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結婚率最低背後: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愛不動了?

2019-08-10     料哥說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願意結婚的人越來越少了?


今天的微博熱搜上,民政部數據顯示,去年全國結婚率創了10年以來的新低,只有7.2‰。


其中,年輕人居多的上海,結婚率僅為4.35‰,低到讓人訝異。


也就是說,在上海,1000個人里可能只有4個人會選擇結婚。


在魔都待了大半年,我發現身邊的朋友很多都沒有要成家的打算,對待戀情的態度,也全然不是以結婚為最終目的,而是享受當下。


昨天過七夕,朋友圈裡秀恩愛的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不再願意開始一段親密關係,甚至我身邊很多95後朋友,信誓旦旦的說自己是不婚主義者。


單身久了,是真的會上癮。


結婚率降低的最大原因,無疑是年輕一代自我意識的崛起。


生活在這個時代,會很明顯的感覺到,我們面臨的是與上一輩截然不同的命運。


他們通常是早早結婚生子,然後節衣縮食,為兒女勞碌大半輩子,在生活的艱辛中被磨去稜角,變成憂心忡忡的中年人。

小時候我一直記得,我爸是個多才多藝的人,他自學了二胡和豎笛,看書過目不忘,會給我講很多傳奇故事。


但隨著我開始上學,爺爺奶奶相繼生病,他開始為賺錢東奔西走,做生意後脾氣也變得很差,晚上睡覺,經常能聽到客廳傳來摔打東西,他和我媽爭吵的聲音。


那之後我再也沒有看見過他拉二胡,吹笛子,也不再給我講故事。


他身上的文青氣質一下子蕩然無存,肚子一天天變大,人也日漸蒼老。


我常常覺得,如果沒有家庭的壓力,也許他會是另外一個人。

從小目睹父輩人生的90後,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一旦進入婚姻的圍城,責任和義務都與單身時完全不一樣,當你的生活質量降低,你的人生圍繞著孩子團團轉,你開始為了生計煩惱。

那很可能你也會失去自己。



就像我們會覺得,身邊那些結婚有了孩子的人,好像跟自己有次元壁,因為擔負了家庭後,很難保存自我的完整。

為什麼要結婚,為什麼要生孩子?很多人開始思索這個問題,也逐漸明白,這些都不是我們必須要做的事。

其次,是由於社會壓力太大。

體驗過996的社畜應該都知道,好不容易加完班擠完地鐵回家,累到連衣服都不想洗,回家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癱倒在沙發上。

那些百忙中擠出時間去約會,拖著疲憊等待著餐廳次序號碼的人,都是真的勇士。

更何況那些加班加到深夜,每天膽戰心驚擔心被裁員的日子,根本沒有心思放在風花雪夜上。


最最重要的是,遇見愛情太難了。

沒有人會想要一段沒有愛情的婚姻,但愛情偏偏又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和朋友閒聊時,她感嘆,「在上海遇見愛情太難了,大家的生活只有kpi。

