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心電圖特點和診治|臨床解惑

2019-07-23     醫脈通心內頻道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是暈厥、發作性眩暈和心悸的常見原因。這種病症是由於竇房結或竇房傳導功能受損所致,可能引起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或竇性停搏。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心電圖特徵、臨床表現、診斷和治療。

醫脈通已獲得出版社授權,禁止轉載。

概述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也稱為竇房結疾病或竇房結功能不全,是由於竇房結自律性(細胞發動電衝動的能力)受損或由竇房結產生的電衝動向周圍心房肌傳導受損引起的,可導致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或竇性停搏。

有些患者可以合併房顫、房撲或房速,即「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徵」(簡稱成「慢-快」綜合徵)。然而,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不是慢-快綜合徵的一部分。

儘管老年人常見,但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也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階段。最常見的病因為竇房結特發性纖維化。心肌病、心肌炎、心臟外科手術、抗心律失常藥物和鋰中毒也可導致此病,家族遺傳罕見。

心電圖特點

病態竇房結綜合徵可以表現為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情況,發作常為間歇性,患者心電圖大部分時間為正常竇性節律。

竇性心動過緩:是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圖16.1)。

圖16.1 竇性心動過緩,心率33次/分

竇性停搏:是由於竇房結衝動無法激動心房導致,表現為正常P波缺失(圖16.2和圖16.3)。

圖16.2 竇性停搏合併交界性逸搏心律

圖16.3 交界性搏動後的竇性停搏導致長時間心室靜止

竇房阻滯:如果竇房結衝動不能穿過竇房結和周圍心房肌連接處,可以出現竇房阻滯,和房室傳導阻滯一樣,竇房阻滯可以分為一、二、三度。然而,體表心電圖僅能識別出二度竇房阻滯,三度或完全竇房傳導阻滯不能與竇性停搏區別。二度竇房阻滯時間歇性心房激動不能傳出會導致P-P間期是竇性心動周期的整數倍(通常是兩倍)(圖16.4)。

圖16.4 二度竇房阻滯中P波及QRS波脫落導致兩次停搏

逸搏和逸搏心律:當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發生時,下一級起搏點發出逸搏和(或)逸搏心律(圖16.2和圖16.5)。緩慢交界性心律提示竇房結功能不全。

圖16.5 竇性停搏後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房性異位搏動:這些心律很常見,房性異位搏動常導致長間歇,這是由於竇房結自律性被房性異位搏動抑制的結果(圖16.6)。

圖16.6 房性異位搏動抑制竇房結自律性活動

慢-快綜合徵: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患者常並發房顫、房撲或房速(圖16.7)。然而,房室交界區折返性心動過速不是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一部分。心動過速常常抑制竇房結自律性,因此心動過速停止後常發生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相反,心動過速常常繼發於心動過緩並發的逸搏心律(圖16.8和圖16.9),因此,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常常交替發生。

圖16.7 房顫終止後出現竇性停搏

圖16.8 房顫終止後出現竇性停搏,在一個竇性心律後房顫復發

圖16.9 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徵,竇性心動過緩基礎上繼發房性心動過速

房室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常和病態竇房結綜合徵並存。合併房顫的病態竇房結綜合徵患者在沒有應用房室結阻滯藥物時也會出現緩慢心律,提示房室結功能受損。

臨床表現

在不伴有適當逸搏心律時竇性停搏可能導致暈厥或近似暈厥,這主要取決於竇性停搏的持續時間。心動過速通常產生心悸症狀,隨後產生的竇房結抑制也可在心悸終止時導致暈厥或近似暈厥。

一些患者一天內會發生數次相關症狀,然而其他症狀較少發生。全身性栓塞在慢-快綜合徵患者中較常見。

竇房結功能受損可能導致患者心率在運動時不能適當增加,導致運動適應性下降。變時功能不全指在最大運動量時心率不能達到100次/分。

診斷

竇性心動過緩或緩慢交界性心律患者如出現暈厥、近似暈厥或心悸應懷疑病態竇房結綜合徵,較長的竇性停搏或竇房阻滯能夠確診。

有時心電圖標準能夠提供診斷信息,但常需要動態心電圖協助診斷,如果症狀發作不頻繁也可考慮應用植入式心電圖記錄器。

應注意,睡眠中出現竇性心動過緩和短暫的停搏是正常的,不是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徵的證據。此外,健康年輕人白天出現2s以內的竇性停搏是高迷走神經張力的表現。

正常人動態心電圖常會記錄到睡眠中的心動過緩和運動中的心動過速。有時會誤把這些正常表現當做慢-快綜合徵。

治療

建議植入心房或雙腔起搏器來控制患者症狀,抗心律失常藥物通常可能加重竇房結功能損害,如果需要應用藥物控制心動過速,通常需要植入起搏器。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可導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發生。心房起搏會預防這種心律失常的發生。

慢-快綜合徵患者全身性栓塞發生風險高,可以考慮抗凝治療。

(趙志強 譯)

本文內容節選自《Bennett心律失常:臨床解讀和治療使用指南》(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出版)。醫脈通已獲得出版社授權。欲了解更多內容,請閱讀原版書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NfVmImwBmyVoG_1ZiXOl.html