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鄰的兩個小區,房價相差卻上萬,是什麼拉開了差距?

2019-07-07     同話財經

下班後,在小區附近溜娃,遇到了一位很多年前的同事,大約十年前,這位同事買了小編家附近一個小區的房子,那個時候總體上覺得還是不錯的,無論是位置、配套,還是其他方面,都挺好,價格也和周邊的房子差不多。

不過,這兩年,隨著房價暴漲,原本四五千的房價,在這幾年的時間裡,一下就漲到了兩萬多,加之都處於核心商圈,地段很好,配套齊全,交通方便,周邊的小區,只要有房子空出來就被秒了。不過,同事住的小區可是另外一番光景,價格比周邊小區便宜20%左右,而且大量房源,看房的不少,但就是成交的不多。

而這背後的原因,附近了解的人都知道,因為這個小區後來開發商因為資金鍊斷裂,老闆跑路,而且後期不少房子涉及一房兩賣,有一些業主到現在都沒拿到房產證,原本規劃的商業也遲遲起不來,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物業管理極其混亂,業主回家開車停車都非常困難。

其實,像這樣,兩個相鄰的小區,但價格差異天壤之別,這樣的情形並不少見,那麼,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樣的差異呢?

一、小區質量。

大家都知道,過去在投資房子的觀念里,有一個很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地段為王。可是,既然相鄰,那就意味著地段上並沒什麼差異,周邊的配套、交通等差異都不大,不過產生差異的第一個,便是小區質量了。

當然,這裡說的質量,是一個大的概念,不僅僅是建築質量,還包括了小區的管理,業主的群體素質。我們還以上面前同事的這個小區為例,因為開發商後期資金不足,導致工程建設緩慢,後面兩期房屋質量並不好,並且,原本規劃好的商業、菜場、娛樂設施,甚至包括停車場都沒有完整,有的甚至拖了近十來年,這樣的小區質量能說好嗎?再來看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業主素質,後期因為價格便宜,買這個小區的有兩類人群,一類是本地拆遷戶,另一類就是外地進城不了解情況的人,雖然說不能以這種金錢來區分人,但群體素質,確實要差很多。

再另外一個層面,物業管理的水平,也直接影響這小區的水平,這一點,同話財經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曾經詳細分析過,尤其是對大戶型房子的價格影響更大。

二、流動性。

房屋的流動性,也就是房子變現的能力。

一個房子要變現,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賣房;二是到銀行抵押貸款。

一套好的房子,只要你掛出去,很快就能賣掉,當然,這裡說的是在合理的價格水平區間內,不考慮那種遠低於行情價格的銷售方式。前文所說的這樣的小區的房子,與周邊的小區相比,人家小區掛一套房子,第二天就賣掉了,而這個小區,掛一個月,還在那裡,降價了也賣不掉,這種房子就屬於流動性很差的房子,自然價格就上不去。

還有另外一個來考量流動性的方法,那就是銀行抵押貸款,前不久和一位從事房屋抵押貸款的朋友聊天,得知在這位朋友的公司里,將這個小區是列為二類小區,也就是在房屋價值、折扣率方面要重點考量的,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將市區內優質小區分為一類小區,這類小區的房子,可以不考慮其他因素,直接按照評估價格的7折抵押放款;而二類小區的房子,不僅評估價格較低,而且折扣也最高不超過6折,這也意味著,這個小區的房子,比同類房子貸款所獲得的金額都要小很多,而且難度也要大一些。

三、稅費。

這一點,買過二手房的人都知道,因為,稅費是房屋交易中一項非常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成本。尤其是在樓市火爆的時候,基本上賣家都要求凈得,這也意味著,稅費全部由買家承擔,稅費過高的房子,就相當於增加了房屋的價格。

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稅費在房屋價款中,是無法體現的,也無法貸款,一套房屋,如果稅費增加20萬元,就相當於首付增加了20萬元,這對購房者增加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上述因素外,影響小區價格的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信貸因素,還有各類非理性的因素,都可能會影響房價。

看清楚這些影響房價的因素,大家在買房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因為有些因素,對於購房者來說,並不是那麼容易看清楚的。

同話財經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並保留本站連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QeJGCWwBmyVoG_1ZLLR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