每天,每個月都背著kpi,現在在地鐵上遇見帥哥,我都不會有心思多看兩眼。」

社會高速運轉,交友軟體上左滑右滑,微信添加好友或者拉黑,只需要電光火石的短暫瞬間,你就能把一個人從自己生命中移除,不留任何痕跡。

網絡讓你的一生有機會遇見無數人,但他們都只是匆匆過客。


很多時候,婚姻對女性來說就像一場豪賭,賭錯了,你的人生就要重新洗牌,推倒重來。

儘管年輕時我認為,婚姻對女生的影響哪有這麼大,再不濟還能離婚呢,都是危言聳聽罷了。

但見到太多因為和錯的人結婚,從此改變一生軌跡的女性後,我開始相信那句古老的雞湯:婚姻是女生的第二次投胎。

一個不注意,像豬八戒一樣投入了畜生道也不是沒可能。


聽家裡的長輩講,有位堂姐結了婚後發現,男方背了幾十萬外債,還有家族遺傳疾病,男方全家人一起隱瞞她,等她發現時,早已上了賊船下不來。

上大學時認識的一個女生,畢業後就跟男友結婚,因為身體的原因流產,調養身體的一年半里,男方父母從來不給好臉色看。

直到冒著風險生下兩個孩子,才保全了那段搖搖欲墜的婚姻。

聊起這件事,我問她會不會覺得委屈,她說有過,但更多的還是自責。

一瞬間我覺得她愛得特別卑微,她以前不是這樣的,有自己的驕傲和理想,充滿無數可能。

但婚姻的瑣碎和冷漠摧毀了她。


人們爭分奪秒,把自己禁錮在時間裡,覺得到了年紀一定要結婚。28歲了,29歲了,30歲了,結婚就像那個巨大的警報器,到了一定時間就要拉爆。

基於婚姻本身的不確定性,當代年輕人有一萬種理由不結婚。

事實上我們也這樣做了,單身男女越來越多,我們還年輕,對未來充滿了幻想。


一個人的生活很美好,做飯養花,旅遊健身,但全民結婚率降低的背後,也暗藏危機。

現下年輕人對於沒有婚姻的生活,有著近乎樂觀的預估。


但我在想,一切真的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好嗎?

對於婚姻,很多人都從一開始的抵抗,到後來的搖擺不定,很難說清楚自己的真實想法。

娛樂圈中的一眾女明星不結婚,過得很瀟洒很快樂,但她們畢竟有足夠的抗風險能力,和秒殺大多數普通人的高收入。

即使是明星,也會面臨來自外部世界的巨大壓力,何況普通人。

陳喬恩曾在《女人30+》中提到,總有人提醒我,你40歲了,為什麼現在這個社會,對一些大齡的未婚女性,我們說我們很快樂,大家卻不相信呢?


而俞飛鴻也被多次問到為什麼不結婚,不談戀愛,儘管她一直強調自己並不那麼需要一個男性。


是的,我們沒有一定要結婚的理由,但同時,我們又會忍不住想,如果一直不結婚的話,未來會是怎樣的?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那些四五十歲沒有生孩子的女性怎麼樣了?

匿名的高贊回答是一個53歲的單身女性,她的回答讓我看到不婚的另一種可能,與我想像中不同的可能。

自從父母去世後,她一個人活得很孤獨,儘管有存款,卻依然覺得壓力很大。

生病時沒有人照顧,過年過節時和別人的熱鬧形成對比,家裡永遠安靜得可怕。

年輕時獨自去北上廣也不會覺得孤獨,父母離開後,卻開始感到鋪天蓋地的難過。


這篇回答點贊數萬,現在去看,作者已經悄無聲息的刪掉了。

我們這一代人很矛盾,見證了各種婚姻里的齟齬、背叛、爭吵,似乎身邊的女性,絕少有在婚姻中得到絕對幸福的。


我並不贊同為了規避婚姻的風險而選擇永不涉足,也不認同它是人生的必然選項。

其實,婚姻本身是沒有對錯的,只是滾滾紅塵中,各人的經歷讓我們為它貼上種種標籤。

你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眼看著父母吵架,眼看著他們不情願的被婚姻綁住,卻一直告訴你,要早點結婚,早點生孩子,早點安穩下來。

好像這樣幸福就觸手可及了。

對這個悖論你嗤之以鼻,但不肯妥協的同時,我們難免會不斷懷疑,真的要選擇永遠一個人嗎?

各種聲音吵吵嚷嚷,有人勸你不婚不育保平安,有人勸你把目光放長遠,進入婚姻這座圍城。


希望在各種嘈雜的聲音里,你可以保持冷靜:你準備好永遠單身了嗎?

你擁有抵抗一切風險的能力嗎?你是否可以忍受蒼老時一個人過年的孤獨,你是否可以能夠習慣生病時無人照顧?

我們可能低估了孤獨帶來的惡劣影響,也高估自己對抗風險的能力。


70年代德國的一場女權運動里,有人曾高喊過一個口號:

「女人不需要男人,就像一條魚不需要自行車。」

而好笑的是90年代柏林的很多婚姻介紹所,名字叫做「魚在找它的自行車。」

婚姻之於我們,究竟是無足輕重,還是舉重若輕?也許每個人都將有自己的答案。

你能做的最大努力,只有屏蔽外界,聽從內心的聲音。

願你像魚一樣自由,也願你終能找到自己的腳踏車。

無論你是否真的需要。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料哥說」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lSBgmwBvvf6VcSZNu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