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韓令」解除,韓流還能在中國市場大火嗎?|業內人有話說

2021-02-24     娛樂產業

原標題:「限韓令」解除,韓流還能在中國市場大火嗎?|業內人有話說

作者 / 阿筆

昨天,中央廣播電視台與韓國放送公社(KBS)以視頻方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決定,本著平等互利和友好協商的原則,建立合作機制,開展在節目內容、媒體技術、產業經營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言外之意,所謂「限韓令」委婉解除中。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官方從未明文承認過「限韓令」的說法。

2016年,是一個分水嶺。隨著薩德系統的部署,傳言中國政府限制韓國藝人和節目的舉措全面開啟。中國廣電總局的禁令包含:禁止韓星中國演出;停止新的韓國文化產業公司投資;停止韓國偶像團體面向1萬名以上觀眾演出;禁止新簽韓國電視劇、綜藝節目合作項目;禁止韓國演員出演電視劇在電視台播放等多項規定的措施已經傳達到各電視台,並要求在2016年9月1日開始實施。

於是,媒體和行業開始有了「限韓令」的概念。

彼時,在《我就是歌手》中走紅的韓國藝人黃致列退出綜藝《爸爸去哪兒》,宋仲基在國內的代言被迅速換下,由中韓合拍,中韓藝人合作的影視劇,進入待播狀態,各大平台接二連三下架韓流相關視頻,部分影視綜版權,即便是買了版權,也不能對外公布。這些,成了行業共識。

此後,每隔一段時間,「限韓令」鬆動、解除的新聞便會被拉出來,遛上一波。2020年初,韓國女團BLACKPINK的成員LISA受邀成為綜藝《青春有你2》舞蹈導師,今年繼續擔任《青春有你3》舞蹈導師;與此同時,同時韓國女團f(x)成員劉逸雲Amber出現在《創造營2021》導師席位上。「限韓令」解除的訊息先後被大範圍提及,但需要指出的是,LISA是泰國籍藝人,Amber則是美籍華人。不得不說,兩檔節目倒是很會選人。

言歸正傳,如今,合作協議得以官方蓋章後,我們好奇還會像以前那樣大火嗎?這幾年的韓國影視發展如何?大家又都在關注那些韓國影視?娛樂產業(ID:yulechanye)邀請了編劇、記者、編輯、網文作者、影視項目經理等業內人士,一起聊了聊。

娛sir:你平時看韓國影視多嗎?最近關注的有哪些?

微藍(影視項目經理):平時看的比較多,最近關注的是韓劇《頂樓2》和《LUCCA》,《西西弗斯》和《文森佐》還在觀察要不要看。

喬治(記者):看的還算比較多,最近關注狗血劇集《頂樓》。

喻丹丹(編劇):一般。最近關注的比如《哲仁王后》《女神降臨》《頂樓》。

霸道總裁(編輯):一般。最近關注《九尾狐傳》和《頂樓2》。

小章魚(劇集記者):偶爾看,最近關注的是《頂樓》第二季

法外狂徒張三(網文作者):不多,最近關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

(截圖自韓劇TVapp)

娛sir:一般通過什麼渠道看韓劇、韓綜、韓影?

微藍:通常是通過韓劇TV;也會通過公眾號或者微博貼吧找資源,存到百度雲上面看;還有一些冷門劇會通過B站刷到一些有趣片段,然後決定要不要追全劇。

喻丹丹:韓劇TV、人人視頻、百度雲資源。

霸道總裁:App。例如人人,第一彈,韓劇tv。

喬治:我也是韓劇tv,偶爾會被微博和抖音的片段安利。

法外狂徒張三:韓劇TV,B站。

娛sir:你最開始知道所謂限韓令是什麼時間,什麼契機?有聲音稱,限韓令其實都是媒體和影視行業自導自演,官方從未出過明確公告,你怎麼看?

小章魚:2017年限韓令最早實施的時候,因為當時正在當編劇,跟韓國團隊合作,限韓令之後合作自動終止了。影視行業與政治政策息息相關,兩國關係緊張,自然會影響到影視行業的合作,所有的影視工作者都應該有這樣的政治覺悟。

微藍:看破不說破,弦外之音是我國「文化傳統」,並且行內已經達成了「沉默的共識」,影視圈很多時候不需要文件,僅僅一個意向的釋放,一個風吹草動都能驚動一大波嗅覺敏銳的人。能說出限韓令是自導自演的都是行外人,行內沒人會放棄能賺取真金白銀的機會的(韓國藝人便宜且回報高,好用不作有素質,性價比很高的),除非他賺不到這份錢,並且還有可能賠錢。所以說這種話的,我們一般也不搭理他們。

喻丹丹:具體時間忘記了,但如果官方沒這個意思,影視人為何會自斷財路。再說自薩德事件後,中國民眾對韓國十分反感,即便官方未明說,但還是有民眾自發抵制,再加上韓流泛濫,對國內青少年影響甚大,是應該適當限制,不過韓國優秀的方面還是要學習,這也是強國之道。

霸道總裁:忘了什麼時間了,應該是韓國商品代溝比較困難的時候。(笑)

喬治:17年,契機是當時有說張翰投資的劇,大部分都涉及韓國明星,無法播出。也很好理解,好比一些劣跡藝人,未必需要正式文件,只要有疑似限制,行業各個環節為了規避風險也會主動選擇解綁。一方面是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時機也正好,趕上了內娛發力的時間點。

娛sir:你如何看這幾天關於「限韓令」疑似解除或鬆動的新聞?

