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古村落:黃土崗鎮小漆園

2020-03-21     關中刀客一大別花鄉

探 訪 傳統古村落小 漆 園

【前言】傳統村落是中國鄉村珍貴的歷史、文化、自然遺產。在湖北麻城市數千個自然村落中,有幸仍保留著一批古老的傳統村落,它讓我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為挖掘古村落文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筆者今天向大家介紹麻北黃土崗鎮的傳統古村落---小 漆 園。

在大別山腹地麻城市黃土崗鎮的莽莽群山中,座落著一個有著五百餘年歲月滄桑的古老鄉村小漆園。2014年,它被國家住建部等部門命名為中國傳統村落。猴年新春,我們一行慕名前往探訪。

出麻城市區沿106國道北行,從黃土崗鎮區東折,穿過一段開闊的福白菊河谷,迎面就是有名的大別山瀑布群中的響龍潭瀑布,這裡是進入小漆園的第一道門戶。駐足瀑前,只見汩汩清流從十來米高的岩石上飛流而下,拉開一道晶瑩素雅的水幕;水入清潭,又如珠玉濺盤,嘈嘈切切,彈奏出天籟般的樂章。這架式,分明是熱情的主人掀開門帘、奏樂迎賓啊!我們不由得加快了探訪腳步。

沿著蜿蜒的山路,在潺潺流水聲中,我們來到了小漆園村口。

這是一座有著百十來戶民居的何姓村落,其一世祖為江西廬江太守何季什,因不滿朝廷腐敗,掛冠歸隱於麻城。其子何祥甫舉家遷於小漆園山谷,迄今已五百餘年。現在的小漆園村落,即是何祥甫之孫何文剛一支的聚居地。歷經幾個朝代的風雨洗禮,透過眼前被歲月磨光的青石巷道、風蝕雨刻的青磚黛瓦,今天我們仍可窺見古村落五百年來的榮枯興衰。全村大體分上、中、下三垸。何氏先祖最初居於上垸,然後漸次向中、下垸發展。村口興建有牌坊式的門樓,立有上馬石和下馬石。

歷代何氏族人以農耕為業,墾荒造廬,使小漆園漸次成為方園百十里聞名的偌大村落,鼎盛時人口達到千餘人。解放後人民政府在這裡設立過鄉級政府,設立了供銷社、食品所、衛生所及小學、初中、高中學校。在數百年的歲月長河中,一代代小漆園人在這裡繁衍生息,不僅使一個氏族得以延續承傳,也傳下了這一大片極富地方傳統特色的村落。小漆園民居以祖屋為中心,呈「井」字形向四周發散。祖屋為傳統的大別山區天井式建築,以廊柱為支撐,以木板屏風為間隔,四水歸堂,高大氣派,為何氏家族祭祀慶典的場所。圍繞祖屋,以青石巷道與四周民居相通,巷道上覆以天盤相連的風雨檐廊。如果外人貿然走進這民居群,一進十八洞,一洞十八家,就象走進了迷魂陣,是很難分清南北東西的。這種眾星拱月式的建築格局,既增強了一個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方便了族人間的相互聯繫。遇上匪患兵災,還便於村民躲藏逃匿。一定的建築形式是一定社會階段人們生活狀態的歷史存照。一座小漆園村落,承載著何氏族人數百年來生存發展的厚重歷史,也是千百年來大別山區山民聚族而居生活方式的樣板和文化遺存,它足以令人們去品讀、去探究。

客觀來看,今日的小漆園已趨於破敗。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小漆園人已大部散布於天南海北,村落中隨處可見一處處斷壁殘垣。然而,就在這一片片廢墟之上,卻屹立著一座座不倒的門樓,代表著那些遊子人在四海,根在家鄉,對故土一往深情的眷戀和堅守;青松嶺上,一排排高大的古松樹,虯枝鐵干,綠蔭蔽日,它是親手植下這些松樹的何氏先人對家園的殷殷呵護和期冀。置身此中,令人無不感慨萬千。值得慶幸的是,小漆園已納入國家層面的保護和修復計劃,當地政府和村民積極運籌,正在緊鑼密鼓的行動之中。放眼村前,春風和煦,楊柳婆娑,桐花爛漫。從一張張留守村民喜悅的笑臉上,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小漆園,這個五百餘年的古村落再次迎來了一展風姿的美好春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zZK_3ABnkjnB-0zT81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