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局、郵筒、郵票、信封……雖然現在還在用紙筆寫信的人少之又少,但走在上海春風和煦的馬路上,不經意遇見一所具有綠色醒目門頭的郵政局,或者街角立著的一隻歷經歲月滄桑的郵筒,都讓人一下回憶起那個年代。電話還沒普及,更沒有網絡,折三道的信紙裝進最普通的牛皮紙信封里,傳遞各家的大事小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01
曾經有個「上海大清郵政局」
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相鄰的沿海省份的民營信局紛紛將業務擴展到上海,甚至設立總號。一時間,上海地區的信局多達90多家,為全國通信中心。當時民營信局主營業務為傳遞信件包裹、匯款、票據業務等等,與今日的郵局業務已十分近似。而且當時有些信局還有普通郵費和郵件保險費之分,類似於今日的平信和挂號信。
1856年英國人手繪的上海及周邊地圖
1861年,英國當局於上海英租界設立郵政局,時稱「英國驛務署」或「大英書信館」,辦理英國在滬僑民的郵件往來業務。此後,駐滬各國領事館紛紛效仿。這種局面延續了十多年,直至1878年政府性質的郵政創辦。
當時英國在滬使用的郵政紀念戳,有中英兩種文字,內圈中間的漢字「大團郵局」分上下兩排書寫
1878年,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提議設立官方的近代郵政局。當年,時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決定於上海、北京、天津、煙台和牛莊(今營口)五處試辦郵政業務,並且委託赫德的總稅務司進行管理。翌年,五處郵政辦事處以「海關撥駟達書信館」的名稱開始營業,上海的郵政辦事名為「江海關撥駟達書信館」,兩年後更名為「江海關撥駟達局」,辦公地址位於江海關大樓後院。
上海江海關舊建築外景
1896年3月20日,光緒帝下旨正式開辦國家郵政,設立總郵政司,同時委派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兼領。1897年,江海關撥駟達局正式更名為「上海大清郵政局」,辦公地點仍為原址。同時在吳淞海關處開始下屬的第一個郵政分局,此後城市鄉村各處陸續增設郵局和代辦所,建立起上海地區一整套完整的郵政網點。1899年,「上海大清郵政局」改名為「上海郵政總局」,8年後郵政總局的辦公地點由原址遷入北京路9號的「新廈」。
上海郵政博物館內陳列的舊建築樣貌
1911年5月,清朝當局設立郵傳部從而取代總郵政司。從此,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經營的部門,而海關亦結束了長達30多年的郵政代管業務。同時上海郵政總局改名為上海郵政局。1913年再度更名為上海郵務管理局。
大清郵政時期,投遞郵件都靠步行,直到1911年底,上海郵政局向英國訂購了100輛藍苓腳踏車,每輛腳踏車60銀元,自此上海郵政開始進入車輛投送郵件的時代。
02
擁有「遠東第一廳」的郵政大樓
虹口區北蘇州路276號,原上海郵政總局大樓,現在既承擔了博物館的功能,同時還是日常對外營業的郵局。大樓擁有號稱「遠東第一大廳」的郵政營業廳,氣勢雄偉。
上世紀20年代的大樓
建造背景
1914年以後,上海郵政業務快速擴展,位於北京路的原址已經不敷使用,於是決定興建一座新的大樓。
由於各有各的算盤,中國政府與兩任上海郵務管理局郵務長英國人里奇和史密斯就新總局大樓選址問題產生分歧。前者希望將大廈建造在毗鄰上海北站附近的華界之內,後者則表示反對,因而新廈的建造被迫擱置。
1920年,英國人希樂思接替史密斯成為上海郵務管理局的郵務長,同時兼領新廈建造的總負責人之職。他執意將新廈建造於公共租界內,並提出兩點理由,一是「公共租界」地價相對便宜,二是所選新址離郵政總局租用的碼頭和北站都相對較近。最終郵政總局新廈決定在新改建完工的四川路橋北堍。
1922年2月,上海郵務管理局購得規劃內的四川路橋北堍9.727畝土地,同時拆除購得土地內的舊屋集美里。同年12月大樓正式開工建設,兩年後的11月,郵政總局新廈竣工。12月1日,上海郵務管理局正式由北京路遷入北蘇州路辦公,同時對外營業。這座建築由當時滬上著名的英商思九生洋行負責設計,本埠知名的余洪記營造廠負責營建。
昔日郵政大樓鳥瞰
