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是五更瀉,你卻束手無策,五更瀉為何難治?

2019-11-05     大國醫說

五更泄瀉為中醫所述的一種病徵,是指每天清晨大約五更時分(4~6點),人被大便急醒,又急又肚子痛,難以忍熬,只能匆匆起床,上廁所排便。雖然瀉得較爽快,但伴有腹痛和腸鳴音亢進,時常自己也能聽到肚子裡嘰里咕嚕在響。

西醫對於「五更泄瀉」的解釋通常是「慢性結腸炎」。因為若病人接受結腸鏡檢查,醫生一般都能發現結腸有充血現象。儘管檢查的報告是「結腸輕度充血」,但很少有人去思考一個因果關係的問題:是腸道炎症充血後引起的腹瀉,還是長久腹瀉導致的腸道充血。其實兩者已互為因果循環,難以清晰辨別。

這裡不能否認診治慢性結腸炎的客觀難度,但是有一個心因性的疾病常常被忽視,這就是「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中的低位性腸道功能紊亂」,簡明地說就是「心理因素所致的腸道功能紊亂」,而抑鬱和焦慮是其中最常見的心理因素。

患有「五更泄瀉」的人大多數患的是「心因性腹瀉」,這些患者的腸道消化功能十分紊亂,腸道就像直通的陰溝,吃了一點食物不多時就瀉個不停,而且是吃啥拉啥,幾乎沒經消化吸收。所以這樣的患者總是面黃肌瘦、疲乏無力、脈數氣短、睡眠不足、精神萎靡、效率低下、十分虛弱。飲食和腹瀉成了他們嚴重的心理負擔,這些心理負擔又加重了他們心理因素性的刺激源,如此惡性循環。

心病還要心藥治,心理治療的參與對於心因性腹瀉的患者十分有效。「心」與「身」是相通的,隨著心理問題的逐漸消除,腹瀉的緩解和身體的恢復就有了良性循環的契機。

祖國中醫認為,五更泄瀉的產生,多因病者脾腎陽虛,脾虛運化失常,腎虛後陰不固所致。故治療常以溫補脾腎,四神丸,真人養臟湯為其代表方劑。如景岳云:「腎為胃之關,開竅於兩陰,所以兩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腎陽虧虛而五更泄瀉,此為言其常。但也有醫家認為;「腎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暴迫而注者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屬木,木氣旺時,乘土位也。疑似之症,將何以辨之哉?蓋腎泄是命門火衰而無抑鬱之氣,故暴注而不痛;肝病而木旺克土,則木氣抑鬱,多痛而不暴注。」據報道,五更泄瀉有屬於陰虛內仍賄,有屬於心脾氣血兩虛者,有屬於濕熱陽郁者,有屬於瘀血阻滯者,有屬於營衛不和者,有屬於傷食宿積著,有屬於肺氣不宣者,有屬於肝鬱脾虛者,有屬於氣陷濕積者。可見,對於五更泄,要綜合考察全身病症情況,而進行辯證,切不可一見五更泄,便認為腎虛,陽虛,必然致誤。

「對於五更泄,要綜合考察全身病症情況,而進行辯證,切不可一見五更泄,便認為腎虛,陽虛,」五更瀉,又有稱晨瀉、腎瀉、五更腎瀉者。一般認為系脾腎陽虛,脾虛運化失常,腎虛後陰不固所致j故治療常以溫補脾腎,四神丸、真人養臟湯為其代表方劑。如《景岳全書·瀉泄篇》云:「腎為胃之關,開竅於二陰,所以二便之開閉,皆腎臟之所主,今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陰氣盛極之時,即令人洞泄不止也」。此乃言本病之常,但常中有變,不得概從陽虛立論而皆用溫補之劑。

五更泄瀉的辯證療法!

陰虛火旺兼血虛證(此型最為多見)

[主證] 月經稀少漸至經閉,或忽然停經,烘熱汗出,潮熱面紅,五心煩熱,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或足後跟疼,尿赤便干。舌紅或有裂紋,苔少,脈細數或帶弦。

[治法] 溫腎助陽,調養沖任。

加減:根據陰陽的偏盛偏衰,隨證加減化裁。但不宜選用大辛大熱的桂附,以免傷陰耗液,因此類患者臨證以陰陽兩虛且陰虛火旺者居多。

[方選] 二仙益沖湯加減

腎陽虛證

[主證] 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

[治法] 滋腎或滋陰降火,滋養精血、活血調沖任為主。

[方選]四神丸加減

脾腎俱虛證

[治法] 溫脾散寒,調養沖任。

[方選]附子理中丸加減

腎虛肝鬱證

[主證] 此型為腎陽虛、腎陰虛症錯雜並見,時而畏寒肢冷、浮腫便溏,時而烘熱汗出、頭暈耳鳴,舌淡或紅,苔薄,脈細弱或細弦。

[方選] 右歸益沖湯加減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RB3Com8B8wMrh2LigKh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