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男孩不滿父親離家出走:反向教育竟對孩子危害之大

2020-04-29   爸媽精讀

文丨一顆榴槤(富書專欄作者)

「爸爸,以後我不認識你,你也不認識我!你不該有我這樣的兒子。」

誰能想到,這樣一句絕望的話竟出自一個年僅13歲的孩子口中。

前幾日,在南京,一個13歲的男孩因為成績不理想被父親責備,一氣之下留書離家出走。

視頻中,男孩向民警透露,一直以來父親都以較為粗暴的管教方式,導致自己長期心理壓力較大,他還訴苦到:「他經常覺得我這不行那不行,還經常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他不喜歡我,我就走」。

新聞一出,「別人家的孩子」再一次成為網友的討論話題,加上之前發生過的13歲女孩離家出走,17歲男孩跳樓自殺等事件,更有網友表示,這可能是一種普遍家長認同的固定教育模式。

之前,中國新聞網發起過一次討厭父母話語的投票,參與投票的人年齡不一,卻有將近一半選擇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由此可見,對比式教育造成的影響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

對比式教育屬於反向教育的一種,所謂的對比式教育,是指父母以一個大人的地位利用他人的所作所為去打壓無反駁之力的孩子自尊心,以造成激勵的效果的教育行為。

洛克的《教育漫畫》曾說過:「兒童一旦懂得尊重與羞辱背後的意義後,對於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

在對比式教育中,我們常常忽視了孩子本身的感受,很多大人覺得這僅僅是對孩子的一種激勵,而事實卻是,在幼齡時期缺失平等對待的孩子常常會在長大後迷失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刻意忽視孩子的成功

會讓孩子迷失存在價值

蘇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提到:小孩子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點。

中國式的父母總是習慣用對比式的教育方式去「刺激」孩子,過分關注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習慣,卻給孩子的未來造成著巨大的影響,其中最嚴重的一點就是用生命去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我身邊有一個非常鮮活卻讓人痛心的例子,我家隔壁鄰居家的孩子,本身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遇人懂禮貌,在校成績也名列前茅,還代表學校參加過鋼琴比賽。

但是,就這樣一個我們外人看來特別優秀的女孩,在她媽媽眼裡卻是一個哪都不如人的差生,在鋼琴彈錯或者比賽沒有拿到名次時,聽到的是:「你怎麼那麼笨,你看看你表姐,你哪比得上她一根手指頭。」

在成績從全年級前五掉到全年級前十時,聽到的是「你看看你表姐,你還好意思和她玩,太給我丟臉了。」在她獲得好成績的時候,父母卻從來不會表揚她。

就在這樣長期的家庭環境下,終有一天,這個女孩子留下了一封信,信上說自己覺得活在這個世界上就是為母親的對比而活,找不到存在的價值。

隨後便從樓頂躍下,用不到5秒的時間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的卻是一個母親的一生的愧疚和一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有時候,家長們常常會覺得這個孩子怎麼如此叛逆,其實讓孩子變得自卑,叛逆的原因背後總有一點是來自父母的語言暴力。

曾經有網友評論過;父母總是把孩子當作自己虛榮心的表現物,卻忘了對比的不是物品,而是一個需要被尊重的人,他們也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價值。

反向教育除了對比,還有另一種更為嚴重的形式—潑冷水。

反向激勵的教育方式,不僅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內心變得脆弱敏感,也會讓孩子和家長的關係變得漸行漸遠。

著名導演姜文曾經給我們講述過他的故事:在姜文考上中戲那一年,錄取成績出來時,姜文興沖沖把錄取通知書拿給母親,誰料獲得的不是一句表揚,而是冷冰冰的一句:「你衣服還沒洗,別和我聊這些。」