建成後的郵政總局大樓共有地面建築為4層,地下室為1層,大小房間187間。最為標誌性的一點,便是聳立於東南角正門處的鐘樓和塔樓。其中鐘樓高13米,正面鑲嵌有直徑達3米的大鐘,鐘樓基座兩邊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台雕塑。而塔樓則建於鐘樓之上,高達17米,頂端另設置高8.2米的旗杆,塔樓兩旁則各有一對希臘人物雕塑群像。
大樓除了外部雄偉壯觀,同時內部裝潢設計也極為莊重和典雅。尤其是由正門處經由門廳拾階而上後進入的二樓營業大廳。曾經享有「遠東第一大廳」的美名。大樓底層和二層為營業廳負責收發國內和國際信件包裹,而三層為郵政總局的相關辦公部門,頂層則為高級職員宿舍。另外地下室是包裹分揀封發部門,中庭天井為裝卸往來郵件包裹的場地。1987年,分揀中心遷出大樓。
大樓整體風格為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初流行於歐美國家的折衷主義建築風格,主體參照英國古典建築風格,融合了羅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鐘樓。其中大樓主立面即南面和東面以及東北轉角處共設有19根高數十米的羅馬科林斯柱。而主立面上,牆面使用了細粒水刷石粉面,而北牆則是經典的機制紅磚牆,整體具有很濃郁的英國風情。
郵政大樓離北火車站和輪船碼頭都較近,郵件的水陸運輸都十分便利,為當時理想的郵政樞紐。
03
上海正式開始有信筒信箱
上海大清郵政局成立後,設信筒、信箱20具。至1897年年末,連同接收工部局書信館11具信筒,共有箱筒31具。信筒一般設在郵局屋前和大路人行道上,信箱一般設在郵政代辦機構和工礦企業、機關學校、車站碼頭等地建築物牆上。信筒和信箱均置有開取郵件頻次時刻表,在市區大多由專人按時開取郵件,近郊及除縣治所在地由專人按時開取外,一般由投遞員在投遞郵件時順道開取。
世界最早的信筒
1529年義大利佛羅倫斯市政府在市內設置一種木製信箱,既收寄信件,又收集檢舉信。1653年法國在巴黎各區設立專用於投寄信件的信箱。1840年英國郵政開始實行均一郵資制,並開始採用以郵票預付郵資的辦法,因此寄件人可以預購郵票備用,在寄送平常函件時自行按規定郵資貼足郵票,就近投入信筒、信箱,無需去郵局交寄。
設置信筒、信箱收寄平常函件的方法,簡便易行,相繼為各國採用。信筒、信箱外塗醒目的顏色,以便公眾識別,並標有開取頻次和時間,由郵政人員按時開取函件,送郵局集中處理。信筒、信箱所塗顏色,各國不盡相同。中國的信筒、信箱油飾為墨綠色,為趕發郵件而設置的趕班信筒、信箱和航空信筒、信箱,另加明顯標誌。
後來上海也有了除統一塗裝之外,具特殊功能的信筒。1936年,上海南京路、靜安寺等鬧市地段設置藍色專收航空郵件信筒10具。1947年7月,廢除專收航空郵件的信筒,改在市區鬧市中心地段和交通要道設置白頂「趕班信筒」(俗稱白帽信筒)45具,並增加夜間開取頻次。
中國郵筒的變遷
清朝當時使用的郵筒
1866年,清朝海關兼辦郵政,於1878年7月發行了中國第一套郵票,也就是大龍郵票。1879年,清朝海關郵局被命名為海關「撥駟達」(POST的音譯);1896年,改稱大清郵政官局。
貼有大龍郵票的實寄封
1911年辛亥革命後,大清郵政改成了中華郵政,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大陸的中華郵政由中國人民郵政接收。
上圖左邊是1937年中華郵政擺放於上海街頭的郵筒,右邊的是中華郵政在民國時期最常用的郵筒樣式。
上圖左邊為早期的人民郵政郵筒,右邊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郵政的情人郵筒。
上圖左邊為上世紀八十年代人民郵政的平信郵筒,右邊為八十年代人民郵政的快遞郵筒。
上圖為中國郵政目前使用的郵箱和郵筒。
上圖為中國郵政最新使用的同城快件郵筒。
上海愚園路上有一幢老建築,原為現代文壇「三劍客」之一施蟄存先生的舊居,後由郵政公司接管使用,成為長寧區江蘇路郵局物流中心。隨著愚園路城市更新工作的推進,目前這一棟有著「91歲」高齡的老建築已化身愚園百貨公司。
曾經的長寧區江蘇路郵局物流中心
保留了建築原有的老式壁爐、陡峭的木質樓梯等元素。
純白郵筒就是那時候留下的老物件,重新粉刷後立在了門口,作為新地標的指引,也向歷史與時間致敬。
04
三枚老信封見證郵政往事
一位在上海做舊家具生意的先生在一隻老式柜子的抽屜里發現三枚老信封。
