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俗語雖說大多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生活智慧的總結,但除此之外,也有些俗語,是在人們缺乏科學教育的情況下,從迷信的角度,強行總結出來的,目的無非就是強調一些生活中的忌諱,比如這句「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
寧可試人棺
棺,就是棺材。棺材是做什麼的?是人去世後用來盛放遺體的器具。
古人迷信,對一切跟死亡沾邊的東西,都諱莫如深,比如古代醫療條件不發達,人一旦患上天花,就基本宣告了死亡,所以對天花這個詞就非常忌諱,要用「見喜」這個聽上去喜氣洋洋的詞來代替,《紅樓夢》中寫鳳姐的女兒得了天花,就說是見喜了。
你既然不好,那我就強行賦予你一個好的意義,強行討個彩頭,這是古人對忌諱的常用方法。
棺材也是一樣,棺材象徵死亡,那麼好,諧音一下,棺材棺材,升官發財,這不,一個死亡氣質濃厚的器具,突然變得吉祥如意起來。
那什麼叫試棺呢?
在古代,人們通常在中年就要為自己打造一口棺材,以防萬一。當棺材打造好之後,主人往往會找個人躺進去試一試,看看尺寸合不合適,躺著舒不舒服,這個行為就叫「試棺」。古人認為,找人替自己試棺之後,就可以「騙過」閻王,讓閻王以為自己已經死過了,這樣就能使自己長壽。
對於「試棺」的人,他們難道就不忌諱嗎?
不但不怕,反而還開心得很呢,前面說了,棺材棺材升官發財,棺材的主人找人試棺,是為了「替死」,試棺的人願意替人去嘗試,則是為了替代「升官發財」。
你看,一句簡單的俗語,正說反說都有理,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在這句俗語中體現得非常有趣。
切莫試人鞋
和上一句一樣,這也是個諧音梗。
鞋,諧音「邪」,仿佛充滿了邪氣,而鞋本身就是被踩在腳下的,是人身上最直接與污穢接觸的物件,因此鞋是不潔之物。這就悲催了,又是邪氣,又是不潔,誰也不待見。所以就更不會有人願意幫助別人試用鞋子了,把別人的邪氣帶到自己身上了,這可怎麼是好。
鞋在方言中還諧音「孩」,我是四川人,從小就不說穿鞋,說「穿孩」,你能想像跟四川人說「借下你的孩子」,是怎樣一番景象麼?一言不合就被當成人販子懟了。
不試、不借鞋子,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古代,腳是人身上一個非常私密的部位,你看《水滸傳》、《金瓶梅》,潘金蓮實際就是以她的三寸金蓮為名,西門慶調戲小潘的時候,也是找機會鑽桌子摸小腳。
既然腳如此隱私,那腳上穿的鞋,豈不是也是一個隱私物品嗎,好比說現代人不會讓其他人穿自己的內褲一樣。所以啊,不能把自己的鞋給別人穿,也不能借別人的鞋子穿,老話就有說「借衣不借鞋」。
從鞋子的隱私含義,又引申出了其他詞彙,比如第三者介入夫妻之間,叫「插足」,男女亂搞關係,叫「搞破鞋」。
再比如我們說暗中打壓或刁難別人的時候,用「穿小鞋」來形容,怎麼讓人不舒服怎麼來,想一下,穿一雙不合腳的鞋,大點還可以將就,如果是小鞋,那是該有多痛苦。
因此,無論從民間的忌諱,還是從個人隱私方面來說,都不能輕易與人試鞋、借鞋穿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P8phNXQBURTf-Dn5WJ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