微藍:目前不太相信會解除,我們也沒得到官方鬆動的釋放信號,說實話不太希望限韓令解除。因為韓國文化在輸出這方面確實影響到了中國,雖然中國影視劇也大量出口韓國,但是韓國本身在這方面有戒備,所以我們國家的電視劇基本上都是深夜播出,而且平台基本上都是付費小眾平台,可見韓國對文化輸出輸入的態度很明確且清醒。

喬治:感覺在試探官方口徑,畢竟央視都和kbs合作了,各方都在觀望吧。

小章魚:這個主要還是看兩國關係是否已經緩和了,但就算接觸,兩國在影視方面的合作也應該趨於理性,之前的韓流熱太嚴重了。

娛sir:從創作層面,你認為接下來會有一批韓國影視版權引進或者藝人合作的現象嗎?

微藍:不會,因為這個政策目前不明朗是否真的解除,大部分人不會去用真金白銀冒險,還是觀望的比較多。

喻丹丹:韓國影視版權引進是會有的,但藝人合作很難說。

法外狂徒張三:不會。創作基於經濟,韓國藝人會大面積來國內撈金,但面對國內龐大的愛豆和影視行業,韓國藝人的體量不夠,且經濟形式逆轉,人民群眾早已失去追捧韓國熱的高潮,甚至於基於之前的政治事件,對韓國藝人的態度反而會警惕和審視。

喬治:事實上,即使限韓,近幾年翻拍韓劇的熱度與數量並沒有大幅度減少,2018到2019年間,各大平台還陸續購買了不少韓綜版權。熱播的選秀,素人觀察類都是合法引進的。可以觀察一下主流視頻網站是否有上架相關的韓國影視劇綜藝的消息。

藝人合作應該會選擇像Lisa這樣他國在韓務工的,來探口風,這種類型風險也會小一些。但估計得跟著主流衛視走,比如看看央視會不會邀請韓星?畢竟關係真好的時候李敏鎬還上過春晚。

娛sir:你如何看韓國影視近幾年的發展?

微藍:迷你劇來看,韓國這兩年影視發展逐漸變緩慢了,偶爾會有一個劇爆火,但基本都是金牌老編劇的作品。言情套路逐漸固定,只能開始用奇幻設定來增加趣味,但是仍然掩蓋不了劇情上的硬傷。電影也是一樣,抨擊韓國腐敗都到了瓶頸。

另外一方面,除了言情劇,慢節奏職場和日常生活喜劇逐漸有了更大的影響力,這也意味著韓劇在往新方向上求新求突破,拋棄愛情主線,從日常生活為主要內容,是比較大膽的嘗試。

喻丹丹:基本算平穩,每過一段時間都會大爆一部劇。比如之前的《鬼怪》《愛的迫降》,韓國影視一直在創作上創新,不會停滯不前,苦情劇、灰姑娘故事、奇幻劇等等,總是在翻新。

喬治:韓國影視業一直是成熟工業化的代表,近幾年依然有享譽國內外的作品,但也一樣的,也出現了一些抄襲國內劇集作品的情況。

小章魚:韓國影視的發展不如五六年前,目前韓劇有些炒冷飯、套路化的現象,數量也在減少,但每年仍然穩定出產一些爆款劇。

娛sir:用幾個關鍵詞或者幾句話形容一下國內影視這幾年的發展?從你的角度出發,韓國的影視有哪些是值得創作人們學習的?為什麼?

喻丹丹:參差不齊、不走心、是否優秀全靠同行襯托。值得學習的地方,第一,懂得創新,在老套路上尋找新的套路;第二,邏輯自洽,不管劇情多魔幻,但總能讓人相信;第三,對人物的塑造比較準確。

霸道總裁:從我的角度講值得學習的地方在於題材,韓國讓拍的東西很多,我國有兩種不讓拍的,這不讓拍和那不讓拍,創作上就很容易大打折扣。

小章魚:精品化、年輕化、IP化,當前我國電視劇市場仍然注重購買IP,原創劇本的數量並不多;但投資比重增大,讓我國電視劇質量不斷攀升,團隊更加專業化,劇集內容更有品質;網際網路+的時代下,網絡劇大發展,劇集也更加滿足年輕人的喜好。