這三枚老信封的收件人都是在上海五和織造廠工作的錢炳南先生,信封內的信件早已不存,從發信人的姓氏來看,這三封應該都是錢先生的家信。其中兩封為民國時期的信件,另一封為新中國成立後的信件。
錢先生的第一封家信於民國38年4月16日(1949.4.16)從浙江慈溪(今寧波市慈城鎮,1954年前是慈溪縣城)寄出,到上海的時間為同年4月17日,途中走了2天。
信封上貼兩枚由「中華民國印花稅票300圓」印花稅票加字改作的「中華民國郵政金圓50圓」郵票,郵資合計金圓100圓。蓋一枚「浙江慈溪」始發戳和一枚「上海十八乙」中英雙文落地戳,兩枚郵戳均為中式三格式點線戳。
錢先生的第二封家信於民國38年5月19日(1949.5.19)仍然是從浙江慈溪寄出,而到上海的時間卻為同年6月18日,途中足足走了31天。再看信封上貼的郵票真是蔚為壯觀,整個信封的背面全部貼滿了郵票,而且貼了兩層。
所貼郵票有兩種,第一種是「中華民國郵政孫中山像版20000圓」郵票加字改作「中華民國郵政金圓五萬圓」郵票8枚,計金圓40萬圓。第二種是由「中華民國印花稅票100圓」 印花稅票加字改作的「中華民國郵政金圓1000圓」郵票28枚,計金圓28000圓。
錢先生的第二封家信所貼全部郵票計36枚,郵資合計金圓428000圓。這封信加蓋了十三枚「浙江慈溪」始發戳和一枚「上海十八乙」落地戳,所有郵戳也均為中式三格式點線戳。
這兩封民國時期的信件,第一封信用了2天,第二封信用了31天,為什麼呢?原來,1949年4月21日,也就是錢先生收到第一封家信的第四天,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天險,於23日解放南京,5月3日解放杭州,一舉完成了對上海的合圍。23日解放軍對上海發起總攻,27日上海宣告解放。在這樣一個兵臨城下,炮火紛飛的環境下,錢先生的第二封家信被延誤就不足為怪了。
錢先生的第三封家信於新中國成立後的1953年9月16日16時從上海寄本市,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是9月16日18時,途中僅僅走了兩小時。所貼郵票為 「中國人民郵政天安門圖案普通郵票400圓」郵票一枚,所蓋上海始發戳和上海落地戳同樣均為中式三格式點線戳。
由於當時使用的是老版人民幣,與新版人民幣的兌換比例是10000:1,因此400圓的面值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4分。從1950年5月開始,中國人民郵政規定:本埠平信的基本郵資為4分,外埠平信的基本郵資為8分,這個收費標準40年沒有改變,直到1990年才作相應的調整。
(部分參考:《中國郵筒的變遷》,《三枚老信封承載的歷史》作者 上清童子)
點擊回顧上海各區縣老照片:
《老早底額浦東新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南市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閘北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楊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虹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黃浦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普陀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長寧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靜安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盧灣區 儂還認得伐?》
《老早底額徐匯區 儂還認得伐?》
《那些老上海耳熟能詳的地名》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點擊「閱讀原文」還可下載看看新聞APP
覺得好看
請點這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ebyDWwBmyVoG_1ZB0K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