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凡
「筆墨書香」數字專題展覽。
中國印刷博物館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以音頻形式開設「印博講故事」專題。
資料圖片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許多人在「博物館裡過大年」的計劃落了空。中國印刷博物館未讓那些對印刷出版文化感興趣的觀眾等太久。自1月23日閉館以來,中國印刷博物館火速搭建「雲展覽」平台,將線下展覽緊急上線,及時推出一批精彩的數字專題展覽,通過一系列「雲操作」,令觀眾足不出戶便可在線上體驗精彩的印刷文化,用另外一種方式助力公眾抗擊疫情。
線下展覽火速上線
「各位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歡迎大家來到『雲觀展』。今天由我為大家講述一張民國時期的『漢文帝親嘗湯藥』年畫……」
在這段4分30秒的音頻里,孫寶林以漢文帝給母親喂藥的故事為切入點,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漢文帝親嘗湯藥」年畫背後的歷史典故、印製工藝、創作背景等,以新穎的形式帶領聽眾了解歷史文化和版畫精品。
其實,這場版畫展覽本該是在線下舉行的。年初,中國印刷博物館就提前為觀眾「烹飪」好了春節文化大餐「版化萬象——2020年春節木版年畫展」。但疫情暴發,讓這場文化盛宴被迫暫停。
「我們緊急關停線下展覽,將展覽內容轉移到線上,並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開設『印博講故事』專題。」孫寶林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雲觀展」並未讓這次「暫停」持續太久。
目前,「印博講故事」已推出4期,介紹的展品包括「漢文帝親嘗湯藥」年畫、鎮館之寶《春秋經傳》、「馬背上的印刷機」、最早的廣告印版「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版」、最早的套印書籍《金剛經注》等10餘個文化精品。在不到5分鐘的時間裡,講述人以專業、簡短的語言將展品背後的故事完整呈現給聽眾。「為了語言簡練、有趣及專業,將完美的講解呈現給聽眾,我們每位講解人員反覆練習,有時一期講解會錄製30遍。」孫寶林告訴記者。
全新形式讓聽眾紛紛點贊。一位家長反饋說,家中的小朋友聽到「馬背上的印刷機」後非常高興,回憶起自己曾在展館內見過實物,興奮地向家人講述了好久。
「線上與線下的結合,不僅讓小朋友學習了印刷知識,更加深了其對印刷文化的熱愛。」孫寶林告訴記者。
緊急推出數字專題
除線下展覽「平移」至線上之外,作為國家文物局推出的全國博物館網上資源展覽庫之一,中國印刷博物館還利用已有的數字資源,緊急推出一批數字專題展覽,為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為抗擊疫情加油鼓勁。
據孫寶林介紹,中國印刷博物館2017年即開展數字博物館項目,有著豐富的3D視頻、音頻等數字資源儲備。
記者登錄中國印刷博物館官網看到,在《網上展覽》欄目里,中國印刷博物館已上線「筆墨書香」「家國天下」「改革開放40周年印刷成就展」「迎接黨的十九大紅色印刷展」「首屆中國鈔版紀念券展」「綠色印刷成果展」「中國印刷博物館成立20周年展」「中華印刷之光」等8個專題展,以及中國印刷博物館各個樓層的基本陳列展。
線上的每一件展品都「觸手可及」。點擊進入展覽後,酷炫的3D視角令觀眾仿佛置身現場一般。觀眾可按照「地面索引」,通過拖動滑鼠觀看展覽,「到達」展櫃後將頁面放大,可360度觀看展品細節,大大滿足了觀眾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或者點擊「漫遊」後自動觀展,三維立體景象讓觀眾感覺仿佛有現場導遊指引。同時,觀眾也可點擊「地圖」,按圖索驥快速找到感興趣的展品區域。此外,觀眾還可在官網首頁點擊典藏板塊,查閱博物館的數字文物庫,學習了解更多的印刷知識。
「疫情期間,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活動,既是博物館的社會責任,也體現了出版印刷的文化情懷。」孫寶林告訴記者。
以「雲」連結更多可能
足不出戶就可以在家「逛」博物館,這讓很多對印刷出版文化感興趣的觀眾「大呼過癮」。有觀眾表示,雖不如現場觀展效果好,但這已經是特殊時期的最佳方式了。
「雲展覽」或許是一時應急,但在未來,這或許會成為博物館數字化之路的又一選項。有數據顯示,2018年,在線上逛博物館的人首次超過前往博物館參觀的人,在網上逛博物館的人次是全國博物館接待人次的1.5倍。
孫寶林說,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倒逼博物館改變服務社會的工作方式,也讓他們更多地去思考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方向。
「接下來,博物館的數字化項目應更多地向智慧化方向發展,更多的是連結和延展知識服務,『縮短』地域距離,走向國際,滿足更廣泛層面的不同需求。」孫寶林舉例說,如國外觀眾沒有時間來中國看展品實物,可通過線上展覽做足功課。如果真的感興趣,就會找機會來館內一睹展品的真面目。
此次疫情中「線上教育」的爆發,也為博物館的「雲展覽」連結線上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孫寶林告訴記者,博物館將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打造更多兼具知識性和趣味性的線上課堂,引導學生加強對印刷文化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