喬治:我就談一談國內影視吧,蓬勃發展,至少效率很高。綜藝和劇集上,每季都能產出可圈可點的作品,雖然原創性稍弱(尤其綜藝),但品相已經很好了,也能走出去。像《三十而已》海外也播的很好。電影算完成了半個工業化?不太穩定,過於依賴個別主創的發揮。

微藍:雖然但是…國內影視戰術勤奮,戰略懶惰,服化道高端,劇情邏輯硬傷,浮躁,質量不穩定。

韓國影視值得借鑑的地方,第一個就是真誠。以職場劇為例,職業劇認真的去職場裡取材,以現實職場為基底,構建故事劇情,所有布景服化道符合人物設定和性格,所以看到劇情就會覺得接地氣而且真實。但國產劇就喜歡偷懶,寫的很多內容都違背現實,一看就是沒有認真取材,直接瞎編亂造,布景服化道為了經常為了凸顯劇組有錢和劇集製作精良,而違背主角人設和性格(比如剛畢業就在外灘租200平米大房子,上班日常穿搭都是LV,DIOR,愛馬仕)糊弄觀眾,把觀眾當傻子。一句話:犧牲故事性,增加商業性。

其次就是演技。韓國影視劇選角都是以貼合形象為主要依據,即便是青年演員,哪怕是愛豆,都需要有演技(迷你劇門檻比較高,一般新人會先去網劇、家庭劇里磨鍊,迷你劇里客串,然後從五六番小角色做起)。也有些演技差,但這類演員在電視劇里整體比例不會高,且一定有非常厲害的老戲骨對戲幫扶,所以整體看起來不出戲,但國內為了捧人,沒有經驗也能擔當三番以上的主演,容易拉跨,觀劇體驗差。

再就是因為兩國社情不一樣,中國是以導演和製片人為中心,金字招牌是演員,最懂故事的編劇沒有話語權,總是被投資人裹挾;韓國是編劇中心制,編劇是金字招牌,編劇如果之前有非常好的作品,無論是誰主演(哪怕採用新人),都能吸引到觀眾,懂故事編劇擁有最高話語權(甚至有選角權),導演及演員不能隨意修改劇情和台詞,懂畫面的導演次之,團隊更重影視劇的口碑。

且韓國是邊拍邊播,能夠得到觀眾及時反饋,如果電視劇質量太差,會遭到砍集,那麼這個編劇以後的生涯都會受到一些影響,導致編劇及影視團隊都會盡心盡力來製作電視劇,盡力提升口碑。國內是全部製作審核完之後再播出,作品好壞不會太影響從業人員職業生涯,沒有約束力。中韓兩國對影視劇製作的角度和目的有所不同,所以導致產出產品的重點和質量都不太一樣。

小章魚:對,劇本作為一劇之本是至關重要的。韓劇能夠獲得全球觀眾喜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劇本內容的精品化。而這恰好是國內市場稀缺的,盲目購買IP只能拉低影視內容的品質。

法外狂徒張三:國內影視近幾年經歷了群魔亂舞牛鬼蛇神都敢上舞台的混亂期,現在逐漸冷靜下來,倒逼了優質內容的發展。

娛sir:最後一個問題:現階段,假設韓流再次進入中國市場,還會像以前那麼火嗎?

霸道總裁:會,在限韓令的時候都沒耽誤廣大網友找資源。

小章魚:我猜測會。因為偶像造星行業還是在以學習韓流為主,青你、創營的校服也都是學習日韓風格的,包括偶像的造型設計以及國內影視公司的練習生計劃都在借鑑韓國,這其實變相說明我國粉絲的審美偏好,因此韓流再次入侵國內市場可能還會引起國內粉絲的熱情追捧。

喬治:會短暫紅火一下。因為新鮮和話題,但應該沒法達到以前的高度了。年輕群體追過的韓流都是二代三代,現在除了BP這種營銷做到飛起的,幾乎沒有能在國內得到廣泛認知度韓星了,別說韓星,內娛也一直在說都難再有高國民度的藝人了。更年輕的群體,他們的選擇就更多了,加上近期關於「偷國」的輿論並不好,很容易引起爭議。

微藍:會火,但很難達到之前的高度了。一個是國內對於韓國的情緒不太好,最近因為文化剽竊的事情,有些走到對立面了。另外一個,國內開始培育自己的選秀文化,愛豆這邊雖然仍比不上韓國,但是也會有些分流。影視劇這塊應該仍然能維持一定的熱度。

法外狂徒張三:不會火。韓流之前能爆火依然是依託在世紀初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現在引進韓劇和韓國電影,會出現年度好劇,但不會出現壟斷。

喻丹丹:如果官方不限制,很有可能再火。畢竟在限韓令的情況下,國內依舊有很多追韓星韓劇的,而且大部分民眾的記憶還是短暫的。希望中國娛樂業影視業更好的發展,這樣就不用總盯著外面的世界。

備註:受採訪對象要求,均採用化名。以上問題,歡迎大家留言繼續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Wah0ncB9EJ7ZLmJd2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