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固化,有多可怕
我認識一位瑜伽老師,她的教學方法很獨特,都是她自己在練習時,克服種種困難研發出來的,和一般瑜伽老師比較不同。
她可以塑形、正骨,並且可以幫人雕琢出比較好的體態。但是,她內在信念充滿了阻礙,讓她無法順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成果。
比方說,她非常糾結自己的身體形態,因為她天生就是骨骼往橫向發展的,屬於寬廣型的體質,所以,看起來不如一般瑜伽老師高瘦、輕盈。
她的柔韌度很好,體脂也很標準,但是她動不動就是幾天不吃飯,要把自己餓出美好的身型(結果胃疼),或是拚命去健身房運動,想甩掉自己身上結實的肉(結果受傷)。
當然,她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大吃大喝,之後又各種後悔,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個瑜伽老師。
我問她為什麼這麼執著於自己的身形體重?她說,為了營銷、宣傳。一般人心目中的瑜伽老師,不是像她這樣身材,她覺得自己的課會賣不出去。
我跟她說,重要的真的不是外在,而是她內在有沒有自信。
如果她像她說的那麼自信,知道自己擁有的是非常獨特的技術,可以真的幫助到人,那麼她的形象問題是其次的。
就怕自己被形象問題困擾、糾結,展現不出自己內在的自信和篤定,那人家更不會接受你了。
我們都看過身型肥胖的「美女」,還有其貌不揚的「大師」。這年頭,你的氣場、自信、展現出的「范兒」,是最重要的。
我和她說了很多次,她似乎比較相信她自己,很難改變。
她還有一個障礙:天生不善言辭,而因為不自信,又不願意主動推銷自己(還有面子問題),所以她希望別人一看到她,就立刻主動撲上來,無需她費口舌就能招到生。
這種一步到位、輕鬆成功的想法,她自己甚至不知道,但這絕對是有礙她幸福成功的錯誤思維模式。
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情緒習慣、行為反應如果「固化」了,那他的命運就自然被「鎖死」了,很難更改。
看見自己的思維模式
有一次一名讀者也問我,「我是大齡女子,家裡人一直催婚。我覺得自己還不夠優秀,所以不能談朋友。但我也怕等我很優秀了,年齡真的大了,找不到對象了怎麼辦?」我說:
「你的想法是要優秀才能找對象,你在等待的過程中,比你不優秀的女人都談了好幾次戀愛了。
何況,你處對象的標準是優秀不優秀,你擔心自己不優秀,找到不優秀的人,說明你的戀愛標準是非常世俗的——以優秀不優秀為標準。
那麼,碰到一個喜歡的人,你可以評判他不夠優秀,所以你不能和他在一起。如果他很優秀,你就會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也不能在一起(你真的想處對象嗎?)。
而抱著這個想法,你的伴侶就始終會和你有競爭比較的情結,這是夫妻關係中的硬傷。」
這位同學可能小時候中了家裡的「毒」,覺得談朋友要門當戶對,也就是條件相當才可以。
這並沒有什麼不對,但是抓著這點做藉口,讓自己遲遲不處對象,就是有問題的。所謂高不成低不就,大概就是如此。
就像前面說的瑜伽老師,其實她是對於自己和這個世界,缺乏一個基本的信任和安全感,所以抓住一個不是理由的理由,讓自己無法舒服的展開自己的事業生涯。
基本上,她對自己身材的挑剔,是對這個世界的恐懼的變調投射。
如果她能看到這些糾結是來自於自己內在的恐懼,而願意去承認、面對、甚至挑戰這些恐懼,就能夠明白,她根本無需擔心自己的身材會影響別人的接受度。
世界上畢竟有真正識貨的人(像我,就非常欣賞她!無論她外表是什麼),然而她在收集、尋找的是這個世界會不接受她的證據,而不是「你看!德芬學了這麼多年的瑜伽,又有很豐富的人生閱歷,她都這麼肯定我,那別人更可以了!」。
她選擇的是用自己的身材來為難自己,成為她生活中一個可以「作」的事情,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思維模式的錯誤。