隨後就把承載姜文努力和夢想的錄取通知書扔到一邊。

這種潑冷水的方式,讓姜文當場失去了被錄取的快樂,以至於40年過去了,即使姜文早已不是曾經那個需要用一紙通知單證明自己的小朋友,即便擁有了外界更多的鮮花和掌聲,姜文也還是會想在第一時間得到的是母親的肯定與表揚。

然而,一直到母親去世,在姜文看來母親都沒有正眼對待過兒子的成功,從小到大,在姜文的潛意識裡,他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對自己有著極低的自我認同感,和母親的關係也隨著時間的增長慢慢衍生出一道不可治癒的傷口。

一貫的反向教育,讓很多家長習慣了在孩子失敗時用「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激勵,在孩子成功時用潑冷水的方式去避免孩子過驕過燥,卻往往忘記父母其實是孩子最重要反饋者。


用肯定表達愛的父母

會養出更優秀自信的孩子

一位著名的國際婦女活動家曾說過:「現代人類最本質的動力不是追求物質與器官的享受,不是滿足心理上的需求,而是滿足成長的需求和發揮個人最大的潛力。」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泰國短片《再努力一點點》。

短片內容講述了一個男孩喜歡足球,可因為表現的不夠優秀,所有人都不看好他,教練也認為這個孩子不具備足球運動員的潛力。

但是男孩的母親從未對男孩進行過指責,也沒有用「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做來反向激勵孩子,她一直肯定,鼓勵著男孩一點一滴的進步。

最終,男孩在母親的鼓勵下堅持著足球練習,在一場比賽中表現優秀,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在孩子自我意識形成的時刻,孩子總是習慣通過父母的眼睛看待自己,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的肯定會給孩子帶來超越外界千倍百倍的效果。

知心姐姐盧勤曾說過:

教育的目的,在於讓「不同」孩子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也是尋找「最真實的自己」,不必總讓自己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競爭,應該最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棒!

美國有一個家庭,男孩從小就展現出對畫畫的熱情,她的母親雖然不懂畫畫,根本看不懂兒子的作業,可每次兒子把作業拿回來時,她都會說:「棒極了!」並且把兒子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放在客廳進行展示。

每到他家的新客人,總會聽到她自豪地炫耀:「瞧,我兒子多棒!」

其實,在同齡人當中,男孩的作品並不算多出眾,可當面被母親肯定被客人誇讚的男孩對自己的愛好有了更大的興趣和自信。

男孩受到鼓勵,心想:「我明天還要比今天畫的更好。」就在這樣日復一日的努力下,男孩最終成為了一個知名畫家,長大後開了許多成功的作品藝術展,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對於孩子來說,有沒有天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對孩子的看法,你為他喝彩,他就會給你一個又一個的驚喜配得上這份期待。

聰明父母的三大法則

讓心靈力量成為教育的助推器

1、把孩子當作獨立個體,不輕易毀壞他的名譽

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著獨立的人格,也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中國式家長總喜歡人前教子,一句不輕易的「我孩子很笨」會讓孩子傷到自尊,在公開場合,父母越愛強調孩子的過錯,孩子就越沒有自尊心。

最終要不導致破罐子破摔,要不抹殺孩子天生自信的個性。

2、正視孩子的成績,不吝嗇對孩子的誇獎

「中國式家長」總是為了防止孩子驕傲自滿的情緒,從不當著孩子的面正視孩子獲得的成績。

但其實,孩子會在家長的誇獎下變得越來越自信,學會肯定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也不容易受到別人的打擊而否定自己。

3、發現孩子的優點,不拿孩子作比較

基因不同,家庭不同,自然會造就兩個不同的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只是參與他的成長,是他人生路上的一段陪伴者,孩子並不是作為父母的對比物而出生。

發現孩子的閃光點,會讓孩子更快找到自己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增添幸福感。

作者簡介:一顆榴槤,富書親子寫作訓練營學員,富書專欄作者,或許我們沒有做家長的經歷,但我們都曾是孩子,本文首發富書少年,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