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概念中,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等等,這些臟器都和血有關。
但是心主血中的「主」是什麼意思?脾統血中的「統」是什麼意思?肝藏血中的「藏」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這三個臟器和血的關係這麼密切?
看下血在身體中是怎麼循環的:
心臟的血液經過脾胃和小腸大腸之後,血液都從門靜脈回到肝臟存儲起來,然後再回到心臟。
心主血
《素問·五臟生成篇》:「諸血者,皆屬於心。」《素問·痿論》:「心主身之血脈。」
這個大家都比較容易理解,心臟就是一個動力泵,把血液泵到身體各個部位。如運動激烈的時候心臟加快泵,以便把更多的血液養分送到四肢支撐激烈運作。
但是有時候心臟泵血力量加大了並不是因為激烈運動,而是因為一些血管瘀堵了,導致到身體末梢毛細血管的血液不夠了,這個時候心臟誤以為身體末梢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和養分,所以會加大泵血壓力,這就是高血壓。這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在瘀堵的地方產生血管爆裂出血,從而導致中風。
所以中醫在治療很多高血壓中風的時候用的是疏通管道的方法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而西醫是清一色地降低心臟泵血的力量,長期服藥,結果導致心臟出現問題,比如心衰的問題。
脾統血
脾統血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脾胃為氣血之源,二是脾氣統攝血液於血管內部不流溢出來。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從上圖可以看到,食物在胃腐熟之後進入十二指腸和小腸,其中的營養物質以及津液通過胃腸系統的毛細血管進入到血液中,然後再回到肝臟和心臟中去,所以脾胃是血的來源。
注意區分的是,中醫裡面說的脾,不單單指的是解剖學上的脾。中醫說的脾更多的是指吸收與運化功能。吸收這個功能很大一部分是由小腸和大腸來完成的,但是吸收後的營養物質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是由脾來實現。這些營養物質的輸送有兩種渠道:一是通過血液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二是通過三焦網絡輸送。所以內經是說「三焦者,元氣之別使也」,那麼正使是誰?是血脈。
脾統攝血液
這裡的脾統血,通俗地講,就是脾臟負責統管血脈,防止管道泄漏。
若脾氣虛弱,氣不攝血則血溢於脈外,即所謂「脾不統血」,可出現鼻出血、月經過多、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慢性出血疾患。比如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用黃土湯治療脾虛下血。
但是,不是所有的出血都是因為脾氣虛,有一些出血是因為內熱或者血壓太高導致出血。
肝藏血
《靈樞·本神》提到:「肝藏血,血舍魂。」《素問·五臟生成》亦云:「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
從血液循環系統圖可以看到,脾胃腸系統的血都留回到肝臟。人體血液的80%在心臟和血管里流動,以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但是還有20%的血液儲存在肝脾等臟器內。一旦失血或在體力活動增強時,這些儲備的血液就會進入血液循環。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肝藏血,調節身體所需要的血量。
如果肝不藏血,那麼進入到人體其他地方的血液就會增加,局部的血壓升高,很容易造成局部的出血。
比如很多人突然生氣發怒的時候很容易發生中風。那是因為一生氣,肝裡面存儲的血會多流很多出來,一下子把整個血液循環系統的血壓升高,而身體其他組織裡面並沒有需要很多的血,而且腦袋離心臟距離比較近,所以很多血就先往頭腦上面涌,所以一發怒臉就紅。血壓如果再升高,腦裡面毛細血管就會爆裂,從而形成腦溢血中風。
另外從血液循環系統也可以看到,肝和胃有關聯,肝和脾也有關聯,肝和心有關聯,肝和大腸小腸也都有關聯,肺和心關聯,心和其他所有的臟器都關聯。
所以五臟六腑是普遍聯繫的,是一體的,這個聯繫的物質基礎就是血液。
關於血和心肝脾的關係我們就講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