所以,真的不是每個人都想為自己謀求幸福的。
我們受既有模式的捆綁,而且相信自己是「對的」,如果不下定決心去面對、改變,是不可能讓我們輕易得到幸福的。
而那位要自己優秀以後才找對象的朋友也是,她基本上對自己的婚姻沒信心,當然對自己也是沒有自信。
但是,我覺得更大的原因是來自於她對婚姻的恐懼。
她童年的時候也許看到父母婚姻的一些窘境,造成了她對婚姻的不安全感,所以,長大以後要處對象時,她就找一個比較拿得出來的「藉口」——自己不夠優秀——來逃避面對婚姻。
如果她能對症下藥,看到自己對婚姻有過多的擔憂和恐懼,那就可以多去了解、收集有關婚姻的種種事實,並且找朋友或是專家,深一步的挖掘自己內在的恐懼,誠實地面對它,也許就可以逐步化解她莫名的恐懼。
與此同時,多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思維模式有問題,也是很關鍵的。
就像這位因不夠優秀而不結婚的女孩,她對於自己周邊那些沒有她優秀,卻一直談戀愛甚至結婚的女孩,視若無睹,在意識層面把她們排除在外了(就像瑜伽老師排除我的肯定和欣賞一樣)。
而我們對於自己的「病態」思想,總是可以找到「自圓其說」的方法,這真的很要命。
打開心,去接受
我們常常被自己的慣性思維、情緒模式牽著鼻子走,甘願做它們的奴隸。
所以,當人生困境浮現的時候,我們第一個要去面對的,真的不是外境,而是我們內在的運作模式。
像我前面舉的這兩個例子,大家很明顯可以看到她們的問題所在,因為旁觀者清。
而我們自己呢?我們自己的一些人生模式,是不是也在阻礙著我們前進、無法讓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我所謂更好的人並不是一個更有錢、更有知識、更成功、甚至更開悟的人,而是一個更自在、更了解自己、更滿足感恩的人。
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有病,尤其是心裡的病。
有一次看新聞,一個流浪漢凍死街頭,警方找到了他的身份,循線找到了他居然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房子裡面還有幾百萬元的現鈔!
這個人不住自己的房子,不用那些錢,而上街流浪、乞討,最後凍死在外面。
這是什麼樣的人?不知道自己行為有問題的人、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人。
所以,我們做人真的要謙卑一點,遇到困難、麻煩的時候,一定要多方的請教有識之士或是前輩,應該怎麼樣處理是最好的。
當然,我們自己內心深處要設定目標——我要讓自己過得更好,也讓我周圍的人過得更好——這樣會幫助我們不那麼衝動的感情用事,也會讓我們能夠虛心的接受別人真誠的勸告,並且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模式 。
我是一個非常能夠給別人寶貴意見的人,因為我眼光比較犀利,能一眼看到問題的癥結所在。
但不是每個朋友都能夠受益於我,因為,碰到不願意說真話,不想尋求幫助和解答,或是不願意為自己負責而成長的朋友,我是不會說什麼的。
我自己這些年來不斷成長、精進,就是因為我從來不認為自己修得很好、都是對的,所以遇到挫折、困難、問題的時候,我總是非常願意去多方諮詢朋友、老師的意見,從而改變自己的模式。
而有人願意跟我說真話,這是最讓我感激、感動的。
想讓自己更加的自由、自在、快樂、喜悅嗎?那就打開你的心去接受對自己有幫助的建議吧!
不要讓自己年紀輕輕的就固化了,那只會你讓愈老愈怪、愈封閉、愈不順的,希望不要這樣。祝福大家!
作者 / 張德芬
華語世界首席個人成長作家,是中國大陸成長類書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出版成長必讀經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O5RdYW4BMH2_cNUgIU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