銷,供不應求。
川菜運用:
四川野山椒多以泡為主,泡過的野山椒俗稱之為「泡野山椒」或「泡椒」。在川菜中如野山椒炒牛肉、野山椒牛肉、野山椒魚頭、泡鳳爪等皆有使用。
藤椒
藤椒學名竹葉花椒,又名萬花針、白總管。有青花椒的別稱,具有清香濃郁、麻味綿長的獨特風味。藤椒與為青綠色,樹上結的仔是像葡萄一樣一串一竄的。
川菜運用:
由於川菜以善於用辣椒和竹葉花椒(藤椒)而著稱,辣椒和更早前一直使用千餘年的竹葉花椒(藤椒)是川菜烹調飲食的一大特色和代表,故在今天,西方對花椒的翻譯,就是直譯為「四川胡椒」,足見竹葉花椒(藤椒)和川菜在世界的影響。
附:熟鹵加工常用香料作用解析
1、大料:又名八角、大茴香;性辛溫、理氣止痛、溫中散寒、健胃止嘔;陰虛火旺者慎服。
2、花椒:溫中散寒、止瀉溫脾、擴張血管、降壓、開胃、止痛、驅蟲;多食動火、耗氣、損目;用法作調味食、煎湯、研末等;孕婦、陰虛火旺者忌食。
3、乾薑:發汗解表、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溫腎;是家庭感冒傷風的必備之品;陰虛內熱、血燥妄行者禁服。
4、沙姜:又名山萘;味辛勞溫、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於胸膈脹滿、脘腹冷痛、飲食不用等;陰虛血虧及胃有鬱火者禁服;做調味劑應罕用。
5、良姜:氣息辛辣、溫脾胃、祛風寒、行氣止痛;可供作滷水調味料,良姜粉為「五香粉」質料之一。
6、胡椒:因炮製工藝差別分為白鬍椒與黑胡椒兩種;溫中散寒、消炎止痛、健胃止嘔、祛痰解毒;多用於胃寒吐逆、腹痛泄瀉、食欲不振、癲癇痰多等症;黑胡椒與肉食同煮的工夫不宜太長,要掌握調味濃度;多食耗氣損目,發炎、上火者禁食。
7、茴香:指小茴香;性辛溫、理氣和胃、活血利氣、祛寒止痛;是燒魚的常用調味劑。
8、丁香:性辛溫、香氣濃郁;溫腎助陽、溫中斷吐;可矯味增香,常用於製造滷菜,亦用於制糕點和飲料,亦為五香粉和咖喱粉質料之一,味重罕用。
9、豆蔻:又名白豆蔻;性辛溫、氣息濃郁、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是燒、鹵、腌制菜肴的上好資料,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10、肉蔻:又名肉豆蔻;清熱解毒、芬芳化濕、醒脾開胃、宣布解暑、祛淤消腫;作調味料可去異味、增辛香,供製醬肉之用。
11、草蔻:又名草豆蔻;滋味辛香、燥濕健脾、溫胃止嘔;次要用於鹵、煮、燒、燜、煨的禽畜野味等菜肴。
12、肉桂: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桂皮性熱,合適天涼食用,冬季忌食孕婦慎食;陰虛火旺、血熱出血、月顛末多、咽喉腫痛者忌食,孕婦禁服。
13、桂皮:味辛甘、性熱、香氣濃厚;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活血化瘀、通脈止痛、溫經止瀉等成效;不適合便秘、痔瘡患者、孕婦食用;用量不宜太多,且不宜臨時食用,受潮發霉則不行食用。
14、香葉:氣辛香、味濃厚、性溫散,治風濕、疝氣等;多用於鹵、醬類菜肴或湯類的調味,煲仔菜亦多運用;一片葉可煮一鍋不行過量,不然會擋住食品的原味。
15、砂仁:溫中化濕、暖脾止瀉、行氣寬中、健胃消食、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脾胃虛寒、吐逆泄瀉等;陰虛有熱者忌服,氣虛肺滿者禁用;作調味劑時常為滷水、滷菜、滷肉香料。
16、當歸:性辛溫、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常與母雞同煮,亦可做暖鍋底料,可起到滋補的作用。
17、黨參:補中益氣、健脾清肺;用於脾肺衰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虛喘咳嗽、內熱消渴等症;可做暖鍋底料,起滋補作用。
18、甘草:補脾益氣、清熱瀉火、潤肺祛痰、止咳、止痛;可緩解藥性,諧和諸藥之必備;作調味劑時常為米粉香料、暖鍋香料、滷菜香料;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19、白芷: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除濕止帶、發汗解表、活血抗菌、生肌止癢;是龍蝦調料必用之品。
20、香茅:祛風除濕、消腫止痛;用於風濕痛苦悲傷、頭痛胃痛、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產後水腫、跌打腫痛等;氣息相稱濃厚且耐久,做調味劑時不宜多用。
21、草果:燥濕除寒、祛痰截瘧;主治痰飲痞滿、脘腹冷痛、反胃吐逆、飲食不香、食積瀉痢等症;氣虛血虧、陰虛火旺者忌服。
22、排草:又名排香、香排草,其性味甘平;主治傷風、咳嗽、風濕、月經不調等症;在麻辣暖鍋中用量也不宜過多,3至5克即可,也可在滷水中運用。
23、紫草:涼血活血、降糖降壓、護肝清熱、解毒透疹;用於血熱毒盛、斑疹紫黑、瘡瘍濕疹、水火燙傷、熱結便秘等症;胃腸衰弱、排便滑泄者慎服;作調味劑時常用於麻辣暖鍋底料。
24、蓽撥:味辛、大溫、無毒;溫中暖胃、消食止痛;主治寒氣吐逆、親信滿痛、腸嗚泄瀉、頭痛牙痛;但多食易動脾肺之火且能令人目昏,不宜久作食料。
25、梔子:又名黃梔子、山枝子;果實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成效;脾胃虛寒、食少便溏者慎服;性苦寒,不宜持久服用。
26、木香:有廣木香、雲木香兩種;行氣止痛、理氣疏肝、健脾消滯;用於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吐逆;辛溫香燥,凡陰虛火旺者慎用;做調味劑時應罕用。
27、甘菘:理氣止痛、開郁醒脾,似香草藥理;用於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氣鬱胸悶、吐逆,外治牙痛、腳腫;做調味劑時常用作鹵鹽水鵝、麻辣暖鍋湯料等。
28、香附:又名香附子;氣息芬芳、滋味苦辛;抗炎健胃、調經止痛、抗寒解郁、祛風靜癢的作用。
29、陳皮:即干橘子皮;滋味辛、苦、香;驅寒除濕、理氣散逆、止咳化痰;次要用於燒、鹵、蒸、煨等葷菜,也用於調製復合醬料。
30、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補血安神、生津止渴、潤肺止咳。
31、孜然:又名歇息茴香;氣息甜美、辛溫無毒;溫中暖脾、開胃下氣、消食化積、醒腦通脈、祛寒除濕、防腐殺菌;作調味劑用量不宜過多,冬季也應少食;便秘或患有痔瘡者應少食或不食。
32、百里香:可改進消化零碎及婦科疾病、促進血液循環、協助傷口癒合、加強免疫力、加重神經性痛苦悲傷、醫治濕疹;特殊合適與魚貝類以及肉類食材搭配,如烤羊排、烤魚、烤雞等;香味濃厚,用量不宜過大。
(來源: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